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偉

王成榮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從事流通經濟、企業文化與品牌管理教學與研究30余年,主持完成國家和北京市社會科學、教育科學及政府課題項目31個,出版學術著作12部,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3篇。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北京城市建設與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言辭謙和,思維敏銳,舉手投足之間透著儒雅之氣,這讓身材高大的他極富個人魅力。而更加觸動記者的,是他在采訪之中不止一次提到的那個詞——“堅守”。
而正是這樣一種“堅守”,不僅讓他在從事商業研究30余年之際,一舉摘得了2012~2013(第八屆)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的殊榮,更讓他治下的學校在群雄并起的中國高職界獨領風騷,成為國內財經類高職院校中僅有的5所國家示范校之一,具備了領跑行業的潛質。
他,就是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而今,他把滿腔的專業熱忱轉化到學校新一輪的內涵建設中來,在“打造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財貿高職名校”的夢想之路上躬身而行。
重裝上路
2011年2月,王成榮正式接任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一職,自此開啟了自己嶄新的事業征程。
此前,從打造一個北京高校流通業研究品牌——北京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商業研究所開始,王成榮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論、企業文化和品牌管理的教學與研究,不僅出版了包括《流通現代化新論》《企業文化學》《企業文化大視野》《企業文化新思維》《中國名牌論》等在內的十余部學術著作,而且為多家著名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專業咨詢與策劃,其有關流通現代化理論、企業文化基因理論、品牌評價理論等具有廣泛學術影響,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知名商業專家。
期間,雖然有過多次入職政府、著名高校甚至下海經商的機會,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不知為什么,我無法割舍對學校、對專業的熱愛。感覺一旦離開了,自己會無所適從。”
因此,對于就任院長一職,王成榮坦言是組織的信任,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為學院實現新一輪騰飛貢獻自身。要知道,如果從當年入職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那時算起,王成榮已經在這片承載了他無數夢想的熱土上奮斗了30多個春秋,整個身心已然融入學校的發展血脈之中。
如此深厚的情結,讓他倍感責任重大,在內心深處更是平添了一份敬畏之心——要帶著怎樣的夢想重新上路才能不辱使命?
誠如他在學院2013年暑期工作會上與同仁們共勉之語:“把以前畫一個句號,重新開始,在新的起跑線上,以新的姿態、新的精神面貌,履行新的責任,不能消極懶散、精神懈怠……”
因此,王成榮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黨委領導下,主持編制了學院“十二五”時期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財貿高職名校”的戰略目標和內涵式發展思路。
“提出這個目標,我們是基于兩個判斷:一是對學院所處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二是對學院內外發展環境的科學判斷。”他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質在于,它是從“職業”出發,而不是從“學科”出發的教育。高職教育要遵循高教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還要遵循市場規律、產業規律和企業規律;高職院校的文化,既要有大學精神內涵,還要有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特色。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對于“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財貿高職名校”戰略目標的提出,給出了全面而獨到的解讀——在他心目中,一個一流是不夠的,至少要涵蓋五個一流,即專業一流、師資一流、學生一流、管理一流、辦學效益一流,最終構筑起學院的綜合競爭力。
而對于“一定國際影響力”,他這樣向記者描繪:在開放辦學的思想指導下,一是有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國外先進的辦學資源;二是有穩定的國際教育交流渠道和合作伙伴;三是在重要國際職業教育論壇上有發言權、話語權;四是學院的學術成果與辦學經驗在國際上得到傳播;五是學院要瞄準國際化標準辦學,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素養,且有一定的比例在國際化企業就業。
而賦予王成榮如此底氣的,是他對名校內涵的準確把握,“‘高職名校應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有品牌效應,綜合競爭力排名在百所高職院校中至少排前三十位,在財經類高職示范校中排在前三位。”為此,他不斷告誡自己,“盡管在穩定發展規模、營造發展環境、優化結構以及機制建設(尤其是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制度規范建設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用高職名校的指標來評價,發展只是剛剛起步。”
誠然,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只有不斷樹立憂患意識和經營意識,才能在不斷創新中提高質量,在不斷深化管理中提高效益,進而用最好的質量與效益為學院搭建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藍海戰略
2005年,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在《藍海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藍海戰略理念,將競爭激烈的產業比喻為紅海,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則是藍海。
近年來,隨著生源市場的急劇萎縮,廣大高職院校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存考驗。為維持招生規模,大家紛紛把眼光和主要精力牢牢地放在了在校生教育方面,即職前教育,一度忽視或淡化了職后教育與培訓市場。
對此,王成榮敏銳地意識到,隨著生存壓力的日益加劇,傳統的職前教育勢必成為高職教育中的“紅海”。而隨著技術進步、信息化加速、產業升級和職業的快速變化,大量的在職勞動力或需要提升技能,或因轉崗升職需要學習新的技能,職后教育與培訓必定會成為“藍海”。
與此同時,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社區學院發展模式進入了王成榮的視野——社區學院既有1~4年的職業資格與學歷教育,還有以各種短期技術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后教育,從而把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需要很好地對接起來。
這不正是自己心目中的藍海戰略嗎?由此,他在制訂學院“十二五”規劃過程中,首次把“藍海”戰略導入高職教育發展軌道之中——在高職教育的“紅海”市場中站穩腳跟的前提下,努力在高職教育“藍海”市場中有所作為。
“‘藍海戰略的實施,就是要超越傳統的以職前教育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激烈競爭的‘紅海市場,開拓廣闊的職后教育與培訓的‘藍海市場,建立起全程財貿類職業教育培養與培訓體系。”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學院按照職業生涯發展規律,打造從入職前的職業教育到入職后的上崗、轉崗教育與培訓,新知識和新技術教育與培訓以及晉職培訓等一條鏈式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形成了面向人人、面向終身、開放靈活的現代財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
記者在采訪時獲悉,學院依托“京商研究”和“首都流通現代化研究”兩個北京市級科技創新平臺,以“京商研究”為旗幟,以咨詢服務為特色,以職業培訓為重點,不僅總攬了北京市 “十二五”、中關村科技園區、CBD商務區等40多項商業規劃項目,形成了公司創辦、戰略管理、理財實務、營銷策劃、賣場管理等20多個培訓品牌,每年職業培訓萬人以上。
而這也使王成榮對職業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只有把高職教育視為‘全職業生涯教育,并以此對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和教學模式、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才能使職業教育有根、有市場、有動力、有特色”。
素養比技能更重要
近年來,北京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和國際商貿中心的目標,全力打造“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尤其是“十二五”時期,北京將按照“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思路,實現服務業創造GDP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78%以上目標。
在王成榮看來,建設高端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亟須高端服務業技能型人才,這為財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隨著未來首都服務業的升級轉型,對人才的整體素質水平必定會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深入研究職場變化規律和趨勢,在專業結構、培養規格和質量等方面與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對接,實現由被動適應北京服務業產業需求到主動適應產業升級的轉變,成為擺在首都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職業人?
采訪中,面對這一問題,王成榮沒有急于回答。他反問記者,為什么有的護士在服務病人時就像看守機器一樣冷漠,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固然,職業教育必須著眼于職業需要,重視職業技術與技能培養。如果只是著眼于職業技術與技能培養,這不是教育而是培訓。
他話鋒一轉:“職業教育應是‘德業相濟的教育,尤其是面向現代服務業的財經類高職教育,其職業性質多是與人打交道,需要更高的職業素養和更靈活的隨機應變的職業藝術。”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王成榮組織專門人員對市場需求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企業最需要的人,一是讓人喜歡,二是讓人放心,第三才是技能合格。其中,讓人放心是誠信、有責任感,讓人喜歡的因素除了相貌以外,氣質、穿著、行為舉止至關重要。
對此,王成榮在學院“財貿素養教育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創新,一方面在素養教育形式上進行了深化,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環境熏陶、典型引領,強化教育養成,另一方面在倡導“有愛心、講誠信、負責任”的基礎上,推行感恩與敬畏教育,推行以“財貿素養卡”為代表的新型評價方式,確保素養教育考核更加全面。
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談到讓人喜歡的秘密有6條:尊重并真誠關心他人;保持微笑;牢記別人的名字;善于傾聽;迎合他人的興趣;讓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在王成榮看來,這正是財貿人才最需要的素養。
“三師”與“三業”
鼓勵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優秀教師制度、名師制度、教學質量獎管理辦法、班主任制度……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僅從2011年以來,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圍繞師資建設出臺的相關制度竟有十幾項之多,堪稱“制度現象”。
這一“制度現象”的背后,是王成榮的苦心一片。他堅持認為,師資隊伍是學院的主體,是核心。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就有什么樣的學校。
為此,自上任以來,他舉全校之力,提出并踐行“三業、三師”的發展目標——嚴格參照“敬業、職業、專業”的“三業”標準,重點培養三類教師,其一是專業帶頭人,其二是教學名師,其三則是在行業有話語權、有影響力的行業專家。
在王成榮心目中,高職教師既是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職業的完美結合,更是行業專家,具有行業根底、行業氣質和專業能力。而衡量一名高職教師是不是行業專家,要看他在行業里有沒有發言權,有沒有咨詢服務能力,即能否為企業出謀劃策、解決實踐問題,能不能在應用型科研、技能性教學方面取得成果,進而得到社會同行認可和學生愛戴。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行業專家?王成榮給出的唯一答案是,教師必須與行業企業打成一片,這緣自他自己的成長歷程,“企業是一本書,也是一個‘實驗室,我的科研成果多數源于下企業的思考與探索。我曾親身經歷過從企業選擇自己到企業尋找自己、自己選擇企業的過程,企業有問題、有難題時都會想到我,尋求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意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在王成榮看來,下企業也有三種境界,即仰視企業、平視企業、俯視企業。只有經歷了這三種境界,讀懂企業的“真經”后,教師才可以走出企業,一方面為企業提供相關解決方案,為企業服務,另一方面把企業遇到的問題提煉、深化、升華成為理論成果,用于教學、科研,從而使“下企業”與教學、科研實現良性互動。
“這種互動形成后,才會使教師的職業內涵得到延伸,在學校課堂、企業課堂和學術講堂上同時實現價值”,他堅信,企業是教師成長最好的平臺。
實踐中,為了進一步給教師下企業搭好平臺、建好保障機制,王成榮又不失時機地要求有關部門制定并落實了一系列制度,為教師下企業疏通各種渠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天,讓王成榮倍感欣慰的是,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漸成規模,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12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6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職業院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5人,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3人……
懂行業、能咨詢、善教學,已逐漸成為王成榮賦予教師們的鮮明印記。
校企相互依存,共同成長
2012年12月22日,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牽頭成立了北京商貿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涵蓋了包括企業、行業協會、學校、科研機構在內的57家單位,成為首都唯一的商貿類職教集團。
這不能不說是王成榮上任以來的一個壯舉。
尤為可貴的是,該集團成立一年來,各成員單位之間不僅實現了教育信息、人力資源、教育設施和實習實訓基地等資源的共享與互補,共同探索和實施了校企互動、崗位互換的“雙百計劃”,而且協同開展招生、人才培養工作,試行了“現代學徒制”的校企雙主體全程合作育人模式,深刻詮釋了“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分享”的核心價值觀,與困擾當前各地職教集團發展的“集而不團”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此,王成榮坦言,“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集團的順利成立與突破發展,得益于三個紐帶的牢固建立:一是情感紐帶,二是事業紐帶,三是利益紐帶,榮辱與共,共同成長。”
借此,學院和企業建立了“市場搏浪共揚帆,緊密聯系魚水情”的依存關系。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結構要求,學院實行跨專業組合企業冠名訂單培養模式,先后舉辦了“菜百黃金營銷”“7-11店長”“易初蓮花零售精英”“華西證券客戶經理”“百貨大樓行政經理”等多類型訂單班,使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了學院發展之中。
王成榮告訴記者,由于校企間有著很高的信任度,無論是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銀行行長還是財務總監,紛紛把參與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作為自己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為學院深化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也為推行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財貿素養證書“三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記者了解到,在推進校企雙主體辦學進程中,學院先后成立了菜百商學院、北財·恒天商學院和北財·尚游匯商學院等多家企業冠名商學院和人才培訓基地,王府井百貨集團、西友集團、全聚德集團、北京菜百集團還在學院建立了企業冠名獎學金,校企雙方在研究開發、人才培養、學生就業、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真正實現了深度合作。
如今,王成榮又將目光投向了通州“高端商務服務區”、東城“首都功能核心區”建設之中,以期與首都金融、商貿、物流、旅游和文化創意等領域牢固建立一體化發展戰略。
他深知,只有積極尋求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把學院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納入統一的戰略體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體制與機制,從而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跨越運河千年的滄桑,看天下金融潮落潮漲。挽起奔涌的金波銀浪,匯成民族富強的海洋……”今天,每當這首旋律激昂、氣勢磅礴的《財富之歌》響徹耳畔,王成榮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代代財貿兒女“財融世界,貿連天下”的執著夢想。
德業相濟,知行合一。對他而言,夢想,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