林曉婧
【摘 要】法定賠償制度是著作權法中一項重要的賠償制度,但是,審判實踐中法官所依據的賠償參考因素過于籠統簡單,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完善著作權法定賠償制度有助于法律的實施運行,更有助于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本文將重點就如何完善我國《著作權法》中的法定賠償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著作權;法定賠償;法定賠償的完善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053-02
一、法定賠償的概念、特點
(一)法定賠償的概念
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侵犯著作權或與之相關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人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 50萬元以下的賠償。法定賠償在我國沒有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法定賠償是指法官在侵權人違法所得和實際被侵權人損失難以確定時,酌情決定補償的制度。
(二)法定賠償的特點
法定賠償筆者認為是法律技術的調和與妥協,這是在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和被侵權人的非法所得所提證據不能被支持情況下,引入強制管轄權法律干預,自由裁量權給確定性司法結果(補償)。
法律補償制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賠償金額的法定。著作權的被侵權人所申請的賠償金額范圍為50萬元內。二是補償可以酌情。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根據具體情況,從保護著作權的目的和精神出發點,在一個公平的效益原則下酌情適用。
二、法定賠償在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關于我國的法定賠償制度的適用,法學界和實務界均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目前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爭議:
(一)適用法定賠償制度的適用前提。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部分的請求或職權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適用著作權法來確定補償金額。在具體實踐中,法官對這一法條的理解和適用均存在一定爭議,有的法官認為允許權利人直接選擇適用法定賠償;有的法官認為適用的前提只能是實際損失和違法所得均不能確定才可以適用。
(二)法定賠償數額的判賠依據
審判實踐中,法官自由裁量權缺乏具體參考標準,使的法定賠償制度難以發揮作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考利認為,法律是一種習慣的建立,立法需要時間,但社會發展并不停止。所以將會有一個法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律具有的滯后性特點給予法官審判案件時一定的自由裁量,但是,同一個案件,不同法官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法定賠償的參考依據過于簡單,都可能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度濫用,使得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的賠償數額難以統一,法院判決缺乏透明度和權威性。
(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是否應納入法定賠償中。
著作權侵權損害中的精神損害包括兩種:一種是直接精神損害。作品的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全是著作權人身屬性的表現。著作系智力創作的產物,是精神活動的過程,損害著作權亦是損害精神活動。[1]因此,筆者以為,侵權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應納入賠償要求中。另一種是間接精神損害賠償。著作權具有財產權屬性,侵犯著作權的財產權導致著作權人精神上的痛苦。但是,在實踐中,著作權人如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沒有明確法律規定,尚處于模糊狀態。
三、著作權法定賠償的完善
法定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能及時和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充分的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盡管法律規定了法定賠償,但是在實踐中運用和完善知識產權侵害的這一原則,仍是一個需要研究的現實問題。因此,筆者對現行我國法律規定的法定賠償制度提出如下建議:
(一)允許著作權權利人直接使用法定賠償。
從原告角度切入,首先,當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大于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特別是還低于法定賠償時,為適用侵權人違法所得的適用方法,被侵權人往往會選擇向不同法院提交侵權事實材料;其次,當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不大時,為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時偏袒一方,被侵權人往往會在證據上掩飾部分相關事實,使以選擇違法所得計算賠償數額;再次,如果以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計算,則原告申請被告的財務賬冊保全將無任何意義。從法官居中審判的角度切入,法官在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的指導原則是全面賠償原則,即損失多少,賠償多少。侵權人的獲利情況在實踐中很難查清,侵權人往往損毀證據,不提交相關的獲利證據,使得審理案件難度增大。筆者進一步認為,掌握怎樣的證據就適用怎樣的賠償計算方式。侵權人和被侵權人提交的證據,僅是以有限的證據計算出一個近視實際損失或侵權人違法所得,即使能夠準確計算出實際損失或侵權所得,也只有理論意義不具備現實探討意義。有的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是當事人的私權,在權利人的權利被侵害、權利人要求法律保護時,其私權的性質并沒有改變。權利人在決定采取何種法律救濟措施,法律應當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即雖然我國法律規定首先以被侵權人實際損失計算賠償數額,但在損失難以計算時,適用侵權人獲利計算賠償數額。因此,著作權法中關于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的規定是非常容易規避的。關于法定賠償制度,國外尤顯得相對靈活,允許對法定賠償的直接適用,提高司法效率。如1989年《美國版權法》第504條規定。本段第(2),除非另有規定,由侵犯版權的收入補償。補償,而不是按照實際損失和所有的侵權人在最終判決的任何時候, 可以就訴訟所涉及的所有侵權行為選擇法”補償制度在美國主要包括法官裁定,當事人選擇適用損害賠償計算方法。
(二) 法定賠償額的確定可按照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的正常許可使用費推定賠償額。
著作權許可使用是指著作權人授權他人以某種方式,在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使用他們的作品。正常許可費用應參照一般情況下,如果授權善意第三人適用所應該收取的費用標準而推定作為法定賠償標準。[2]著作權許可適用在我國有書面和口頭兩種方式,筆者認為著作權許可適用合同是最標準,最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實質是作者行使著作權,許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獲報酬的權利。著作權人可依據許可使用合同,授權他人行使其著作權的某些權利,獲得報酬。這種方式,已廣泛應用國外。如《德國著作權法》第101條規定,版權所有者通常可以為著作權的行使的金額,賠償自己的推定的造成傷害,法院可能會考慮情況,確定賠償金額。 一些學者認為,德國的著作權侵權案件符合正常的許可費的推定補償,該方法可以減少損失由侵權人,計算方法簡單,也不失為汲取先進法治思想的精髓。的
(三)侵犯著作權人身權而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應計入法定賠償額。
筆者認為,只有侵犯著作權人身權的精神損害賠償才能納入法定賠償,法定賠償是為了解決補償計算的不確定性,的目的是減少舉證責任方面的損害賠償計算,在使用法定賠償,著作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是不準確的,因此50萬元上應該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解釋》)第1條、第8條規定,公民人格權利受損害賠償之訴,在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下,侵權人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我國著作權具有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因此著作權被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也符合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要求。筆者以為,著作權案件的精神損害賠償適用是有一定限制的。侵權情節如不適用于損害賠償,應考慮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道歉和其他民事責任;在精神損害后果是嚴重的,應視為由著作權人的精神損害,根據《解釋》第十條規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最終確定數量的賠償損失。
參考文獻:
[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51 [8] 陳舟.對知識產權侵權案法定賠償的幾點建議[J]. 電子知識產權, 2003,(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 知識產權審判指導與參考[J].法律出版社,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