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帥,侯云霞,陳少宗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山東濟南250014)
三叉神經痛是以三叉神經分布區出現放射樣、燒灼樣抽掣疼痛為主癥的疾病,本病多發于40歲以上的女性[1]。目前,臨床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有神經阻滯、神經抑制劑、手術等,但這些方法常常引發并發癥、疼痛的反復以及其他副作用。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確切且副作用少,是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為了全面了解針灸治療本病的取穴情況,筆者對近三十年來涉及針灸(體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相關臨床報道進行了統計分析。
查閱1979年~2013年1月間收錄于中國知網(CNKI)的關于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文獻,以針、三叉神經痛為關鍵詞。納入標準:一般臨床報道(≥30例);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治療組≥20例);點穴類按摩等各種穴位刺激療法的文獻。排除標準:個案報道;綜述性文獻;實驗研究;一般推拿類、針刀類、微針療法類文獻[2-3]。
在92篇(5970例)報道中,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體穴多達95個,見表1。其中60個穴位在出現的總穴位中不足5%。排在前10位的穴位使用頻次、所占百分比情況見表2。
表1 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95個穴位的使用頻次統計(±s)

表1 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95個穴位的使用頻次統計(±s)
出現頻次(次)穴位名稱穴位數量≥40 20~40 10~20 1~10下關、頰車、四白、合谷、太陽、陽白、顴髎、魚腰、攢竹迎香、地倉、承漿、太沖、翳風、內庭、風池、夾承漿足三里、頭維、絲竹空、大迎、三陰交、曲池外關、上關、行間、聽宮、巨髎、印堂、陽陵泉、太溪、人中、豐隆、中渚、俠溪、血海、完骨率谷、膈俞、足臨泣、牽正、后溪、禾髎、關元、肝俞、大椎、中脘、瞳子髎、中平穴、瞳子髎、聽會、天樞、少澤、商陽、脾俞、顱息、列缺、關沖、尺澤、承泣、本神、百會、支溝、魚際、齦交、胃俞、外丘、頭臨泣、天柱、太淵、太白、四神聰、腎俞、神庭、神門、人迎、曲泉、氣海、偏歷、內關、厲兌、睛明、角孫、間使、會宗、光明、復溜、風門、耳門、地機、膽俞、下頰車、下睛明、上迎香、前下關、前顴髎9867 2

表2 較常使用的前10個穴位的頻次統計

表3 各個穴位的經脈歸屬
上述體穴中,有12個奇穴,剩余的83個穴位涉及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較常使用的前10個穴位的經脈歸屬
傳統針灸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多因風寒之邪或風熱毒邪侵襲面部陽明、太陽經脈,氣血痹阻,經脈不通,引發疼痛。眼部痛主要屬足太陽經病癥,上頜、下頜部痛主要屬手、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病癥[1]。本著“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穴位的選擇多以手、足陽經為主,其中又以陽明經為最多[4]。
通過本次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取穴雖然繁多,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臨床上,大多數醫生第一支痛取魚腰穴(眶上孔處),第二支痛取四白穴(眶下孔處),第三支痛取夾承漿穴(頦孔處)。由表4可知,最常使用的前10個穴位中,多分布在陽明經和太陽經,其中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占50%,這一統計結果與傳統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取穴理論基本相應。但由表1可以看出,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配穴繁多且不統一,過多的穴位配伍未必一定產生協同作用,也有可能產生拮抗作用[5-6]。如何探尋到少而精,精而驗的處方,將是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繼續關注的問題。
[1]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72
[2]趙玲,陳少宗.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取穴處方決策與經驗統計[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46 -48
[3]劉鵬,陳少宗.針灸治療面神經麻痹取穴現狀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98 -99
[4]蘇葦,趙宏.三叉神經痛的針灸治療方法現狀[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7):73 -74
[5]陳少宗,鞏昌鎮.現代針灸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1-207
[6]陳少宗.建立現代針灸學理論指導下的針灸治療體系[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1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