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景(湖北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四氯化鈦是鈦及其化合物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產品,為鈦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 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沸騰氯化法制取四氯化鈦。
沸騰氯化法生產是采用細顆粒富鈦物料與固定碳質還原劑,在高溫、氯氣流作用下呈流態化狀態,同時進行氯化反應制取四氯化鈦的方法。 主要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對照《危險化學品名錄》(2012 年版),生產過程所涉及的原料和產品中,氯氣、四氯化鈦、鹽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液堿等屬于危險化學品。 其中:氯氣為劇毒氣體(23002),一氧化碳為易燃有毒氣體(21005),四氯化鈦為酸性腐蝕品(81051),易與水反應放出有毒的腐蝕性煙氣, 此三種危險化學品均為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 此外,二氧化碳為不燃氣體,鹽酸為酸性腐蝕品、第三類易制毒化學品,氫氧化鈉為堿性腐蝕品。
根據安監總管三【2009】116 號文件的規定,氯化工藝屬于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
(1) 氯化反應是一個放熱過程, 尤其在較高溫度下進行氯化,反應更為劇烈,速度快,放熱量較大。
(2)在液氯氣化、氯化過程中,某一環節出現偏差,如加熱溫度失控可能導致物料達起火燃燒并發生爆炸; 設備破裂使大量蒸氣逸出,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點火源會發生燃燒爆炸。
(3)氯氣為劇毒化學品,氧化性強,儲存壓力較高,氯化時液氯先汽化再氯化,一旦泄漏危險性較大,會發生中毒事故。
(4)氯氣中的雜質,如水、氫氣、氧氣、三氯化氮等,在使用中易發生危險。 特別是三氯化氮積累后,容易引發爆炸危險。
(5)生成的氯化氫氣體遇水后腐蝕性強;
(6)氯化反應尾氣中的CO 為有毒易燃氣體,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塔內溫度達到140-145℃,被處理物均在沸點范圍進行蒸發或冷凝, 系統內始終呈現氣液共存狀態, 如果某一環節出現偏差,可能導致物料達起火燃燒并發生爆炸;設備破裂使大量蒸氣逸出,會發生火災、爆炸和中毒事故。
生產裝置運行中主要的危險是:火災、爆炸、中毒和窒息、灼燙、觸電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淹溺等;主要的有害因素是:毒物、噪聲和振動、高溫等。
通過預先危險性分析, 生產過程的主要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為:中毒、火災、爆炸危害為Ⅲ級(危險的)-Ⅳ級(災難性的);灼燙、起重傷害、觸電、機械傷害、物體打擊、車輛傷害、高處墜落、高溫和噪聲危害為Ⅱ級(臨界的)。
液氯在容器破裂時會發生蒸氣爆炸。 當容器爆炸后液氯不燃燒,會造成大面積的毒害區域。
當某個容積為45m3 的液氯貯罐破裂 (80%儲存質量為W=48t)時,處于過熱狀態的液氯溫度迅速降至標準沸點,放出的熱量為:

(貯槽破裂前的環境溫度t 取15℃, 液氯的沸點t0 為-34.5℃,液氯的比熱C 為0.96kJ/kg℃。 )
假設這些熱量全部用于貯罐內液氯的蒸發,液氯的汽化熱q為2.89×102(kJ/kg),則其蒸發量W' 為:

在沸點下蒸發蒸汽的體積Vg(m3)為:

資料顯示,氯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0.09%時,人吸入5~l0 分鐘即可致死,即0.09%為氯的危險濃度。 則蒸發體積為Vg 的氯氣可以產生的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氣體積為:

假設這些液氯以半球形向地面擴散,則該液氯的擴散半徑:

通過以上對液氯貯罐作事故后果摸擬分析可以看出: 一旦某個45m3液氯貯罐破裂造成液氯泄漏, 貯罐周圍104.9m 范圍內的人員在5-10 分鐘內可因吸入氯氣而死亡。
1、 沸騰氯化法制取四氯化鈦生產過程中物料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蝕危害性,特別是液氯為劇毒氣體,發生泄漏后的危害性較大,危害范圍較廣。 因此,應嚴格落實安全設施“三同時”管理,根據氯氣等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加強生產、儲運過程中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嚴防重大事故發生。
2、四氯化鈦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液氯、四氯化鈦和一氧化碳屬于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應按照安監總管三〔2011〕95 號等文件規定的要求,裝備功能完善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嚴格工藝、設備和安全管理。
3、 四氯化鈦生產過程中存在重點監管的氯化危險工藝,應按照安監總管三〔2009〕116 號等文件規定要求,落實安全監控措施。
參考文件
①劉長河,我國四氯化鈦生產工藝的技術進步。稀有金屬快報,2007,26(4):1-6。
②《安全評價》,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北京:煤炭出版社
③ 《關于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目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09〕116 號)
④ 《關于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目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1〕95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