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灝 陳珍妮
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目前,我省各地都在探索不同模式的養老服務,湖州、嘉興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異地養老服務機構。這種被稱為“候鳥式多元化養老”的方式,既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失為對傳統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
異地養老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就是老年人離開現有養老社區,到外地短暫居住,其中包括旅游養老、度假養老、回原籍養老等。
長三角地區最早的“異地養老”產業萌芽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潯鎮。當時,部分上海市民算了這樣一筆賬:南潯距上海近,房價適中,環境優美,最重要的是可以拿著上海的退休金、過著南潯的生活。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已有140多位來自上海等地的老人到南潯購房定居。
“離上海近、空氣好綠化率高、房價便宜”,對于許多上海老人來說,嘉興這三大優勢構成的高性價比,是他們愿意加入“異地養老族”的重要原因。
作為長期觀察養老地產的專家、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分析指出,隨著高鐵、高速等便捷交通的發展,上海到周邊城市尤其是到嘉興的時間大大縮短,基本形成“半小時生活圈”、“一小時生活圈”,這為吸引上海老人到嘉興養老創造了交通條件。
“比如嘉善等,在房產購置成本、生活成本等方面明顯低于上海,總體上在上海周邊城市養老的綜合性價比高于上海市區養老。”張宏偉說。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茅臨生、厲志海一行專程到“愛康溫馨家園”民辦養老機構,了解機構養老服務基本情況。
數據表明,城市化過程中的負面效應,使許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日趨惡化。選擇逃離大城市,尋找高性價比的“養老地”,探索最愜意的養老方式,正成為“異地養老族”們的共識。于是,一些“精明”的老人還沒退休,就開始謀劃自己的“退休生活”:拿著大城市的退休工資,到小城市養老。
張宏偉認為,去周邊城市養老會成為一種趨勢。“到2013年底,上海養老床位總數達到10.5萬張左右,但上海市區的養老床位長期一床難求,養老資源越來越緊張。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上海養老群體勢必會到周邊城市進行養老。”
為了整合全國養老機構資源,使異地養老在全國互動起來,早在2005年,中國社工協會老年福利服務工作委員會便成立了“全國異地養老指揮中心”,負責全國異地養老工作的落實等事宜。
2012年5月21日下午3點左右,在嘉興市七星鎮一家名為“逸和源·嘉興南湖區湘家蕩頤養中心”會議廳內,來自全國8個省份的10家養生養老基地的負責人會聚一堂,舉行全國首家異地養生養老聯盟成立的簽約儀式。
“發起成立全國首家異地養生養老聯盟,就是要在全國尋找志同道合的同行,搭建起一個全國流動的養老之家,讓老人們能夠在不同季節,去不同的地方養老,能夠在有生之年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真正做到‘快樂養老,健康養老,精彩養老,休閑養老’。”該中心負責人說。
冬天到溫暖舒適的南方養老,夏天去清涼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異地養老院,消費比單純旅游或者異地購房劃算許多……這樣的“候鳥式”養老,往往依托專門的養老機構。
據介紹,嘉興目前老齡化程度達21.42%,在浙江省中排第一,養老機構也在迅速發展建設中。“逸和源·嘉興南湖區湘家蕩頤養中心”是嘉興市目前最大的頤養中心,已有百余名上海老人入住。據總經理朱衛國介紹,入住的上海老人半數是夫妻一起來,一般選擇住套房;四成左右是一個人來住,大多選擇朝南的單人房或帶景觀的朝北房。
在這里,老人的每月房費、伙食費、護理費、電視寬帶等各種生活費用在2500元左右,水電超支部分另算。如果是老兩口,則每月在5000元左右。護理費包括了每周助浴、洗衣服、打掃衛生、送餐等各項服務,老人基本不用再另請保姆和護工。
從年齡段看,目前75—80歲的上海老人最多。針對80歲以上一些老人將出現半失能、全失能情況,目前正在頤養中心旁建護理院,預計2013年底或明年初試運營。“未來頤養中心的老人失能后就能入住到護理院,無縫對接”。
不過,該頤養中心也提供“候鳥服務”,目前全國有14個左右的合作基地。“老人花1萬元買一張‘資格證’,可以使用累積24個月‘候鳥’生活,旅費另算,平均每次一個月花費兩三千元。”朱衛國透露,已有2000多位老人辦卡,其中超過六成為上海老人。該頤養中心目前已在淳安千島湖和廣西巴馬購地或買房建立直屬的養老基地。
2013年6月16日,由全國老齡辦主辦的新型養老事業研討會在南京舉行,異地養老成為熱議話題。

“候鳥式”異地養老豐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是傳統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
受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辦公室委托,揚州市發改委開展了長三角異地養老合作的課題研究。據研判,到2040年長三角老年人口約3730萬人,將是目前的3倍。數據顯示,到“十二五”末,上海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00萬,養老床位總量卻只有12.5萬張,供求巨大落差造成的“養老焦慮”已在上海顯現。
課題組組長、揚州市發改委經濟合作處處長陳芳指出,異地養老、輸出養老將是緩解大城市養老壓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眼下,因緊鄰上海,江蘇省內的常熟、吳江等地與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等地正在形成一條“環滬養老房產帶”。
有專家指出,只要老人有經濟能力,自己愿意,身體也允許,“異地養老”不僅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還能推動旅游經濟發展,是一舉多得的好方式。但是,現階段作為社會養老的主流形式則為時過早。
調查發現,“衣食住行”隨著配套設施完善,地域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異地醫保的藩籬卻成為擺在異地養老面前的“終極難題”。
據悉,像嘉興這樣已經列為醫保互通的城市,目前上海老人也并不能直接刷醫保卡。住在嘉興的上海老人反映,如果在嘉興當地醫院看病,必須先墊付醫藥費,然后將相關憑證單交到嘉興市社保局,嘉興市社保局交給上海,然后再以郵寄方式把錢報銷給老人。
由于比較麻煩,大部分老人不會每次看完病去報銷。“把單子積到半年報一次,如果是小毛小病就直接到藥房自費買藥”。老人們認為目前異地醫保結算太麻煩,看病配藥“兩地跑”成為制約異地養老的最大“痛點”。
一些專家指出,當前各地都提出發展養老產業,實際上這并非蓋幾棟房子就完事,醫療、休閑等配套設施遠比住宅花的成本高、投資回報周期長。
張宏偉也認為,一些“異地養老”概念的項目,基本上是面對能夠自理的人群而來,一旦養老群體為半自理或不能自理,就會面臨配套不足、養老運營及服務不足的尷尬。
張宏偉說,醫療護理既是養老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養老產業發展的潛在動力之一。從某種方面說,醫療護理是一個城市能否在養老產業培育上形成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僅有房產或床位,沒有配套解決不了養老的問題。不可否認,目前即使是上海周邊城市做得比較先進的異地養老項目,在養老配套尤其是醫療資源配套上也遠無法和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比擬。”
還應注意的是,讓老年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養老,能否適應也需打個問號。“回過頭來看,最近這些年到海南等地置業的老人,很多其實是‘候鳥式’的度假。”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閆青春指出,“長三角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一旦在體制機制、要素資源上實現共享互通,發展異地養老產業的前景廣闊,特別是高端養老產業的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