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
胎頭位置異常是導致頭位難產的主要原因, 持續性枕橫位和枕后位是常見的頭位異常, 在頭位異常中的發生率較高[1]。產婦骨產道異常是導致持續性枕橫位和枕后位的重要原因,同時胎頭俯屈不良, 導致胎頭經過產道的徑線延長, 也會影響胎兒的胎頭旋轉進而引起難產。在產婦生產的過程中, 如果對異常枕位的觀察及重視不夠, 未能及時發現并處理, 常會導致產婦會陰裂傷及術口愈合不良等, 增加產后出血、剖宮產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2]。在本次研究中, 通過回顧性分析128例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的產程特點、預后及對產婦和嬰兒的影響, 探討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的診斷和處理方法,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進行分娩的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共128例, 其中枕后位88例, 枕橫位40例。同時, 隨機抽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分娩的枕前位產婦129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均為初產婦、單胎、足月妊娠, 第一產程經胎心監護顯示正常, 無其他嚴重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 具有可比性。
1.2 產程異常處理 對于潛伏期具有延長趨勢的產婦, 首先給予10 mg安定靜脈推注或100 mg杜冷丁肌內注射, 讓產婦休息4 h, 然后根據情況進行人工破膜、宮頸封閉以及靜脈滴注縮宮素加強宮縮等, 密切觀察4~6 h。對胎頭下降阻滯或活躍期宮頸擴張緩慢者, 除外頭盆不稱后進行人工破水,封閉宮頸;對于宮縮乏力者, 給予靜脈滴注0.5%的縮宮素,并根據產婦的宮縮情況調整滴速, 觀察2~4 h, 如活躍期停滯或仍進展緩慢, 則進行剖宮產[3]。當產婦的宮口近開全時,可以用手旋轉胎兒方位形成枕前位, 注意觀察先露下降的情況, 如頭盆不稱或先露下降阻滯則進行剖宮產, 如先露下降達到坐骨棘下的3 cm, 則可進行陰道助產或自然分娩。
1.3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診斷 采用上述方法對產程異常進行處理后充分試產, 潛伏期超過16 h, 仍未進入活躍期,或活躍期超過8 h, 宮口未開全, 或活躍晚期產程停滯, 陰道檢查診斷確認為枕橫位或枕后位者。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的骨盆輕度狹窄發生率、宮縮乏力及胎兒體重≥3500g的情況明顯多于枕前位產婦, 經統計學檢驗,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發生的相關因素[例(%)]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的產程異常情況明顯多于枕前位組, 差異顯著, 詳見表2。

表2 不同枕位產程異常情況比較[例(%)]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產婦發生產道損傷、產后出血等并發癥及新生兒窒息例數均明顯多于枕前位組, 詳見表3。

表3 不同枕位對于母嬰的影響[例(%)]
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頭位異常, 是導致頭位難產的主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 胎頭內旋轉機制對于胎兒能否正常分娩具有重要的影響, 而產道、產力、和胎兒這三大因素均與胎頭內旋轉密切相關[4]。當三種因素不能協調適應, 就會導致胎頭內旋轉異常。如果產婦的骨盆狹窄, 胎兒大小正常, 就會造成相對頭盆不稱, 導致宮縮乏力;如果產婦骨盆大小正常, 而胎兒偏大, 也會導致相對頭盆不稱, 引起胎頭內旋轉困難[5]。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的產婦,由于胎頭俯屈不良, 胎頭通過產道的徑線增大, 易造成產程延長甚至出現產程停滯。同時, 由于枕骨持續性壓迫直腸,導致產婦過早使用腹壓, 易造成宮頸水腫和產婦疲勞, 增加難產機會、產道裂傷、產后出血率。由于產程異常, 胎頭受壓時間較長, 會增加新生兒窒息的比率, 甚至導致新生兒發生顱內出血以及缺血缺氧性腦病[6]。
在本次研究中, 與枕前位組相比, 枕橫位和枕后位產婦出現異常產程及母嬰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增加, 因此,應加強對持續性枕橫位和枕后位的早期發現和及時處理, 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 盡量避免產鉗助產及剖宮產。臨床研究表明, 當胎頭與產道不協調, 宮口擴張到3~5 cm時發生延緩或阻滯, 或者產婦的骨盆中下段臨界較為狹窄, 宮口擴張到8~9 cm時發生延緩或阻滯, 則應警惕枕位異常所致難產。對于活躍期的早期產婦, 一般都會不自覺地屏氣用力, 配合腹部檢查、肛查等, 可以對枕位情況進行診斷。如果確定為枕橫位或枕后位, 可以讓產婦取同側俯臥位或通過手法及體勢扶持胎背向前, 使胎兒重心前移。在試產時, 要保持良好的產力, 促使胎頭向前旋轉, 盡量避免難產, 降低對母嬰的傷害。對產程進行嚴密監護, 一旦出現異常, 要立即進行處理,在保守處理無效時, 及時進行剖宮產。
[1]吳丹, 姚洪麗.260例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 24(10): 488.
[2]王桂梅.持續性枕橫位及枕后位的產程特點及圍產兒預后.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產科會場(產科學組、妊高癥學組)論文匯編,2012: 2.
[3]李慧霞, 盧金香, 張美麗.持續性枕后位產程特點及不同分娩方式對母嬰預后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24): 4-5.
[4]羅慶平, 羅容戎.73例持續性枕橫位與枕后位產程的觀察及處置.護理研究, 2012, 4(11): 1021-1023.
[5]曾成英, 耿薔, 郭遂群, 等.持續性枕后位和枕橫位孕婦的產程特點及其對孕婦和圍產兒預后的影響.海南醫學, 2010, 21(02):64-66.
[6]Osborne Cara, Ecker Jeffrey L, Gauvreau Kimberlee, et al.Maternal temperature elevation and occiput posterior position at birth among low-risk women receiving epidural analgesia.Journal of Midwifery &Women's Health, 2011, 19(565):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