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修煉,你逐步開展了你的創業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漸漸也有了客觀的收入,銀行的存款也越來越多。這時有一個問題出現了:你的錢放在銀行干什么?放在銀行的錢是增值了還是貶值了?
很明顯,你如果想在賺到錢的基礎上進一步致富以至于達到財務自由,那么,把你賺到的錢存在銀行,并希望從中獲利,是條很糟糕的途徑。存款只能獲取微薄的利息,用以抵消通貨膨脹,你的錢相應的購買力會逐年下降,直到你什么都買不起。最終你會驚奇地發現,你賴以信任的銀行將你辛苦賺來的錢蠶食殆盡。
所以,很多人有了一個思路:要將自己的錢以其他資產形式存在,而不是以存款的方式放在銀行。這個思路絕對是正確的。
要將自己的錢以其他資產形式存在,首要要具備一個思維:致富的唯一方式就是讓你的錢通過某些資產形式存在,并不斷增值,帶來遠遠大于通貨膨脹的報酬率。明白這一點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投資一些東西,讓它和通脹賽跑并遠遠地超過通脹。
大多數人都具備這個思維,也確實是這么做的,但為什么最終達成財務自由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先來看看他們都做了什么?
很多商人看著錢放在銀行不斷貶值也心急如焚,但又不了解其他投資渠道,于是,他做了一件貌似很合理的事情: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投資自己的企業。
思維是正確的,但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你的企業資金、規模與能力的匹配問題。于是,可以看到很多擺地攤的人開起了小商鋪,幾年之后小商鋪變成了大店面,不久之后大店面變成了連鎖店。規模逐步擴大看起來的確不錯,但是由于能力、人才資源有限等因素最后限制了項目的發展,一旦能力的提升追不上規模的擴張,原本是想讓閑置的資金產生更多的價值,結果卻由于盲目擴張而導致資金鏈斷裂以至于企業破產。
也有一部分人,沒有企業、項目的運作經驗,但有些閑錢,于是看到什么熱就投資什么,結果呢?大多數人都虧錢,能夠最后成功的人少之又少。這些人投資的范圍極其廣泛:房產、股票、期貨、債券、黃金、古董、藝術品、普洱茶、蘭花……諸如此類,每個人都可以在身邊看到很多。
如果通向令人神往的財務自由之路是如此輕松,那豈不是人人都能達到?財務自由又有何魅力可言呢?
所以,首先要分析的是這部分投資失敗的人問題出在哪兒。只有知道了問題的根源,再去掌握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才能做到不去步其后塵。
商人們將錢投入自己的企業,擴大規模以博取更大盈利,這是可取的。關鍵在于,很多人不明白,企業規模的大小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而不僅僅由錢的多少決定,而這部分人恰恰只注重了錢的因素忽略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自然會得不償失。
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如此眾多的人選擇用自己的血汗錢來進行投資?首先是因為個別暴富的誘惑產生了羊群效應,從而導致這部分人忽略了風險的意義。其次是因為人們基本不具備長期投資的思維,從不去研究那些能長期勝出的投資標的,而選擇那些短期有空子可鉆的產品。要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短期的得失永遠只是一朵浪花,最終會被大潮所吞沒。
做任何事情都要選擇收益大、成功率高的,這一點沒有人不理解,但是真正能這樣研究的人有多少呢?
舉個例子,我們身邊有大批的人在炒股,請問,你怎么看待這件事?如果你也要炒的話為什么選擇炒股而不是黃金、期貨或者蘭花?
我有一份很重要的統計數據,美國100年年平均回報率排序:股票指數10%(世界7%)、房地產6%、黃金3%、藝術品1.5%。也就是說,如果一輩子做股票投資,綜合破產與暴富的人群,平均每年可以獲得10%的復利收益,如果做藝術品投資,平均每年只能獲取1.5%的復利收益。
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取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憑興趣、愛好和流言熱點,而是根據這份百年統計數據,選擇讓資產得益最高回報率的復利增長,也是最有生產力的股票投資。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富豪都持有股票。
開始的選擇決定了最終的結果。我的感受是:實業做得再大也敵不過虛擬經濟,何況我國證券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大得驚人,未來一二十年,通過資本市場不斷健全,我們肯定會因此誕生一批世界航母級的大公司,而我們會搭上這一班隆隆起步的高速列車嗎?
你呢?最開始,是選擇投資股票還是那不靠譜的蘭花?

有一位高人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我知道,當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2000美元以后,將會進入全民理財的社會,全民理財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進入股市進行投資投機。更多人進入股市的結果是股市中存量資金的擴大與沉淀。從籌碼與資金的供求關系來說,資金是無限的,籌碼是有限的。所以,資本市場的高估是常態,暫時的低估是災難預期被人性所擴大的結果。這就是我全身心、全部流動資產投入股市的唯一理由,也是信心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對于股市持謹慎態度,認為該分散投資的理論,其實是缺乏對整體的了解,缺乏對股市自信的原因。當然,假如我一旦在股市退休,就不得不搞個投資組合,以適當地規避風險。
看到這里,你有什么心得呢?
我能猜到你的心得是:賺到錢之后通向財務自由的致富之路就是投資股票。你以為自己找到了通向財務自由的捷徑,可這種興奮不會持續很久,很快你會發現,為什么我周圍這么多人都炒股,大多虧得一塌糊涂,不破產就萬幸了,哪里看見有人走向了財務自由之門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問問各位看官,你是怎么看待炒股票這件事的?或者說,你是怎么做股票投資的?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股票投資的本質和魅力何在。
世間萬物相通,投資股票也不例外,從大的方面來說和做實業投資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刨根問底的時候會發現,兩者的區別大得驚人。
打個比方,你投資10萬元開了一間門店做小買賣。第一年,你賺了10萬,你的資產變成了20萬,那么第一年你的增長率就是100%。
第二年,你的生意更好了,賺了20萬,你的資產瞬間就變成了40萬,那么相對于你這一年的本金,第二年的增長率還是100%。
問題是,這樣的高增長能維持幾年?估計一個門店能維持每年賺20萬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所以,第三年,如果不出意外,你還是賺了20萬,相對于你40萬的本金,第三年的增長率就是50%。第四年依然賺了20萬,相對于你前一年60萬的本金,第三年的增長率就是33.3%。第五年你還是20萬的盈利,但相對于你80萬的本金,第三年的增長率已經降低到25%……
同樣的生意,每年賺到的錢一樣多,雖然你的資金在不斷增加,但資金的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趨近于零。
很多商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希望在資金不斷增加的同時,資金的增長率也不斷增加。于是,他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將賺到的錢投資擴大自己企業的規模或者投資其他生意。所以,才出現了我之前講的那一幕幕悲劇。
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生意都要面臨凈資產增長率放緩這個邁不過去的坎。怎么解決?
突然,聰明的你,想到了一條絕妙的計策:假如,我有個朋友A想做點小買賣,約我合伙經營,一起投資10萬元,我投資1萬元,占有10%的股份,他來經營這個生意。賺到錢了自然會分給我10%。生意穩定后不能盲目擴張規模,那賺到的錢就不能繼續投入產生效益。怎么辦?正好,我還有個朋友B,也要經營生意,投入100萬,那么我投入10萬吧。隨后再找個缺錢做項目的朋友C,投資個50萬……
這樣一圈下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出現: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們合伙做生意,這個生意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錢,怎么辦?或者你所參與的生意趨于穩定后根本不需要或者你朋友不同意你追加投資,又怎么辦?
這樣下去,久而久之,你的錢又沒有去處了,而這個時候有個方法能讓你所有瓶頸都得到解決,那就是:投資股票。
投資股票的本質就是合伙做生意,只是你不需要去參與決策和經營,這就是投資股票和經營實業的相同之處。你投資的十萬元能占你朋友生意的10%,但你買股票,可能就只能占到那個公司股份的萬分之一。
同樣,如果你的朋友一年增長率為30%,你的10萬元也能增值30%;你買股票的公司如果一年增長率為30%,大致上你的10萬元也能增值30%。只是股價有高估和低谷的區別,而價格和收益又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統一罷了。
不同的地方在于,你有幾十上百萬,說不定難于找到合適的項目來容納它,但投資股票基本沒有這個困擾。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投資實體,你研究好一個生意后想加入其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投資股票就輕松太多了。當你想退出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正是因為有良好的進入和退出機制,所以你可以經常轉換不同的投資標的。買進一個公司是因為這家公司正處于行業上升期,業績能得到幾年的高速發展,你的資金可以參與其中搭便車獲取同樣的增長。而一旦這家公司的發展放緩,進入調整期,你隨時可以賣掉,再買進另一個處在高速發展期的公司。
這就是證券投資真正的魅力所在,沒有天花板,資金得以長期的復利增長。
復利這個東西實在太彪悍了,以至于傳說中連愛因斯坦都曾感嘆道:復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發現。那么,復利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俗話說就是驢打滾,利滾利。
比方,你有10萬元,第一年增值20%,變成12萬;第二年也增值20%,于是你手上的錢就變成了12×20%+12,也就是144000元。千萬不要小看這4千元,如果年限一長,差距就會大得讓你吃驚。
股價長期來看,是由上市公司的業績來決定的,短期來看,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是洞悉短期的供求關系比較容易還是調研上市公司的業績成長空間比較容易?
當然,如果你拍著胸脯說自己可以洞悉短期內股價波動背后的玄機,那么你是高人,你盡管去做。可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還是老老實實走最容易走的路吧。任何一個在這個市場中能長期勝出的人都知道,長期以來,任何經營不善的公司,盡管在二級市場都會有翻云覆雨的表現,但最終難逃被并購或被退市的悲劇。而那些經營不錯的公司,不管多少年股價平平、無人炒作,但最終總能一柱擎天,實現自身價值與價格的統一。
所以,頻繁買賣操作的人,絕大多數不懂股票投資的本質。買進和賣出的原因是很多可笑的理由,這樣的人最終會被市場消滅,如果還沒有消滅,那是遲早的事情,或者唯一的答案是運氣好而已;那些傻乎乎長線持有的人呢,運氣好拿到一只好股票就翻了很多倍,運氣不好的早就退市破產了。
一味做短線和一味做長線都是不合適的,沒有觸及本質,而真正符合股票投資本質的做法是:不斷跟蹤研究目標公司,根據其業績變化來進行買賣操作,如果行業穩定、公司穩定,就一直拿著等待價值回歸,一旦公司業績變差或者股價被炒作而高估,就賣掉。
我是個徹徹底底的風險厭惡者,只愿意做最安全的事,愿意跟隨大的趨勢和規律。我深知,我如果想實現財務自由,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投資股票,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符合證券投資本質這條路。
在2005年之前,我對于股票投資的概念和其他人別無二致,認為股票暴漲暴跌,風險極大。轉折出現在哪呢?
2005年初的一次出差,在飛機上我翻閱了一本雜志,雜志上有一篇關于股神巴菲特的報道。就是這篇報道,讓這次飛行成為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次飛行,也給了我一場深刻的洗禮。
從這篇巴菲特的報道中我發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巴菲特像我這么年輕的時候,算上幾十年的通脹,依舊沒有我有錢;第二,如果按照現在我生意上的收益,要達到2005年巴菲特的財富,不出意外的話,至少需要幾萬年。
為什么?

答案只有一個,巴菲特有本事把他的錢在幾十年內,每年都復利增長百分之二十還要多。某種程度來講,這一點就是現在的我和巴菲特的唯一區別。如果我也能像巴老那樣讓財富每年獲得百分之二十多的復合增長,那么在我有生之年,財富也能超過巴菲特。但問題是,我該如何去獲得呢?
當時我的想法是,要學習到這種讓資產能長期復利增長的方法來進行未來的證券投資。但周圍那些我能接觸到的人,有的研究股市已經十幾年,依舊一無所獲,能保證從零學起的我短期內就比這些人厲害嗎?所以,自學成才這條路就被我否定了。
成功有兩種方式,一種需要自己摸索,一種是學習成功者的經驗。所以,我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找到具備這樣投資理念并有成功投資經驗的大師。既然在我周圍已經找不到任何突破,就只有到外部去尋求機會。此時,有兩個金融聚居地供我選擇,一是上海,一個是深圳。上海不太了解,深圳就比較熟悉了,于是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帶著這個目標去深圳。
我的那幫朋友聽說我要尋求價值投資之道,無一例外嘲笑我說,在中國,你就別想走這條路了,行不通。我卻不以為然,我一直認為,符合本質的才是能長遠發展的。
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的一個朋友要去和上海金融報的一個記者吃飯,邀我同去赴約。席間觥籌交錯,我得知這個記者上崗不久,之前在深圳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做行業研究員。他告訴我,一些好的基金公司也是以價值投資為主導思維,同時還建議我去基金公司尋找機會。
接下來的那段時間,我開始了解、對比那幾個為數不多的規模較大、資金較雄厚的基金公司。為什么不是研究所有的基金公司呢?我要分享一個觀念:永遠要做成功概率大的事情。人才、資金都是趨利的,規模大、資金雄厚的公司往往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調研到更及時、真實的資訊。長期來看,這樣的公司淘汰率遠遠低于其他小公司,并且通常能成為長跑冠軍。當然,也不排除一段時期內,有小公司的基金產品如黑馬般名列前茅,但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且毫無預測分析的規律可言。
說到這個思維,通過一個例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賭球,你是押傳統強隊還是如韓國、尼日利亞這樣曾經的黑馬?賭球是有賠率大小之分的,而買基金賠率卻沒有大小之分。既然沒有賠率之分,你為何不選擇贏面更大的公司產品呢?
這個思維和選擇投資股票而不投資其他理財產品是一樣的,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盛宴總是為少數人準備的,大多數人是為盛宴買單而存在。因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投資股票,比較適合大眾的做法是將閑錢買一些好基金公司的優質基金。如果你沒有精力和資源去研究證券投資之道,也沒有時間和興趣,投資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再往深處講,就要探究證券投資的本質,而那些以價值投資為主導思維的基金產品,是符合這個本質的。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是符合其本質的呢?這是你需要判斷的,就算你不具備專業知識,有時候只需要多動動腦筋,也能發現很多東西是否符合其本質。
打個比方,有人說12月到了就必須穿大衣。12月和穿大衣有什么關系呢?因為12月是冬天,而冬天氣溫會降低,氣溫降低我們就需要穿大衣御寒,所以,氣溫降低才是穿大衣行為的本質。你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氣溫降低了,我才需要穿大衣,不是12月,也不是冬天。如果你沉迷于12月和冬天,就是沒有探求到其本質。
結合證券市場,也能這樣判斷,深挖下去你會發現,原來“12月”和“冬天”下面,根本就沒有“氣溫降低”這個本質存在。因此你會得出判斷:很多所謂專家講的條條道道都是沒有本質依據的。所以,你要秉持這樣的思維利劍來看待你接觸到的鋪天蓋地的資訊,你就能獲得你想要得到的成果。你所作出的投資決策符合其本質,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
關于證券投資,除了購買優質基金外,還有一個符合其本質的投資方法:無風險套利。無風險套利是指,在股市中沒有風險或者風險很小的情況下,能獲得一定的預期收益。這樣的機會經常有,特別是在熊市中,只是你能不能發現或者發現了覺不覺得這是個機會而已。
以攀鋼釩鈦為例,這個股票曾經有兩次現金選擇權(交易過程結束后,需要支付交易標的物的一方可以選擇實際支付交易標的物,也可以選擇以現金方式履行交割手續),第一次是2009年4月9.59元,第二次是2011年4月10.55元。
第一次現金選擇權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股價都在9.59元以下,最低到了6元多,可以算算有多大的無風險套利空間。第二次現金選擇權依然出現類似的狀況。這就是典型的無風險套利機會之一。
你知道這個消息嗎?如果你不知道,那就是你沒有發現這個機會;有人發現嗎?太多人知道這個消息,只是真正參與其中的人,不是很多。大多數知道這個消息而選擇不參與的人,就是發現了這個消息但不覺得這是個機會,或者說,他們覺得這樣的盈利空間太小,還不如買其他股票、證券博取更大收益來滿足自己扭曲了的貪欲。
有人發現這個機會,也買進了,但遺憾的是中途選擇賣出。為什么這些人不能堅持下去呢?特別是第一次現金選擇權之前的那次暴跌,跌破了很多參與者的膽。他們沒有洞悉這次無風險套利機會的本質,對于確定的結果還存在很多疑惑,于是暴跌放大了他們人性中恐懼的一面,他們選擇了被淘汰。
除了這樣類似機會屬于無風險套利,還有哪些情況也是屬于無風險套利呢?比如大股東承諾、可轉債、分離債、交易規則研判等等,這些東西的的確確是無風險的套利機會。
我曾經選擇絲綢股份進行投資,為什么?
這個股票在股改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承諾,它承諾股票價格在未來一年如果低于三塊五,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將以三塊五的價格全額收購或者換成現金。如果在未來的一年它的價格高于三塊五,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將給所有原有股東追加送股。
當這個股票的價格跌到三塊二時,距離三塊五有10%的差價,也就是說假如你買這個股票的第二天起大盤連續下跌,你持有這個股票的最大風險是你一年的收益率賺了10%。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無風險收益,會使很多投資者獲得非常好的心態,因為可以重倉去買。
這個項目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還沒買就漲停了,錯過了機會;二是買進之后大盤連續下跌,只賺到了10%。
還有一個股票叫做“中化國際”,中化國際上市的時候是中國第一個世界五百強公司,所以代碼就是600500。這個公司曾經發行一個投資項目叫 “分離債”。
“分離債”也是一個無風險收益。“分離債”是上市公司一個新的融資手段,是把轉債和權證衍生品種結合在一起,公司通過發行分離債的時候也配售權證。
如果在二級市場做一些已經脫離基本項目的權證,最后的結果一定是血本無歸,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但也確實有熟悉交易規則和金融知識的人在權證方面發了大財,像馬鋼權證、中化國際權證等等。但有一塊無風險的收益,就是大量的權證。權證一開盤上市的時候,由于市場投機非常強,你可以把權證三四塊錢賣出去,到2010年年底,中化國際的權證是十幾塊錢。
我們為什么會發現暴利?
我們在研究權證的時候發現,發行權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必須符合《公司法》和《證券法》中的一個要求:市值達到30億才有權發,如果市值只有20億,中國證監會將不會批準你的融資要求。
當時,中化國際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已經通過,轉成分離債的時候價格只有五塊多錢。在研究它的市值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化國際的流通盤子只有五個億,這樣算下來公司的市值只有25億。當我們關注這支股票的時候,發改委已經通過了它發行債券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一個月之后中國證監會也會審核。因此我們判斷,在一個月之內,它的市值必須由25億漲到30億以上,所以認定這是無風險收益。
在我們買進這支股票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中國證監會通過了它的要求,當時它的分離債在六塊五左右,漲幅達到20%。
保底和無風險是由法規制度、上市公司的利益以及大股東融資的手段來保證的。
曾經有一個媒體報道過,一個股民在一天之內血本無歸。為什么會在一天之內血本無歸?
新股民喜歡買低價格的股票,因為不了解,所以買進了一個四五塊錢叫做“首創”的權證,但是他沒有注意到第二天權證就要到期了,如果權證到期不轉成股票,權證就變成了一張廢紙,三十多萬一夜之間就沒了。
同樣的情況,對于做權證做得好的人,結果就大不一樣了。
在首創權證交易的最后一天,由于這個品種已經達到五塊多,絕大多數懂權證的人都轉成股票叫“首創股票”。如果在二級市場買首創股票,假如當時的市價是十塊,而你買進權證,第二天轉成股票,它的成本相當于九塊五,而股票價格大概在十塊左右。立刻賣出就意味著,你睡了一覺就漲了五毛錢,也就是5%的收益,假如買了100萬,睡了一覺就賺了五萬塊。
由于時間所限,在過去的一兩年當中,我們大概做了一二十個類似的案例,短線的也就是睡了一覺獲得了5%到10%的收益。
再以“深萬科”為例。不懂的人會以為,房產漲價所以市值會漲,事實并非如此。
融資有這樣的要求:一個房地產公司要上市,房地產目前很景氣,需要大量資金,但是中國政府在信貸方面有所控制,所以,上市公司只能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作為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會希望融資越多越好,而上市公司的融資又是以融資價格來實現的。比如要發想兩億股,如果一股價格是1塊錢,就能融資兩億,如果一股價格十元,就能融資二十億。
上市公司的融資價格交易規則有規定,必須與招股說明書發布當天前20日的交易日的均價或者最后一個交易日的均價掛鉤,它的融資價格必須是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到110%之間。深萬科為了使他的融資征發獲得最大效益,就希望融資的價格高,價格高就希望市價漲。所以在大盤的調整中,深萬科由二十多塊錢漲到三十多塊錢,最終他的征發價格定到32塊多,征發完之后股價開始下跌。
這個過程中有利益驅動,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股東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價格高,而到了融資結束表現就比較差,為什么?因為大股東的關鍵主題已經結束,不再有動力。
看到這些關于無風險套利的案例,你震撼了嗎?如果你也曾經買過這樣的股票,請問你買進的依據是什么?賣出的依據又是什么?
這個問題估計問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投資者,如果知道依據,他們為什么長期來看都是虧錢呢?股價漲跌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只是你無法洞悉而已。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無法理解,因為我無從去了解。所以,要堅持做自己了解的事情,賺自己看得到的明白錢。
的確,會存在很多符合本質的投資方法,你不可能洞悉每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閱歷范圍內,去做符合本質、風險最小的投資。哪怕你只具備一件武器,你都會比市場上絕大多數人要強。長期堅持下去,則復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