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悅林
中山大涌醫院,廣東中山 528476
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vertebro-basic arterial ischemia,VBI)是一類以頭暈、惡心嘔吐和肢體乏力[1-2]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以中老年患者常見和多發。 因VBI 緩解慢、復發率高,所以其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 為了探討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效果。 該文將該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間應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科100 例住院患者,主要癥狀均符合VBI 診斷標準[3-4],①以眩暈為初始癥狀;②于治療前后均行頭顱CT 或MRI 檢查,從而排除腦梗死或腦出血,并行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排除其他內科系統疾病。 以原發病控制良好為基礎, 隨機分成均等兩組,各為50 例,治療組予敏使朗口服,對照組予尼莫地平片口服。
治療組給予敏使朗12 mg 口服,3 次/d,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片40 mg 口服,3 次/d。 兩組的療程均為14 d。
①有顯著效果: 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的消失, 或者起效時間≤2 d。②有效果:眩暈明顯減輕,頭輕微昏沉或輕微頭暈目眩,無視物旋轉及視物晃動,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或者起效時間在3~5 d。 ③無效果: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起效時間>6 d[5]。
應用SPSS13.0 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經統計學分析,尼莫地平對照組總有效率與敏使朗治療組相比總顯效率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統計結果
眩暈包括旋轉、晃動和搖擺等,是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幻覺。 《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頭暈的描述,其稱之為眩暈。 現代醫學把眩暈看成是一種癥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在臨床上眩暈比較常見,其就診率高達15%以上[6]。 眩暈主要以中樞性眩暈為主, 而中樞性眩暈主要由VBI 而引起。 引起VBI 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管因素、血流動力學因素和血流因素等, 血管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畸形及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等; 血流動力學改變包括高血壓和低血壓; 血流因素包括貧血和高血脂、高血糖等。 而單從動脈結構來講,管腔狹窄是VBI 的主要原因。
VBI 的治療目的是解除小動脈痙攣,從而可以改善腦組織的血液循環,以達到增加腦組織供氧和營養腦神經的作用。 敏使朗有與組胺相類似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性質,是組胺H1受體的弱激動劑,對組胺H2受體不發揮作用,是組胺H3受體的強激動劑。因此它可以選擇性的作用于組胺H1受體,擴張前毛細血管擴約肌,從而使該血管微循環的血流量增加。 另外,它還能降低內耳的靜脈壓,從而加速內耳淋巴的吸收,進一步增加內耳動脈的血流量。此外,它還可以通過抑制組胺H3 受體,發揮抑制組胺釋放的負反饋調節作用[7]。 因此,敏使朗能夠改善微循環,能針對性的增加腦干及內耳的循環血量,可以減輕內淋巴的水腫,從而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引起的眩暈。 同時,它還可以廣泛的應用于血管源性的偶發性的眩暈以及前庭和內耳功能障礙[8]。 通過觀察該組臨床資料,敏使朗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2%,而尼莫地平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只有76%。 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敏使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資料中,50 例應用敏使朗的患者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可以說明敏使朗在治療VBI 時起效快,效果好, 不良反應少, 提供了一個臨床治療VBI 的新的有效手段,臨床值得推廣。
[1] 付立榮,夏明偉,付春玲.美克樂治療眩暈癥105 例臨床療效觀察[J].疑難病雜志,2003,2(6):355-356.
[2] 于英君.樹舌多糖GF 對HepA 瘤細胞P53 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02,30(20):56.
[3] 曹培衛,趙忠新.頸部血管彩超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診斷的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1):36-37.
[4] 羅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7(3):145-147.
[5] 匡培根.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5.
[6] 張維娜,張玉欣.神經內科診療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7] 張家麟.藥物臨床信息參考[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89.
[8] Laurikainen EA,Millev JM,Quirk WS,et al.Betahistine induced in vascular effects therat in the rat cochlea[J],Am J otol,1993,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