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芳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 胃腸道疾病的發生率節節攀升,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更是顯著增高, 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 因此, 探究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已刻不容緩[1]。本院為進一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治療方法, 特選取在江西省余干縣血吸蟲病防治站接受治療的1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其研究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三年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將其平均分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單純西醫治療組, 每組78人。中西醫結合組中女患者35例, 男患者43例, 年齡為18~46歲, 平均年齡(32±3.3)歲, 病程為0.5~3.5年, 平均病程為(2.1±0.7)年, 單純西醫組女患者40例, 男患者38例, 年齡為18~45歲, 平均年齡為(34±4.2)歲, 病程為0.5~3年, 平均病程為(1.9±0.9)年。兩組患者治療前均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單純西醫治療組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治療, 治療方法是首先應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作為促動力劑, 給予藥物多潘立酮, 3~4次/d, 10 mg/次;再對患者使用消化酶劑(多酶片)進行助消化治療, 劑量為3次/d, 2~3片/次。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組主要應用舒肝健胃丸治療嘔吐、腹脹等癥狀, 藥物應用劑量為3次/d, 3~6 g/次;再給予患者健胃消食片治療食欲不濟等癥狀, 劑量為3次/d,4~6片/次。在治療前確定患者對上述藥物均無不良反應現象發生。
1.3 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的標準:胃痛、胃脹、上腹不適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標準:胃痛、胃脹上腹不適等癥狀部分消失;無效標準:胃痛、胃脹、上腹不適等癥狀沒有緩解或出現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 用檢驗計數資料, 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療效情況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中西藥結合組的顯效率(53.84%)明顯高單純西醫治療組的顯效率(26.9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藥結合組的總有效率(92.29%)明顯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組的總有效率(56.3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療效情況[n(%)]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 此種疾病的發病機制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 但其病理生理方面的原因則使胃和腸道蠕動功能受到限制、胃酸的分泌不在正常范圍內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早飽、噯氣、上腹部疼痛等;且此種病發病因素種類繁多。本院為尋求有效的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 特選取156例患此病的患者,分別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和單純西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對其臨床治療資料進行研究。
本研究中, 單純西藥治療方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對癥用藥, 有局限性。而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時, 選用的舒肝健胃丸, 其成分主要有陳皮、白芍、五靈指、厚樸、青皮、檳榔等, 可以舒緩胃部不適, 幫助消化胃內積聚食物, 是治療食積的通用良方, 健胃消食片可起到強健脾胃、幫助消化的功效, 增加胃腸蠕動, 緩解早飽、上腹部疼痛、噯氣等狀況且副作用較單純西藥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表現因人而異, 各個患者的癥狀均不完全相同,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可分別針對不同患者的癥狀進行治療, 局限性較單純西藥治療的局限性小, 且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程較一般疾病長, 在考慮臨床用藥時不僅要選用效果好,副作用小, 還要注意藥物攜帶的方便性。因此, 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單純西醫治療的效果好。
本研究顯示, 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總有效率(92.29%)明顯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的總有效率(56.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中患者無不良反應狀況發生。
綜上所述,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單純西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效果好, 且沒有不良反應發生, 安全可靠, 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1]張軼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治療效果分析.當代醫學,2012, 18(26): 153-154.
[2]姚景濂, 葛秀群, 張建中.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效果觀察.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1, 23(6): 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