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戥子
由于歷史的、社會的諸多因素制約,如今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職業教育仍舊很難吸引家長學生的關注。令人痛心的是,職業教育甚至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詞,始終未能受到應有的尊重。這與當初我國教育發展追求“一大二高”(規模大,學歷高、級別高)不無關系。由于生源數量不足,來自學生學費的收入將大大減少,使許多高職院校陷入了財務危機。為了實現更好的生存與發展,一些高職高專院校應對生源危機的方法多為通過各種渠道爭取更多的生源,讓人不勝唏噓。
影響社會對高職院校專業認可度的是就業質量,即是否滿足人們對職業選擇的期望值。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所采取的職業教育改革舉措,更值得我們深思、學習和借鑒。以瑞士為例。這個世界競爭力第一、人均國民收入穩居世界最前列的國家,建立了完整的中職與高職銜接并與普通教育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授予高職院校畢業生專業學士學位的制度。以職業教育立國,非但未影響其巨大的科學成就,反而推進了其高層次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科技、文化的大繁榮,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或生物獎得主有15人之多。
瑞士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經驗表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立地”與“頂尖”人才的培養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致力于培養“立地”人才的職業教育,絕非二流教育,而是科教興國的必由之路。
筆者以為,淡化對高層級大學的膜拜,務實地選擇各個層級的學校進行深造,前提是弱化文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會成才的標準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為社會常態,才有望實現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中國社會才可能走上科教興國、人才興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