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女子學院會計學院 山東濟南 250300)
1994-2010年,山東省地方稅收收入規模不斷擴大,呈平穩上升趨勢,年均遞增16.02%。但是,稅收收入總額在不斷增長的同時,稅收收入占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例如1994年稅收收入達126.46億元,占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 93.91%;2010年稅收收入達2 149.90億元,占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僅為78.1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主要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兩部分,稅收收入占比的下降則意味著非稅收入占比的上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支出大多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這一層次,由于財政本身難以創造出所對應的資金來源,必然要求有一種穩定可靠又可無償使用的財政收入形式。稅收的固有特征,決定了其在財政收入中的主體地位。一般認為,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稅收收入規模在地方政府向社會征集的資金中占比將進一步擴大,而非稅收入所籌集的財政資金將趨向減少,從而使地方財政分配關系逐步走向規范。但從山東省稅收收入所占比重的趨勢來看,稅收收入規模反而有不斷縮小的趨勢。稅收收入比重的降低會產生兩方面的負影響,一方面使地方政府過多地依賴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則促使地方政府積極尋求新的財源,例如日益突出的“土地財政”問題。因此,提高稅收收入比重,加強地方稅源建設,則成為地方財政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針對山東省稅源建設進行研究,主要從宏觀稅源的角度出發,將分析過程分為三個步驟:1.確定稅源分析的宏觀經濟指標,進行對稅收總量與經濟總量關系的分析;2.在完成對稅收與經濟總量關系分析的前提下,考慮結構影響,將稅收總量分析推進到稅收分量分析。3.從區域經濟差距角度對稅源問題進行分析。
就經濟總量而言,一個地區GDP越多,意味著該地區社會產品越豐富,可供財政參與分配的基數越大,所提供的稅收收入越多;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意味著該地區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增長比較快、地區內各個產業產值增長加快,創造的各項稅收收入增多。經濟總量對于一個地區的稅收收入來說是宏觀的稅源。本文所研究的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問題,實際上是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及預測山東省稅收收入的增長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經濟的增長,即GDP增長對山東省稅收收入的增長的貢獻度問題。
總量分析:選取1994-2010年山東省地方稅收收入與GDP數據(來源于山東省1994-2010年統計數據)對稅收與經濟的絕對額直接回歸,其中地區稅收收入為因變量,GDP為自變量,通過eviews6.0利用最小二乘法做出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T=-92.1025+0.0541×GDP
R2=0.992145
從模型可以得出:山東省稅收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具有高度相關性,回歸方程擬合度較好。彈性分析:稅收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重,稱為稅收彈性。如果不區分稅收收入變化的原因而籠統地計算稅收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比重,稱為稅收收入浮動率。在給定稅收制度不變的條件下,計算出來的稅收彈性則稱為稅收收入彈性。一般認為,稅收收入彈性更能夠反映地方稅制的內在增收能力以及地方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本文采用了數量經濟方法計算1995-2010各年度稅收收入彈性,以分析山東省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由于GDP增長率與稅收收入增長率會隨著政策制度、征管水平、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不規則變動,所以我們在對稅收收入增長率 (用 TG表示)與GDP增長率(用GDPG表示)進行稅收收入彈性計算之前,需要做的是將增長率變動中的趨勢成分和波動成分進行區分。在這里我們采用Hodrick-Prescott濾波方法(簡稱HP濾波),這種方法在對序列組成成分中的長期趨勢分析中使用非常廣泛。應用eviews6.0的HP濾波分析對年度數據中的趨勢成分和波動成分區分,并將波動成分剝離出來,得出稅收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長期平滑趨勢,從而計算出1995-2010年山東省稅收收入彈性。結果顯示,山東省稅收收入彈性略大于1,意味著稅收收入增長快于GDP增長速度,這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稅收征管能力不斷提高的宏觀環境作用下屬于正常彈性值范圍內。
各級產業由于稅負水平不同,其產業結構變動對地方稅收收入增長的貢獻也不同。通常,第一產業由于增加值低,因而其稅負水平低,加之取消農業稅后,第一產業存在增產不征稅的政策和可能性,因此,當第一產業產值占全省GDP總值的比重發生變化時,其對地方稅收收入變動的影響程度較小。具體來說,2005-2010年山東省第一產業稅收貢獻率(產業稅收收入/全部稅收收入)分別為0.08%、0.04%、0.03%、0.13%、0.14%。第二產業目前是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2005-2010年的稅收貢獻率分 別 為 76.07%、76.34%、71.21%、67.28%、65.24%,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其稅收貢獻比呈下降趨勢,但所占比例仍然很高,仍可以稱得上山東省稅收收入的支柱產業。第二產業對地方稅收收入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可以直接增加地方從增值稅中分享的收入,而建筑業的發展可以增加營業稅收入,同時增加地方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等附加稅費的收入,其發展規模直接影響地方稅收收入的規模及增長率。第三產業,由于其形成的稅收收入絕大部分形成地方財政收入,2005-2010年的稅收貢獻率分別為23.84%、23.62%、28.76%、32.59%、34.62%,上升趨勢明顯,是地方稅收收入最具潛力的來源,而一般認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稅收收入的增加的效果最為明顯。
稅收與稅源的背離程度可以用地區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與該地區GDP占全國GDP比重的差距來衡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制度創新與區域協調研究”課題組(2011)運用一定的數量經濟方法對2004-2008年我國31個省份以及四大區域板塊的稅收與稅源的背離度進行了測算,從數值上可知山東省是全國31個省份中稅收與稅源背離度比較高的省份之一(另一省份為河南?。1疚膶⑸綎|省的17個地級市分為三大區域,分別為魯東地區(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魯中地區(濟南、淄博、臨沂、泰安、萊蕪、東營)和魯西地區(濟寧、德州、濱州、菏澤、棗莊和聊城),選取2006-2010年數據應用同樣方法對山東省區域稅收與稅源的背離度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稅收主要是從魯中地區和魯西地區轉移到魯東地區;2.稅收與稅源的背離程度總體上趨于擴大;3.地區經濟越發達,稅收的正向轉移越大。
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為契機,促進稅源區域結構合理化,一是要充分利用各地區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從而實現最佳的財稅效益。二是要建立與各地區資源條件、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相適應的地區分工體系,組織地區間商品生產和流通,盡可能地使各地區形成具有相對或絕對優勢的支柱稅源,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培植區域主導稅源,主要是對主導稅源產業的重點培植,包括重點培植以大中型骨干項目為重點的支柱性稅源,重點扶植對本地財政稅收有較大影響或起決定作用的某種或某些地方稅稅種的主體稅源。只有抓住支柱稅源和主體稅源的重點培植,確立主導稅源的地位,地方財政才會有穩定的來源和堅實的基礎。
1.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鞏固基礎稅源。一方面,山東省屬于農業大省,從數據來看,1994年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16%,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呈逐年下降趨勢,至 2011年所占比重為 8.76%(2012年山東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橫向比較來看,我們選取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等在地區生產總值與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相近且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前的省份進行比較,2011年這三個省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 重 分 別 為 4.90%、5.01%、6.24%(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相比較來說,山東省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還是相對比較高的。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但是第一產業仍然涉及煙葉稅、農業初級產品和深加工產品仍然征收增值稅等稅種,進一步開辟農業稅源,發揮地區優勢,加快海洋漁業的發展,加大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對于山東省稅源建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途徑。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地方主體稅源之一。第三產業投入少,受資源約束少,提供的稅收收入穩定而且增長迅速。從發展的眼光看,第三產業在山東省稅源總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具有很大的增收潛力。例如,2009年第三產業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2%,拉動GDP增長3.7個百分點,同期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僅為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其帶來的稅收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其中,保險業稅收收入增長47%,建筑業稅收收入增長26%,金融業稅收收入增長13%,交通運輸業、住宿業稅收收入增長均將近10%,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稅收收入增長效應進一步得到驗證。
由于區域經濟差距所帶來的地區間稅收與稅源的背離,需要從根本上、從制度上給予重視。對于山東省來說,魯東、魯中、魯西不僅僅是一種地域劃分方式,也是一種經濟發展水平的劃分方式。由于地域的差距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差距,進而導致稅收收入的差距,這似乎形成了一個循環體。如何破解這一循環體,需要外部資金的注入,也就是需要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吸收投資的財稅政策的傾斜。只有加大對經濟不發達區域的資金投入,才能實現整個山東地區稅源的穩定與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