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大學新生經歷了由中學向大學的轉變,而出現的種種適應性的心理問題的現象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對大學新生開展適應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措施,幫助大學新生更好的適應環境、轉變角色,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問題;適應性教育
大學是不同于高中生活的另一種全新的生活,大學新生因缺乏對自身成長的科學認識和經驗,容易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適時對新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對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環境,對于他們積極的開展大學生活,更好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 大學新生適應性心理問題的表現
1.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導致心理上出現失落感
大一新生入學之前,往往把大學生活幻想的很美好,當他們跨進大學校門之后,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他們深感沮喪、迷茫。另外,大多數學生會發現周圍很多同學的能力都強于自己, 多數學生從高中階段的中心地位退居到邊緣地帶,有些學生會因自身優勢的喪失而感到失望、痛苦,變得一蹶不振、灰心喪氣,這就影響了他的大學生活。
2.缺乏明確目標而造成的空虛感。
在高中時代,大部分同學都是為了高考而努力學習,每天的生活很充實也很有干勁。而到了大學以后,那個一直壓在身上的重擔突然卸了下來,突如其來的輕松使得很多大學新生徹底的松懈下來,除了每天上課以外,都是在看電影、打游戲、上網聊天等無意義的消磨時間中度過,雖然不想如此,但又不知道應該干些什么,產生了極度的空虛感。
3.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了學習上的倦怠
大學課堂是個開放的課堂,由于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與高中完全不同,信息量大、進度快,導致學生學習要采用課堂教學和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這對于那些高中時期都是靠老師講解、死記硬背等方式學習的大學新生,短時期內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很多大一新生把大量時間、精力浪費在睡覺、打游戲、談戀愛或者其他方面,學習逐出現倦怠心理,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4.人際交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孤獨感
中學時代人際關系的好壞不是太重要,高中時候所有的重點和焦點都是高考,進入大學以后,學習已經不是生活的全部,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朝夕相處,共同生活在一個班級甚至是一個宿舍當中,由于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發生一些沖突和矛盾,為了避免矛盾,有些同學選擇了不與其他人交往,把自己關閉在狹小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孤獨感。
二、采取措施,開展適應性教育,積極解決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1.加強新生入學教育的廣度和力度,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適應性教育
(1)加強理想信念和愛校教育,使新生盡快轉變角色,增強認同感。深入開展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教育活動,通過專題講座、黨課、團課等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新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學校的改革發展事業中。
(2)加強學習指導, 幫助新生轉變學習方式,適應大學學習。根據大學學習和專業特點, 開展一些專業講座,請任課教師和高年級的學生向新生介紹大學的學習模式和方法, 使新生認識到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之間存在的種種差異,使他們逐漸的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
(3)增強新生的人際適應能力。大一新生大部分都來自不同的地區和省份,他們的生活習慣以及個性特點都存在千差萬別,如何使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愉快的度過大學生活?首先要讓新生學會適應新的環境,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學會與人相處,多開展一些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其次,教育新生要轉變思想觀念,不能太以自我為中心,接受別人的生活方式。可以開設一些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選修課及專題講座,幫助新生們正確的認識自己,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針對新生的出現的心理問題,積極開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專題講座,擴大新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積極開設一些如社會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方面選修課程,系統地講授心理發展與健康的知識。通過開展“大學學習方式轉變”、“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自我突破”、“大學生戀愛心理”等專題講座,提高大學生針對性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
(2)通過建立心理檔案、進行危機干預、開展心理咨詢等方式應對適應問題嚴重學生。新生入學之后, 通過心理普查等方式, 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建立心理檔案。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要建立從班級到學院到學校的三級危機干預體系。廣泛宣傳心理咨詢服務,引導新生在遭遇心理困擾時通過正規渠道尋求幫助。
3.結合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幫助新生解決心理問題,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
(1)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強對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專業化建設,提高解決學生思想和心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或咨詢。
(2)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搭建學校、家庭間的互動交流平臺。應該通過某種方式搭建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交流平臺。積極與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家庭狀況等。對于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不是僅僅通過學校教育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學校、家庭、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大學新生克服各種適應性心理問題,使他們順利地、充實地度過人生最美好、最關鍵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黃兆信,李遠煦.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05).
[2] 樊富珉.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3] 馬志國.心理解析:大學新生怎樣適應新生活[J].中國青年研究,2006(10).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