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瑾 張秀杰

整治一新的路邊小炒店,既改善了“藍領”們的就餐環境,也吸引了不少“白領”“灰領”前來光顧。
外來務工人員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他們的生活狀況卻一直不為眾人所關注,甚至連日常飲食都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為了讓“新玉環人”能安心生活在玉環,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對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工業園區周邊餐飲整治工作,展開了持續監督。
毛竹油氈布搭建的簡陋窩棚,油膩的餐桌上放著質量粗劣的餐巾紙和來歷不明的食材佐料,充滿油煙和異味的操作間不時有蒼蠅飛過。這是玉環縣工業園區附近很多“路邊攤”、“馬路店”的真實寫照。
海島玉環是個小縣,卻是個外來人口涌入大縣。長期以來,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外來務工人員,經常在這樣的“路邊攤”、“馬路店”就餐。為了讓“新玉環人”吃上“放心餐”,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將外來務工人員餐飲安全,作為食品安全執法檢查的重點之一,持續督促政府加大對工業園區周邊餐飲店的整治力度。
來自安徽的老張只身一人到玉環打工已有數年,現在玉環坎門科技工業園區的一家電鍍廠當司機。“廠里沒有食堂,只要不出車,下班后都會到這邊的快餐小炒店隨便吃點,或在馬路攤弄碗面條,圖個方便和實惠。”老張告訴筆者,這么多年他都是這么過來的,從沒想過這些店有沒有證,衛不衛生。
每天下班時分,在坎門科技工業園區周邊的馬路上,快餐店、馬路攤就會一溜排開,生意十分紅火。一位快餐店老板告訴筆者,每天中午都會有100多人到他的快餐店用餐,其中95%是外來務工者。但到了傍晚,快餐店、小炒店的生意冷清了,大部分外來務工者會聚到那些馬路攤就餐,因為那里比快餐店更便宜。
“連續兩天,早上6點左右,我去坎門汽摩工業園區察看,發現那些路邊攤賣的早點品種蠻多,光顧的外來務工者也多,整個場面顯得非常混亂……”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可如說。更讓他擔心的,是這些早點的來路正不正,這些餐具有沒有消毒過?
據當地衛生部門調查顯示,目前玉環縣楚門科技產業功能區、清港下湫工業園區、坎門科技工業園區、沙門鎮濱江工業城等6個工業園區內,共有餐飲服務單位136家,其中無證經營達2/3以上;餐飲從業人員400多人,其中無健康證的將近一半。
縣衛生監督所所長呂海環告訴筆者,這些工業園區的外來務工者一般都收入較低,餐飲消費能力不強,這些無證無照的小餐飲店因為定價低,正好迎合了他們的消費需求。而且,他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淡薄,只要有個地方吃飯,根本不會顧及這些地方的衛生狀況。因此,盡管路邊攤衛生條件差,卻很少有人主動向管理部門反映。
玉環縣工業園區盡管還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食物中毒事件,但這種“臟、亂、差”的現狀,卻給玉環縣外來務工人員的飲食安全埋下了諸多隱患。
2012年初,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將外來務工人員的餐飲安全,確定為食品安全執法檢查的重點內容。
當年5月,玉環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專題視察工業園區餐飲情況,“零距離”感受和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就餐現狀。
在清港工業園區周邊,走進一家快餐店,檢查組一行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簡易棚搭建的廚房里垃圾滿地,雨篷上的水沿著篷蓋直接滴入鍋內,餐桌上收回的碗筷隨意堆放在地上。店鋪前來來往往的大貨車駛過時,卷起一片塵土,將整個店鋪淹沒于灰霾之中……據了解,這家可以同時容納數十人就餐的店鋪,開了數年,一直都是無證經營。
這樣的快餐店,在玉環縣各個工業園區附近隨處可見。
2012年7月,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在專題視察的基礎上,就相關議題進行了專項評議、專題詢問。
“加強小攤小販監管,特別是農村和工業園區,一定要加強打擊力度,并采取適當的辦法進行集中管理。”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辦食堂,或在園區內建設餐飲服務場所,解決員工就餐問題。”
“將監管重心下移,克服監管中的漏洞、空當和死角。重點對農村集貿市場、家庭式食品加工作坊、流動小吃攤、夜排檔等進行專項整治。”
“建議實行錯時工作制,對一些平時不易監管的早餐、夜市等時間性、流動性較強的食品生產經營行為加強監管。”
…………
評議中,參與視察的常委會組成人員馮光龍、蘇耕耘和縣人大代表洪建輝等,就工業園區餐飲整治工作,毫無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專題詢問會上,洪麗燕委員更是連續追問:“工業園區餐飲服務臟亂差,流動攤販、無證攤點隨處可見,不僅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還影響了市容市貌,有關部門準備如何解決?”
玉環縣衛生局局長趙天杰當場表示:“我們已提請縣政府,將此項工作列入‘拔釘破難優化服務’活動,頒發臨時經營許可證,把臨時餐飲點納入監管體系。下階段,將鼓勵上規模的企業辦食堂,減少員工外出就餐,建議政府在工業園區規劃時設置餐飲功能區和統一的配餐中心,解決小企業就餐問題。”

看到以往就餐環境不堪入目的快餐店變得干凈整潔,玉環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總算松了一口氣。
政府部門擲地有聲的回應,不僅彰顯了人大監督的力量,也表明了政府整治園區餐飲的信心和決心。當月,玉環縣政府及有關部門便展開了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動,強勢推進工業園區餐飲整治工作。
在縣人大常委會的督促下,政府部門積極采納代表建議,變多頭監管為一家主管,明確由衛生部門全面負責整治工作。按照“堵疏結合,規范一批、提升一批、取締一批”的整治原則,縣衛生、工商、城管和各鄉鎮通力協作,對全縣工業園區餐飲單位實行劃片分區管理,對所有餐飲單位的衛生安全監管進行包干落實,并實時匯報工作進度。
同時,玉環縣政府還著手開展工業園區餐飲提升工程,由各相關鎮街根據工業園區布局,科學規劃餐飲功能區塊,對散落在園區內的餐飲服務單位實行統一管理。其中,楚門鎮已在工業園區人行道上,由城建部門統一搭建餐飲安置點,對園區內餐飲服務單位實行統一管理;清港鎮計劃投資260多萬元,建設縣科技產業功能區清港段園區餐飲服務單位安置點;玉城街道解放塘社區、縣汽摩園區管委會對園區內流動攤販、無證餐飲單位實行區塊管理,整合園區內7家規模較大的流動攤販,集中安排在社區集貿市場門口搭建的固定攤位,按照衛生“小三樣”要求進行改造和規范。
此外,衛生等相關部門切實加強日常監管,要求各餐飲店統一公示食品安全信息、經營證照,張貼衛生安全制度。進一步規范對新開辦餐飲服務單位的審核,確保有證單位衛生達標率100%。同時,還對136家餐飲單位的400多名從業人員全面進行了衛生知識培訓。
經過各方努力,到2012年10月底,玉環縣6大主要工業園區餐飲已基本實現了從無證經營向有證經營,從零散經營向集中規范化管理的大轉變,餐飲服務許可證持證率從原來的21.3%提高到100%,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從原先的54.4%提高到95%,從業人員動態培訓率從空白提高至96%。
如今,走進玉環沙門濱港工業城的農貿市場,發現每家快餐店的墻上,都掛著臨時餐飲服務許可證和從業人員健康證。幾位在此就餐的外來務工者表示:“以前我們也在這兒就餐,但現在看到這些證照,更放心了。而且現在的衛生條件也比原先好,用餐時感覺舒心多了。”
在清港鎮迎賓西路的下湫工業園區,小餐飲改造提升工程,使這里的一排餐飲店面貌煥然一新。幾個月前,店主趙土良壓根沒想過會在這么整潔的店鋪里經營自己的快餐業,“以前這兒臟亂差、低小散,現在衛生條件好了,生意肯定比以前要好,除了附近企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來得比較多,一些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也常來光顧。”
大半年時間的集中整治,通過培訓、現場指導整改、發放臨時餐飲服務許可證等手段,使玉環縣各大工業園區的“臟、亂、差”現狀得到了改善。2012年,玉環縣成功創建了臺州市唯一的省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縣,全縣11個鄉鎮(街道)全部通過市級食品安全示范鄉鎮復評。
2013年4月,臺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赴玉環縣就食品安全工作開展調研時,對現場看到的場景非常滿意,并希望玉環縣在流動攤點持證管理、工業園區餐飲服務方面的監管經驗,能在全市范圍內推廣。
但是,由于工業園區餐飲單位點多、面廣,從業人員和消費群體衛生意識不強,極易出現“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惡性循環,長效監管難度大。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玉環縣人大常委會在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報告的審議意見書上,專門對園區餐飲整治提出整改意見:要根據工業園區企業密度,統籌規劃布局餐飲服務點;要出臺相關規定,剛性要求規模以上企業明確責任主體,創辦食堂,解決外來員工的就餐問題。
9月23日,玉環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就食品安全審議意見落實情況進行了滿意度測評,其中包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縣衛生局因在工業園區餐飲整治工作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9票“滿意”,15票“基本滿意”,2票“不滿意”,在11個測評部門中位列第2位。玉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柏青表示,為了讓外來務工人員和玉環市民吃上放心食品,接下來他們將對食品安全工作持續開展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