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遼寧大連116023大連外國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大連116044)
我國政府“十二五”規劃主動降低了對未來五年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把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公平和推動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發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利潤,實現綠色增長將成為未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選擇。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傳統財務管理面臨著環境的挑戰,其功能的缺少導致企業無法實現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企業必須尋找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才能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并實現其不斷增長。
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后,更多的生態危機與環境問題接踵而來,使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巨大的環境困境。
(一)經濟發展的困境。金融危機后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的良性發展,它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從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長模式向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轉型。如何科學的向自然資源投資,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政府和企業的雙贏,將是傳統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首要困境。
(二)生態文明的困境。我國的生態環境處于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轉折期,盡管已經實現了較高的人類發展水平,但是卻是以自然資源被破壞、環境質量降低和高溫室氣體排放為代價。在我國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在資本配置上向節能減排、保護能源、提高效率方向發展,這是傳統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第二困境。
(三)技術創新的困境。隨著國家政府導向的技術創新的悄然推進,我國的研發投入將從2006年占GDP的1.5%增長到2020年的2.5%,且要降低30%的國外技術的依賴。科研技術的投資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綠色技術的發展,使企業在技術上獲得了競爭優勢。如何利用國家技術創新投入的政策、資金推動企業自身的技術革新是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第三困境。
(四)社會和諧的困境。企業環境惡化、員工利益損害、造成環境破壞的事件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在信息民主化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的隱私空間越來越小,企業如何重新面對經營環境,資金如何配置,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環境、勞動者、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是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第四困境。
傳統財務模式產生于物質資本稀缺的時代,依存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在傳統財務模式所依托的制度背景和經營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缺失將不可避免。
(一)財務目標狹隘。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通常被認為是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現實發展來看,盡管利潤最大化原則對推動市場自由和社會財富增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必然導致社會生產規模不斷擴張,成本約束被弱化、虛化和狹隘化,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從而在根本上削弱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財務資源觀狹窄。傳統財務模式中的財務資源即是物質資源,物質資源的獲取、利用、分配等構成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受資源觀的限制,傳統資源的配置所關注的效率只是短期效率,沒有從企業長遠發展、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得和維持角度來配置資源,從“利潤最大化”到“股東財富最大化”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但他們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只考慮了財務資本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而忽略了人力資本、顧客等軟資源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作用。囿于物質資本保值、增值的資源配置不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維持。
(三)價值功能弱化。傳統的財務管理中的價值是從屬物質資本邏輯下的價值,在新的環境下的價值地位為資本所掩蓋。實際上,價值創造作為財務管理的核心不僅要創造經濟價值還要創造企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邁克爾·波特在《創造共享價值》一文中指出:創造共享價值可以重新建立戰略定位,滿足新需求、供應新產品、找到新顧客,通過創造企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建立持續競爭優勢。而更關鍵的是,波特教授指出:“由創造共享價值帶來的競爭優勢的持續性將遠超過傳統的成本降低和質量改進模式”。
由于傳統財務管理的缺失,20世紀50年代,發達國家的“綠色思想”開始萌芽,生態農業興起。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綠色消費意識大大增強。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興起了一股綠色思潮,綠色管理思想應運而生。我國對于綠色財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目前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核心期刊數量來看,截止到2012年6月,共有92篇文章對綠色財務管理進行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涉及綠色財務在我國應用的意義、概念、目標、內容和體系設計等基礎理論。主要觀點有:
(一)關于綠色財務管理的涵義方面。(1)綠色財務管理是從資金運動的角度考慮企業的目標與社會效益及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種財務管理(閻曉紅,2001;吳向東、崔宏福,2003;魯務順,2005;楊士儒、田萬林,2006)。(2)綠色財務管理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資金籌集、資金使用、資金耗費、資金回收、資金分配等活動管理過程中,導入環境因素,將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之中(張梅琳,1997;徐怡紅,1998;孫佳、翟文軍,2003)。
(二)關于綠色財務管理的內容方面。(1)進行綠色財務管理會增加綠色成本而加重籌資負擔,建議增加綠色負債和綠色股兩種籌資方式且以這兩種方式籌集到的資金主要用于綠色成本支出。還可考慮用綠色借款(尚秀芬,2005;楊士儒、田萬林,2006;王建明、鮑金剛,2003;魯務順,2005)。(2)投產時要盡量利用廢棄物;在對投資風險分析時,要考慮投資方案的實施給資源環境是否帶來破壞的綠色風險的分析(閻曉紅,2001;吳向東、崔宏福,2003;尚秀芬,2005;王建明、鮑金剛,2003;魯務順,2005)。
(三)綠色財務管理目標、理念及外部環境方面。(1)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財務管理目標(孫佳、翟文軍,2003;尚秀芬,2005)。(2)綠色財務管理應遵循可持續發展觀念、社會責任風險和環境風險的風險價值觀念及多元化目標觀念(劉淑華,2005)。
綜上所述,綠色財務管理應是將資源的有限性、社會的效益性、環境的保護性以及企業的盈利性綜合考慮的一種財務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態資源環境的情況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及企業與社會的協調和發展。綠色財務管理把“綠色”增長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衡量標準,強調企業、生態、社會的和諧共存。它與傳統財務管理的差別就在于,企業在創造利潤和經濟價值時,是促進了社會的繁榮,還是增加了社會的成本。如果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給生態、社會創造了持續破壞影響或者無法修復的影響,其利潤應該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因此,綠色財務管理是適應人類資源環境保護潮流的新理論,是對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的一種挑戰和發展。
(一)制定綠色戰略目標。企業財務戰略的制定要兼顧到資源環境和生態平衡,兼顧經營績效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在資金的籌措、使用、耗費、回收及分配全過程中,將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念融入,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各管理環節重視環境資源成本和環境資源收益,通過開展綠色經營,全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實施綠色會計核算。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是以會計信息為基礎的,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并沒有反映企業是否進行綠色經營活動的信息。因此,確立綠色會計要素并對之進行計量和確認、編制綠色財務報告并對綠色信息進行披露是企業進行綠色財務管理的基礎。
(三)加強綠色管理手段。通過發行綠色股票、綠色債券進行籌資。大力開展綠色投資,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建立綠色的財務管理系統、成本控制系統和財務評價體系,促進綠色管理健康發展。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降低綠色成本。
總之,在企業追求綠色利潤的目標價值下,企業將在實現自身發展,以及為股東、員工、顧客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企業、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綠色財務管理必然成為企業未來財務管理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