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雷達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職生源和生源素質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當他們獨自面對學業、交友、職業和前途等問題時,常常由于心理素質問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對職業院校而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不僅是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更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客觀要求。
為深入分析、了解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筆者以河南理工大學高等職業學院2012級13個新生班級的268位同學為調查對象,采用當前最通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發放問卷268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64份,有效回收率為98%。調查發現,盡管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高職生心理健康現狀
通過對264份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筆者發現,心理十分健康(得分0~8)的為2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9.09%;心理比較健康(得分9~16)的為68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5.76%;有一定心理障礙(得分17~30)的為128人,占樣本總人數的48.48%;可能患有某些心理疾病(得分31~40)的為40人,占樣本總人數的15.15%;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得分41分以上)的為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1.52%。
總體上看,心理處于健康和比較健康(得分0~16)的占到34.85%,有一定心理障礙、心理處于亞健康(得分17~30)的占到48.48%,可能患有某些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得分31分以上)的占到16.67%。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顯示,其心理癥狀情況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大多數學生身體素質較好。在被測試的264名學生中,有232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87.88%,基本沒有身體不適癥狀;有28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10.61%,有身體不適感,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只有4人因子分數在2.5~3.5,占到測試對象的1.51%,有明顯的身體不適感,其癥狀處于中度狀態。
超半數新生具有強迫癥狀。強迫癥狀主要是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還包括一些比較一般的認知障礙所呈現的行為征象。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108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40.91%,基本沒有強迫癥狀;有136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51.52%,有強迫癥狀,但發生得不頻繁,程度較輕;只有16人因子分數在2.5~3.5,占到測試對象的6.06%,強迫癥狀明顯,處于輕度到中度狀態;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1%,強迫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近四成學生人際關系敏感。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際的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突出。這方面的癥狀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的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極的期待等。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156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59.09%,基本沒有人際關系敏感現象;有88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33.33%,有人際關系敏感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程度較輕;只有16人因子分數在2.5~3.5,占到測試對象的6.06%,人際關系敏感,處于輕度到中度狀態;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2%,人際關系敏感度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近三成學生分別處于輕到中度抑郁、焦慮狀態。抑郁,不僅是以苦悶的情感與心境為代表性癥狀,而且呈現出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等癥狀,同時還包括失望、悲觀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以及與死亡有關的思想和自殺念頭。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184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69.7%,基本沒有抑郁癥狀;有72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27.27%,有抑郁癥狀,但發生得不頻繁,程度較輕;有4人因子分數在2.5~3.5,占到測試對象的1.51%,處于抑郁狀態,屬于輕度到中度狀態;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2%,抑郁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與此同時,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188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71.21%,基本沒有焦慮癥狀;有72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27.27%,有抑郁癥狀,但發生得不頻繁,程度較輕;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2%,焦慮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近四成學生有偏執傾向。偏執主要指投射性思維、敵對、猜疑、妄想、被動體驗和夸大等。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156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59.09%,基本沒有偏執癥狀;有100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37.88%,有偏執癥狀,但發生得不頻繁,程度較輕;有4人因子分數在2.5~3.5,占到測試對象的1.52%,處于偏執狀態,屬于輕度到中度狀態;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1%,偏執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近兩成半學生處于精神病性癥狀和睡眠飲食無序狀態。所謂精神病性癥狀,反映的是各式各樣的急性癥狀和行為,即限定不嚴的精神病性過程的癥狀表現。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200人因子分數在1~1.5,占到測試對象的75.76%,基本沒有精神病性癥狀;有60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22.73%,有精神病性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程度較輕;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1%,精神病性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此外,在被測試的264人中,有204人因子分數在1~1.5之間,占到測試對象的77.27%,睡眠和飲食比較規律;有56人因子分數在1.5~2.5,占到測試對象的21.21%,有睡眠及飲食不良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程度較輕;另有4人因子分數在3.5~4.5,占到測試對象的1.52%,睡眠和飲食紊亂癥狀較強,處于中到嚴重程度狀態。
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大多數同學身心健康、適應性良好,但仍有超半數同學具有強迫癥狀,三成左右同學有輕到中度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癥狀等狀態,有些同學還出現睡眠飲食紊亂等情況。為此,針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發揮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引導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在新的形勢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從12級開始,我校對三年制高職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任課教師要結合課程特點、學生實際、心理規律加強教法研究,加強學法探討,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同學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自信、自律、樂群、敬業的心理品質。
發揮體育以及第二課堂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撐,強身健體心靈美。體育課以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拔河比賽、各種球類比賽,以及主題鮮明的“五四”、“國慶”文藝晚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都有助于同學們在活動中正確認識自己,鍛煉和評價自己,緩解心中的壓抑和焦慮,更有助于身心和諧發展。實踐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普通學生。
發揮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輔助作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各學科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制約的,教師要轉變觀念,挖掘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進行教學,促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提升了心理素質。
發揮校園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感染作用,做到環境育人。先進的校園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優良的學風傳承,健康的校園文化,和諧的人際關系,公正寬容的輿論氛圍,都非常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發揮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輔導員要在日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心理健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對自己出現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合理矯正。要盡可能地及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予以預防,對個別有嚴重心理不健康行為的學生,要給予重點幫助。
發揮養成教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做到潤物無聲。養成教育是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要抓住學生正處在身、心健康成長的這一關鍵時期,從養成教育入手,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的細節,如學生的個性特點、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教育他們學會認識自我和控制自我,學會與人相處,在人生的坐標中尋找自己的合適位置,培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品質,激發他們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發揮心理健康干預機制的補救作用,做到亡羊補牢。多種形式的心理預防和干預是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心理預防機制和心理干預機制,建設有效適用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測試和分析,對那些處于亞健康心理狀態學生實施心理干預和疏導,對于具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治療。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規律,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培養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