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曙輝 王新平 解武軍
在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銀圓券發行81周年之際,筆者僅以此文來紀念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建設忘我工作的金融工作者們,緬懷他們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同時向廣大讀者展示一套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銀圓券精品并與之分享。
壹角券長98、寬75mm。正面由黑、紅兩色油墨套印,圖案呈閉合形框狀,上部圓弧形排列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楷書九字行名,正中紅色五角星中留白黨徽 “鐮刀鐵錘”,兩側花團內以留白形式直書楷體漢字 “壹角”,券面右上角與對應的左下角印有阿拉伯數字“1”,左上角與對應的右下角印有楷書 “壹”,券面無文字圖案處套印有紅色地紋線,正下方框內七個漢字 “每拾角換洋壹圓”,最下方有褪色紅號碼×××51字跡模糊。紙幣邊緣兩側有褪色的騎縫章。背面閉合形花邊框內兩側楷書漢字垂直排列:“憑票即兌,銀圓壹角”,中間印有 “本行鈔票,現銀一律;準備基金,十分充足;工農士兵,攜帶輕便;縣蘇區蘇,都可兌現;買賣完稅,毋許折扣;倘被查出,定必徹究;發行紙幣,信用攸關;如有偽造,從嚴懲辦”。“行長”畫押,落款時間 “公歷一九三二年四月印”。正中央有一紅色方形公章,字跡褪色不清,應為篆書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印”行章 (彩頁1圖1)。
五角券長117、寬75mm。正面整體呈藍色調,由藍、紅兩色油墨套印。圖案大體與壹角銀圓券相仿,上部圓弧形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隸書九字行名,正中紅色五角星中留白黨徽 “鐮刀鐵錘”,兩側花團內以留白形式直書魏體漢字 “伍角”,券面右上角與對應的左下角印有留白的阿拉伯數字 “5”,左上角與對應的右下角印有篆書漢字 “伍”,券面無地紋線,正下方框內紅色編號 “第×8757號”。紙幣邊緣兩側有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騎縫章,整幅券面邊緣留白均等。背面整體呈黑白兩色,閉合形花邊框內兩側印有隸書漢字垂直排列:“憑票即兌,銀圓伍角”,中間文字內容與壹角銀圓券完全相同,差異僅僅是紙幣尺幅的大小而已。 “行長”畫押,落款時間 “公歷一九三二年六月印”。正中央有一紅色方形公章,字跡褪色不清,應為篆書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印”行章 (彩頁1圖2)。
壹角券長92、寬57mm。正面由藍、紅兩色油墨套印,圖案呈閉合形框狀,上部一字形排列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楷書九字行名,正中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五角星鐮刀斧頭”國旗,插在地球正中,兩側花團方形留白內套印紅色直書隸體漢字 “壹角”,四個角的圓圈內套印紅色阿拉伯數字 “1”,券面無文字圖案處套印紅藍色地紋線,紅色地紋線靠近地球處有留白 “省蘇銀行”篆書漢字,正下方框內套印漢字 “一九三二年印新制鈔票第一期,底部套印省蘇印刷局印”,右下角蓋一橢圓形 “東北省蘇維埃銀行”行章,中心黑底鏤空留白 “贛”字。紙幣邊緣兩側有褪色的騎縫章。背面閉合形花邊框內兩側楷書漢字垂直排列: “憑票即兌銀洋壹角”,中間文字與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壹角、伍角老版銀圓券完全相同。不同處是 “行長張其德”下方首次在鈔票上蓋 “張其德印”名章,而不再畫押。正中下方有 “蘇字第×××××號”,阿拉伯數字字跡不清,號碼不可辨認 (彩頁1圖3)。
壹元券長138、寬78mm。正面整體呈紅色調,由紅、黃兩色油墨套印。黃色圖案呈閉合形框狀,上部圓弧形排列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楷書九字行名,與新版壹角銀圓券相似,正中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五角星鐮刀斧頭”國旗,與新版壹角銀圓券相同。兩側花團內套印紅色直書隸體漢字 “壹圓”,券面四個角分別套印紅色隸體漢字 “壹”,券面無文字圖案處套印紅色斜紋地紋線,紅色地紋線中上部與兩側有留白 “省蘇銀行”篆書漢字,正下方框內漢字 “一九三二年印,新制鈔票第一期”,底部套印 “省蘇印刷局印”,右下角蓋一橢圓形 “東北省蘇維埃銀行”行章,與新版壹角銀圓券的橢圓形行章完全相同。紙幣邊緣兩側有紅色騎縫章。背面黑色閉合形花框內兩側印有黑色楷書漢字,內容字句垂直排列: “憑票即兌銀洋壹圓”,中間文字與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老版壹角銀圓券完全相同。與新版壹角券一樣,取消了畫押,增加了行長 “張其德印”。正中下方有 “蘇字第17779號”(彩頁 1 圖 4)。
1930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并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隆重開幕,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贛東北省就是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一個省,至1932年11月,贛東北省的區域有弋陽、橫峰等8縣,玉山、余干一小部分,閩北崇安、建陽、蒲城及江西廣豐、鉛山5縣,皖南婺源,浙江開化、江山一小部分,這些區域在信江北岸……完全打成一片。①蘇區黨支部972個,黨員數為15375名,主力紅軍為紅十軍、赤色警衛師和閩北獨立師、赤警團,地方紅軍各縣赤警連為21個連,游擊隊共百余支。……另有10萬群眾可以隨時參加地雷隊或作戰隊。②
贛東北省蘇財政與經濟是在贛東北特區財政與經濟的基礎上,隨著革命事業同步發展起來的。此時正處于根據地的發展階段,省蘇政府雖然采取了各項厲行節約的措施,紅十軍在攻打閩北和婺源等地后也取得了一些籌款,但根據地財政依然入不敷出。敵軍 “圍剿”給蘇區經濟帶來巨大重創,巨大支出導致蘇區財政收支不平衡,金庫積累下降。 “這次省蘇人民財委會總結1931年的收支,總虧空大洋66511元,金子375兩,加上解中央的650兩,共虧空1205兩。省蘇維埃銀行前后共發行鈔票及兌換券6萬余元,但該行基金現只有3千余元,該行的紙幣都被省蘇財委會借來支付各項費用”。③為了防范國民黨軍的再次進攻,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贛東北省委、省蘇政府于1932年6月批準省蘇銀行發行壹角和伍角紙幣;1932年9月,批準省蘇銀行發行股票,采取群眾自愿入股,每股1元,由財政部下達任務和調撥,各縣、鄉群眾自由認購數量不限,股息周年6厘,年終結帳。三個月群眾入股十幾萬元,到11月,銀行資金達到18萬元,有力地支持了農工商自力更生發展生產,以便從根本上增加根據地的財政收入。
為了積極發展蘇區的經濟建設,增加稅收,完成紅軍給養補充,省委作出了 《關于經濟政策與財政問題的決議》,承認過去的經濟政策有錯誤并糾正了一些偏激的做法。④省蘇政府主動調整思路,積極扶持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如開辦煤礦、瓷廠、造紙廠、紡織廠、兵工廠、被服廠等。省蘇政府還制定了 《關于打破敵人封鎖食鹽計劃》,除了土法自辦硝鹽廠外,另新辟由浙江省開化縣華埠經桐村進入江西省玉山縣嶺頭山的貿易線;開辟了從根據地到浙西、到皖南的多條對外貿易路線,進一步擴大了蘇區和白區之間的物資流通。到1932年冬,蘇區的對外貿易處增設到16個,輸出蘇區物產,買進非蘇區的貨物,以實行經濟的流通。每月營業額達20萬元,可以贏利12000元至18000元。設立船舶檢查處3個,每月可收稅16500元左右。省蘇銀行發行紙幣6萬元,低息借貸給群眾2萬元用于發展生產。蘇區內部普遍成立了消費合作社,每月營業額在10萬元左右。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省蘇政府2月通過了 《關于發展耕種運動的決議》,⑤同年4月和5月又先后實施了《土地稅征收法》和《土地分配法》,⑥鼓勵開墾荒地,使蘇區的糧棉生產得到保證。通過努力,進一步提高了根據地的財政收入,贛東北蘇區的財源有了很大的改觀。
隨著贛東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的成立,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更名為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由于敵軍的 “圍剿”與封鎖,蘇區的財政出現了嚴重的困難,省蘇銀行實行了靈活的貨幣政策,于1932年6月授命發行新行名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壹角和伍角銀圓券,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贛東北省蘇銀行沒有再發行貳角券,以小面額的壹角券替代了貳角券,該券主題圖案仍然沿襲了貧民銀行的五角星鐮刀鐵錘模式。伍角券從整體上完全承襲了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五角銀圓券的圖案,區別僅僅是行名不同。
由于蔣介石對贛東北蘇區格外的另眼高看,命敵軍 “圍剿”的時間達到了六個月之久,比其他蘇區多了四個月。為了打垮敵軍保衛蘇維埃,服從和服務于革命的需要,贛東北省蘇銀行授命于省委和省蘇政府,又增加發行了改版后的新壹角和壹圓兩種券別的銀圓券。前后兩次發行總量達6萬元,以調節貨幣流通,支持發展生產,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爭,緩解了財政的燃眉之急。
新壹角券與老壹角券相比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在正面的色調上由藍、紅兩色構成。票面圖案有很大創新,改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五角星鐮刀斧頭”國旗插在地球上,在地球四周的紅色套印地紋線中,以留白的形式套印由左向右直讀的 “省蘇銀行”四個篆體大字,省蘇銀行銀圓券新壹角鈔正面白色紀值 “壹角”改為紅色紀值 “壹角”。新壹角券正面四角的紅色阿拉伯數 “1”字,取代了省蘇銀行老壹角券左上角與右下角的漢字 “壹”。新壹角券與老壹角券相比,背面取消了發行日期,在背面黑色邊框四角的圓圈中增加了四個帶鐮刀斧頭的五角星圖案,背面 “銀洋”二字取代了 “銀圓”二字,行長簽名后不再畫押,改為加蓋了行長的四字方印。
大面額的壹圓券也是創新券別,與新壹角券相同,整體圖案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五角星鐮刀斧頭”國旗插在地球上,鈔票背面的文字 “銀洋”與新壹角背面相同。鈔票背面正中的方形行章有較大差別,前者方章體大邊寬,后者章小邊窄。另外鈔票背面取消了發行日期,有別于貧民銀行券和老版省蘇銀行券,行長手書簽名后不再畫押,而是加蓋了行長的四字方印。地球、鐮刀斧頭圖案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級政府公章圖案相似,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時代特征,象征著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
贛東北省蘇銀行名義下設立了贛東北省蘇銀行閩北分行,但是閩北分行直屬閩北分區區委區政府領導,與贛東北省蘇銀行沒有上下級領導關系,僅僅因為省蘇銀行開辦的早一些,懂銀行業務的人多一些,只是在業務上存在指導關系。省蘇銀行下屬機構只有兌換所,凡是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的縣都設立了兌換所,在區蘇維埃政府沒有設立兌換所,凡是兌換業務均由區蘇政府代理,以最大程度方便工農群眾。省蘇銀行發行的紙幣攜帶很方便,信譽一直很高,深受蘇區群眾的喜愛,白區的群眾和商人也都樂意使用。市場上特區貧民銀行的紙幣和贛東北省蘇銀行紙幣同時流通,破了可以到銀行更換新紙幣。對于本位銀圓券的流通管理,省蘇銀行有成熟的管理制度,市場上流通的本位銀圓券殘損紙幣,省蘇銀行仍然負責收回。
贛東北省蘇銀行是隨著贛東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在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的基礎上更名后營運的,營運時間自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共計一年零三個月,為緩解省蘇維埃政府財政的燃眉之急,調節貨幣流通,支持發展生產,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注釋:
①中共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上),中共黨史出版社,《涂振農給中共中央的報告》,第482頁。
②陳立明:《江西蘇區紀事1927-1937》,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267頁。
③《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上),《中共贛東北省委關于財政問題向中央的報告》,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407頁。
④《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貨幣史》,中國金融出版社,《史料匯編》,第192頁。
⑤《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上),《贛東北省蘇維埃關于發展耕種運動的決議》,第412頁。
⑥《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上),《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土地分配法》,第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