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余根
近年來,農村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去年以來,金華市金東區探索推行了“統分結合”的農村養老模式,通過建設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較好地解決了農村老人基本養老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經驗和樣板。

金東區赤松鎮山口馮村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戲劇等文藝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
“一葷、一素、一湯,管中飯和晚飯,還不重樣。”5月31日,金華市金東區曹宅鎮上目宋村78歲的老人宋建明說,以前吃飯是個大難題,現在大伙一起吃飯,很熱鬧,飯菜新鮮可口。
“85歲以上,每餐1.5元,90歲以上免費,75—85歲的每餐2元,這是我們村里的就餐標準。”該村黨支部書記宋立偉說。
上目宋村的養老照料中心原先是村加工廠和年糕廠,面積234平方米。今年3月份,村里投資了14.2萬元將其改造成了現在的照料中心,餐廳挨著休息室,休息室連著活動室,除了就餐,老人還可以在這里看電視、健身,還有洗衣機免費服務。同時,區衛生局還定期安排醫生到養老照料中心義務巡診。
當天上午,在金東區源東鄉尖腳嶺村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3歲的樊傳學老人一邊和村里的老伙計聊天,一邊等待開飯。這里原來是村小學,學校拆擴并之后曾經一度荒廢,現在是全村18位八旬老人的新家。“我每天都要到這里來報到,中飯、晚飯都來這里吃,每頓只要2元錢,飯菜新鮮又好吃。”
“有了這個中心,我有信心活到90歲、100歲。”樊傳學老人喜滋滋地說,雖然養老中心開張才一個月,但他的生活和心境完全變了。樊傳學有兩兒三女,都不在身邊,為照顧曾受腿傷的老伴,這位83歲的老人擔起了所有的家務。“從一早開始,一點都停不下來”,更讓他煩心的是,老伴開始出現老年癡呆的征兆,稍不合意就動輒訓斥他,他聽不下去就跑開。
村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運營后,樊傳學肩上的擔子一下輕了。首先解決了吃飯的問題,每餐一個人只要花2元就能吃到花樣翻新的飯菜,更令他驚喜的是,平時很少出門的老伴,現在有了聊伴,脾氣也變得溫和了許多,他所擔心的老年癡呆癥狀也不見了。“這里成了老伴最愛待的地方,哪怕是下雨天,老伴也要跑來這里吃飯、聊天。”
據了解,在我國,一股“銀色浪潮”正撲面而來。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94億,今年將突破2億人。金東區60歲以上老人有5.8萬,占總人口的18.4%,其中八旬以上高齡老人共有7984名。
如何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2012年,金東區采取統分結合模式,試點建設農村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反映良好。今年,金東區在面上推開,目前已建成129家農村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形成了“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批量建設、分散運營”的居家養老新模式———“金東模式”。
按照統一梯度管理的原則,納入照料中心服務的老年人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采取戶院掛鉤、由親屬代為照料的五保老人,照料中心為其提供無償服務,經費從五保供養經費中列支;第二類為社區內所有80周歲以上老人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老人,照料中心為其提供低償服務,每餐每人收取2元伙食費;第三類為社區內70周歲以上老人,照料中心提供有償服務,收費標準由村“兩委”決定。
這一模式推出不久,受惠的老人們就感受到了帶來的好處。陳蘇姣是源東鄉邢村人,今年85歲。“老人們一起說話、吃飯、看電視,活得真有味!”她說,還經常有人來看望他們,特別開心。同時,養老中心的廚師的手藝特別好,燒的飯菜特別合胃口。
在“金東模式”運行之初,老人們頗為擔憂,擔心照料中心的食堂是否能長期開伙?會不會像上世紀60年代的“人民公社食堂”一樣辦不下去?每頓飯菜的價格是否能保持不變?
針對老人擔心的問題,金東區摸索出了“四個一點”籌資方式,即上級部門補一點、政府財政出一點、村集體(社區)籌一點、社會愛心助一點。
金東區民政局局長張志連說,相較于投資成本較高的敬老院,金東區采取的統分結合模式,一次性投入包括建設用房、餐廚設備、娛樂設施、日間休息室等僅需10萬元,運營經費在每家每年補助2萬元的基礎上,再按人頭每人每天補助2元伙食費。
“不足的部分最后才由村里補貼,我們也算了這筆賬,除去區里的補貼和老人自交部分,村里一年補貼只需要1萬—2萬元,這點錢,村里負擔沒問題。”曹宅鎮龍一村村支書錢百順由衷地說,村里花這點錢非常值得。
“這種不離鄉、不離家、不離親的居家養老模式,最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符合國情鄉情。據我了解,這種模式在浙江或全國絕無僅有。”張志連說,金東區目前已建成129個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惠及2萬余位老人。
張局長說,目前金東區已經建好投入運營的129家養老中心,投資為3000萬元左右,如果用這筆錢去建敬老院,最多能建5家,可安置老人600多人。但用3000多萬元建村養老照料中心,能惠及全區2萬多老人。
“這樣的模式,不僅投入少,而且見效快、覆蓋廣。”王建中副區長說,該區的129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從規劃籌備到建成使用,僅用了3個月。
據了解,當地人大常委會也高度重視農村養老問題。自從全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試點建設啟動以來,金東區人大常委會就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以各鎮鄉(街道)為單位,組織人大代表開展視察、調研,并通過多種形式助推當地農村居家養老事業。

在金東區曹宅鎮黃鶴山村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與小學生一起包餃子,享天倫之樂。
“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有各自的優勢,擁有豐富的資源,一直有熱心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我們以助推居家養老事業作為新時期人大代表履職的一個新平臺,引導他們把身份優勢、資源優勢轉化成為干事優勢、惠民優勢,軟助推與硬驅動雙管齊下,多方位服務全區居家養老事業。”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慶表示。
據統計,在金東區,擔任村支書、村主任的區人大代表有50多人。他
們在認真履職的同時,也在融合多元角色,發揮協調、牽頭、發動作用,引領推動著本村乃至全區居家養老事業的不斷發展。區人大代表、赤松鎮山口馮村黨總支書記方錦華在2012年6月份牽頭建成了全區第一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舉解決了村里80多名孤寡老人中、晚餐的后顧之憂,本人還帶頭捐款10萬元。
區人大代表、孝順鎮下范村村支書金法成帶領村“兩委”成員,逐家逐戶上門征求村民對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意見,還多方籌措資金,全程參與項目選址、布局、人員選配及配套設施采購、規章制度制定等多個環節。澧浦鎮瑣元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涉及到村里一個工廠搬遷,區人大代表、瑣元村支書李建順就天天上門做思想工作,最終取得了企業主的理解,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了搬遷,之后高標準完成了建設任務。
金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羊代平說,今年,金東區將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納入該區的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列為區委書記“一把手”工程。
下一步,金東區將采用統分結合模式,實現大村、中心村向小村、分散村的配送與延伸服務,以小投入辦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努力讓每個農村老人都老有所養。“對區人大常委會而言,目前,在區、鎮兩級人大工作安排上,也已把服務與助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列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列入各鎮鄉(街道)人大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內容。人大將持續關注、助推這項民生工程。”趙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