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計財處 浙江金華321004)
公允價值是當前各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倡導的會計計量方式。在財政部發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公允價值首次作為一種計量屬性被寫入到會計基本準則中,并大量運用在具體準則中,這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標志著我國市場經濟已經日趨成熟。本文基于這樣的背景展開研究,以期為公允價值在今后更好地發揮功效提供建議。
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在第7號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和現值》中對公允價值進行定義:買賣雙方在當前自愿交易中,獨立購買(承擔)或出售(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32號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熟悉情況并且意愿相同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做到一項負債或一項資產進行交換結算所產生的金額相同。我國財政部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一項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在熟悉情況的前提下,自愿進行某種資產交換或清償債務的金額。比較而言,每個國家所制定的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具有以下相同之處:首先,公平性是公允價值產生必須具有的條件,只有在交易雙方熟悉情況并且自愿進行交易的前提下,公允價值才能形成。其次,交易雙方都是理性人,雙方的協商、競爭和對弈過程中所產生的均衡價格就是公允價值。最后,公允價值計量的對象具有全面性,公允價值不僅可以對資產進行計量,也能對負債進行計量。
從公允價值定義的共同點可以提煉出公允價值更本質、更一般的特征:即真實性、公允性、現時性和估計性。真實性是指只有按公允價值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全面計量和報告,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價值及其變化;公允性是指交易的公平性,交易市場的兼容性、交易和交易雙方的虛擬性、交易雙方都是理性人的假設是形成公平交易的必要前提條件,是確保公允價值具備公允性的重要基礎;現時性是指公允價值的時間維度,公允價值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同時點的公允價值可以通過折現的方式進行比較;估計性是指對特定時點的公允價值的估計。只有當實際交易日與計量日重疊時,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與公允價值才可能相等,否則公允價值不能直接根據交易價格確定,而應根據相同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或采用某種估價技術評估獲得。事實上,從會計報告日(特定計量日)這一概念來看,絕大多數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都是依靠估計得出的。
公允價值的確認,必須是交易雙方在交易事項之外不存在其他利益沖突。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由于企業之間相互聯系,公允價值往往不是在完全公平的環境下得到的。由于公允價值受人們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許多時候公允價值都是基于主觀確認的,這為企業的利潤操縱留下了空間。
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非公開的市場,這增加了公允價值獲取的難度。新會計準則在運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時,往往需要采用其他方法來保證取得完整可靠的會計信息。但是由于難以獲取許多會計要素的交易價格,采用估計價格的手段成為獲取公允價值的重要方法。而未來因素的不確定性,計量操作中面臨的難度大大提高,從而導致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用過程中,現值計量成為了最為復雜的方面。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人員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之內做出的會計選擇。雖然企業管理人員會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利益,但從長遠角度來比較,盈余管理導致企業自身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甚至使企業和整個行業陷入到無法前進的泥潭當中。公允價值的存在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操縱盈余的手段。可見,規范公允價值應用﹑控制盈余管理﹑保障公允價值計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明確公允價值內涵是公允價值應用的必要前提。從公允價值的產生到成為會計計量的主要手段,公允價值經歷了一段從無到有再到完善的發展歷程。最初公允價值只是作為交換價格的一部分而存在,并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內涵界定。20世紀70年代后,學者從理性人、公平交易和時間點等角度對公允價值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因此,無論對于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公允價值內涵的深刻理解是正確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前提。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首先是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其次是會計人員把這些會計數據加以主觀判斷、分析綜合、加工匯總后,將之反映在財務報表的可靠性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企業密切相關,是企業管理者自身決策與企業會計系統相輔相成的結果。對公允價值而言,信息可靠性要求包括公允價值計量規范的可靠性以及不同類型決策者在使用之后的判斷。
現值技術是估計公允價值的重要方法,當由于市場不穩定而無法獲得公平市價時,現值技術就成為我們獲取公允價值的最佳方法。對現值技術具體操作方法加以研究和改良,是擴大公允價值利用范圍的重要手段。提高現值技術的可操作性,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實現:(1)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章,規范和指導現值技術的應用范圍;(2)對現值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進行規范,如在估計現金流的現值時,可以對折現率和折現方法加以確定。只有在詳細的現值技術操作指南的指導下,才能在市場信息難以獲得或者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得出公允價值。
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公允價值成功應用的重要前提。企業應當建立合適的內部審計制度,適當限制企業高層財務人員的權利,完善企業內部評估與報告制度。
公允價值發展和應用體現了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的國際接軌和進步。但是在這些進步的背后,仍然存在著許多理論上和操作上的難題有待解決。公允價值內涵的不明確、市場信息的不充分、技術操作中的種種難題以及一些企業藐視市場準則、破壞公平交易的行為都是公允價值計量理論走向成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理論,不僅僅需要制定相關的準則和措施,完善公允價值產生的市場條件,還需要加強財務人員素質和技能培訓,防范個別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