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瑛 梁建偉 張晨

從“有書讀”到“讀好書”,教育公平成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師資力量分配不均是造成“擇校熱”高燒不退的重要原因,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的重要掣肘。我省正在開展的教師流動試點改革,力圖破解這一難題。
“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公布。其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些新提法和新舉措令人感到振奮。
而向來得風氣之先的浙江已先行一步,自2013年下半年在全省23個縣(市、區)組織開展義務教育教師有序流動制度試點。這項舉措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下的“擇校熱”?政策推行,又將面臨什么樣的壁壘?
隨著我省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百姓的教育訴求從“有書讀”進入到“讀好書”階段。而要實現“讀好書”,首先就是要解決教育公平問題。
目前,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共計29.8萬多名,其中小學教師17.9萬多名,初中教師11.8萬多名。但我省城市與農村教師隊伍的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分布存在明顯不均衡,教學水平、教育理念上還存在一定差距。
“推進教師校長交流是一個大課題、大任務。它關系到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關系到教育公平,關系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2013年8月9日,全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視頻會議舉行,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在會上如此表示。
“這幾年推行治理擇校亂收費、小升初不考試,為什么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是學校差距大。而學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師資。因此,要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別是高水平均衡發展,就必須解決師資均衡配置問題。”劉希平說。
哪些教師滿足“流動”條件?“校長在同一公辦學校連續任職達到10年、教師在同一公辦學校連續任教達到12年者,應納入流動范圍;且縣域內參加流動的骨干教師比例應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的骨干教師數量的15%。”浙江省教育廳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蔣莉接受媒體采訪時證實,他們將在2013年12月底前交出教師流動試點方案。
蔣莉說,讓教師流動起來,是一件好事。“一個老師在一個學校待一輩子,對老師來說,到底好不好,不好說。但如果讓一群老師在一所學校一直待下去,不利于教師隊伍的成長。”
從2008年起,上城區教師開始有序流動。“我們每年流動的老師,占教師總數的4%—5%,比省廳規定的比例要大。”蔣莉說,但這種流動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充分尊重老師的意愿。
“這跟學生高考填報志愿一樣,老師流動到哪所學校,是自己選的,學校愿不愿意接收,學校也是有發言權的。”蔣莉說,每個老師都會對自己的流動提前做一些規劃,“不是說年限到了,就一定強制流動。我們要求每個老師,在為自己做職業規劃時,心里就要盤算,我什么時候該動,動到什么樣的學校去。我們要給老師一個更好的成長平臺。”
蔣莉說,有些老師不愿意流動,可能是擔心上班距離遠了,不方便。“在一些區域面積大的地方,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顧慮,畢竟一交流就是幾年,也是一個實際問題。碰到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劃片區,相近幾所學校劃成一個片區,老師在片區內流動。”
據悉,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浙江省教育廳決定把該項工作納入市、縣(市、區)教育局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縣(市、區)評估以及教育現代化縣(市、區)創建的重要指標;同時還要求各設區市在2013年下半年選擇1—2個縣(市、區)組織開展試點,并于12月底前出臺本地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工作辦法,2014年在區域內全面組織實施。
其實,為解決師資均衡配置問題,這些年來我省不少地方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杭州的“名校集團化”,衢州等地的城鄉共同體,臺州的“中心校戰略”等等。
不過,這些探索都還局限于體制內的管理模式改革,真正著眼于制度層面推進的,當屬嘉善縣建立的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改革試點。
嘉善縣位于滬浙接壤處,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尤其是在硬件建設上,已經相對均衡完善。為了縱深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嘉善縣決定從教師入手。2011年,“嘉善縣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成為國家教育改革試點項目。
楊曉霞,原嘉善一中任課教師。在這所嘉善縣數一數二的公立初中里,她是學校的中層干部、市學科帶頭人、省教壇新秀,對于下鄉流動一事,她壓根兒沒想過。
“有一天,校長找到我,讓我流動到硬件、教學水平、生源質量都相對薄弱的學校。坦誠說,挺惶恐的。擔心教學難度加大,也害怕出了嘉善一中后會對自己的專業水平有影響。”楊曉霞說。
為了讓教師打消這樣的“惶恐”,主動接受“流動”,嘉善縣首先在制度上進行保障:規定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申報中學高級職務時,必須具有3年農村任教經歷;申報中級職稱時須有2年農村任教經歷。
此外,嘉善縣還制定了激勵政策,對于在農村任教的名師,其津貼標準提高到城鎮名師的3倍;參與流動的名師可優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學術休假,同時,嘉善縣還在評職、評優、評先等多個方面,向在流動中做出成績的教師傾斜。

“擇校熱”的背后,師資力量分配不均是重要原因。
一番斟酌后,楊曉霞同意了。2011年,她來到了嘉善五中。未曾想到,兩年后,當初的決定讓她收獲了滿滿的感動。
感動來自于農村孩子的樸實與勤奮。“他們并不比城市里的學生笨,只是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相對差一些。我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調整了教學方式,既有數學思維層次教學,又有動手操作實踐,盡可能讓枯燥的數學課變得有趣起來。”一段時間下來,愿意聽的學生多了,成績好的學生也多了。
感動也來自教育局和學校的支持與認可。學校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并指派她擔任學科負責人。2012學年,她聽課就達106節,在促進其他教師教學專業化水平的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她自己的教學手段。
嘉善的試點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在2012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評選活動中,嘉善“名師流動助推就近入學”獲得優勝獎。
2013年,嘉善五中考上重點高中的比例上升了5%,這是在楊曉霞和其他老師努力下結出的“碩果”。
“推進教師校長交流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因為這件事直接關系到教師以及學生和學校的諸多利益。”在8月9日的視頻會議上,劉希平廳長毫不避諱改革的難題。
作為教師,從熟悉的學校到不熟悉的學校,同事關系要重新適應;新去的學校有的可能路途要遠一些,辦學條件要差一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弱一些,學校的社會認同度要低一些;甚至還要面對社會一些不知情的猜測,是不是老師在原學校表現不好?等等。
作為學校、學生及家長,則都希望留下或交流到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尤其是城鎮一些原本師資資源比較好的學校,擔心被“削峰填谷”,教育質量會受到影響。
據了解,為了促進骨干教師流向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浙江從津貼、職稱評定、培訓培養、評優評先等方面均做了一系列傾斜保障。為解除交流后“回不去”的后顧之憂,規定交流3年后經考核合格者,可以選擇回原學校任教。
嘉善的試點,讓更多的農村教師有了更好的學習拜師的機會和專業發展的空間。那么,它能否適合全省所有地區,充分發揮“鯰魚效應”?
“大城市和我們小地方不同,很多資源集中在那里,教師交流有更大的困難,我們的辦法放在杭州,不一定適用。”嘉善縣教育局教育科科長柴國忠坦言。
同樣,在省教育廳副廳長于永明眼里,全省教師交流,重心是縣域的城鄉均衡,城區交流目前還不是重點。“所以這次杭州市上報上城區為教師交流試點區域時,教育廳要求追報一個縣區域,最后定了桐廬。”
“城區教師交流應該難度小一些,不像城市到鄉村,距離遙遠,優秀老師往鄉下調,不容易。所以我們更關注城市優質學校和農村薄弱學校的教育均衡,更理解農村教育的難度。”
于永明說,嘉善經驗適合紹興、湖州、嘉興;麗水、衢州等山區縣,還有城區,則另需新范本。
教育均衡是目標,但在過程中,“擇校熱”難免“高燒”不退。2013年杭州市小學招生時,西湖區的文一街小學新生爆棚,而附近的九蓮小學則生源不足。這樣的現象,讓均衡在現實面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更有家長,每年在開學時抱怨,如果杭州小學初中教育水平都差不多,也就不用擠破頭盯牢有限的那么幾所學校了。
“浙江義務教育教師交流制度,就是要加大力度平衡現有的義務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傾斜,縮小校際差距。”于永明說,教師交流,不能從單個學校或者教師的利益層面來評價,它是一個涉及社會公平的事,應該從維護義務教育公平理念角度出發。
“在起步時,我們不會力度太大,人數太多,給優質學校造成壓力。不求一步到位,但方向明確。”于永明表示。
改變,或許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