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閔 汪明帥
筆者:俞校長,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自2003年實施以來,走過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教育部即將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工作。我們特別想請您從一個師范大學校長的角度,談談對高中教育的看法,包括高中教育未來改革與發展的建議。
俞立中校長(簡稱“俞”):我認為,總體而言,相對于原來的高中課程,我們這次高中課改是有進步的,至少在理念上是有進步的。比如說,此次高中課程改革強調互動性、研究性、探究性教學,強調學生的課外活動等,這和我們之前的高中教育是不同的,是進步的表現。當然,我們當前整個高中教育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也是毋庸諱言的。
筆者:您覺得我們高中教育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俞:我認為,從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有一些觀念性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一些需要強調的東西實際上并沒有得到關注。我們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看似很全,涵蓋了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審視這些目標,就會發現這些目標大多數都是從成人的角度提出來的,而缺少從學生的立場去描述他們應有的素養。目標里面強調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等,這些其實都是從成人的角度提出來的,而不是站在學生角度來說的。對學生更重要的、更接近他們特征的描述,這里面恰恰都看不出來。我只在《方案》中看到“學校要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力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發展”這樣一句話,有點這個意思。正因為我們對目標進行了拔高,反而虛掉了。也就是說,這些虛的表達,沒有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差異,成為形式化的東西了,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高中教育與我們的預期有出入。
筆者:“從學生的立場去描述他們的素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那么,在您看來,“從學生的立場去描述他們的素養”,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哪方面的素養?
俞: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教育本身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的驅動對學生的發展太重要了,尤其是對學生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言。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在我們整個國家建設中,“改革”“開放”“發展”這幾個環節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一樣,“興趣”“能力”“個性”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也是緊密相連的。首先,我們要拓展他們的興趣,教育從最根本上說就是從小應該要啟發、挖掘、開拓學生對這個世界內在的好奇和興趣。其次,我們要在充分拓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能力。對學生能力有了充分的培養,發展他們的個性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我特別強調興趣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們高中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不但沒有注意去拓展學生的興趣,反而束縛了他們的興趣。可能我們并沒有意識到“興趣”在學生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我們的教育從一開始就去抑制學生對世界的好奇,一切圍著高考轉,和考試無關的內容不讓他們接觸,好像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沒有用的。所以我覺得培養目標里面應該更強調拓展學生的興趣。我相信,在教學過程中,或者在實踐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或者說拓展他們的興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您把培養學生興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關注學生的興趣,您認為我們還需要關注哪些方面素養?
俞:除了興趣之外,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還有培養學習的洞察力,如果用更加貼近學生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學生的觀察能力。這個比那些什么審美情趣之類的表述更適合描述高中生應有的素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方式等,都是高中教育里面特別需要強調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像探究、好奇、洞察力、思維方式,這類語言可能更適合表述我們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
另外,我認為應該注重形成學生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一些特長。我覺得高中階段的學習應該強調多元化,強調根據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各自的不同特點,形成一種多元化的培養模式,而不是把高中階段的學習看成是大學的預科。因此,在高中課程方案的設計中,下一步的改革應該要給學校更多一些自主權。如果在完成基本學業的情況下,學校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一個或者幾個方面的特色,或者說讓學生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形成一些特色,這反而對后面的大學教育是有利的。
還有一點也要特別強調的,那就是跨文化交流的素養,或者說是國際視野的素養。以前,這個問題不是很突出,而現在,這個問題迫切需要我們予以關注。我最近跟哥倫比亞大學林曉東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創新教育科學亞洲中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文化和技術學系的終身教授——筆者注)溝通,她就特別強調跨文化交流,她說如果我們強調跨文化交流,實際上也有利于我們多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她的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中國現在正在走向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都在往外走,中國正在融入這個世界,教育也要走出去。在這個背景下,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素養,或者往高了提一提,就是國際視野的素養,就成為一種必需。我們強調愛國主義,同時我們也要讓我們的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因為他們將來要和世界各國的人打交道,要與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類型的人進行溝通交流。所以這里也涉及到一個對不同文化的欣賞、理解,如何進行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我們自己要走出去,要主動去理解人家,去適應人家,而且要欣賞人家。因此,我認為,在高中教育階段如何體現學生跨文化的素養,讓學生具有國際視野,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從學生的立場去描述他們的素養”,蘊含著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基于學生”來思考培養目標。如果以此來審視我們的高中教育,您覺得我們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俞: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為例,我認為,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實際上把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當成是一種功利引導的學習方式,包括“奧數”,包括各種科學比賽,都是受功利引導,都是奔著高考加分去的。問題就出在這里!就拿“奧數”來說吧,“奧數”本身是沒錯的,但由于導向錯了,異化為高考加分的一種途徑,于是家長為了高考加分,逼著學生去學,使得學生沒有了學習的興趣。沒有了學習興趣的學習是很可怕的。人的行為背后一定要有動力,而人的最根本動力在哪里呢?我認為,好奇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興趣。只有對事情感興趣,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發現這個事情的價值,我們才會去追隨它,去做。若高中教育把人的最本質動力拋棄了,全部變成了功利的東西,學生就會學得很辛苦,也不會開心。當然,現在也許我們這個教育體系不得不這樣做了,也是沒辦法的。
筆者:正如俞校長剛才提到的,教育上的有些事情本身并沒有錯,但為什么我們最后總是會走偏,走著走著就走向功利了呢?
俞:現在社會的批評都集中在高考這一“指揮棒”上,大家都在議論高考、批評高考。這種觀點我并不茍同。一方面,現在中國不高考也不行,取消了高考社會可能大亂;另一方面,我覺得高考其實也不是問題的最終癥結,而是一個顯性的、大家都看得到癥結,但它不是最終的那個瓶頸,我認為中國教育出現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學校教育上,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的根子是價值取向的問題,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太單一了。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需要有多樣的價值追求。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所追求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那就有問題了。一個社會若需要平衡,價值取向應該是多元的。說社會要去引導大家,并不是說某些路是光明大道,某些路則是羊腸小道,而是要告訴大家千條路萬條路每條路都是光明的道路。社會需要大家有不同的價值追求,社會要給具有不同價值的人以足夠的尊重。某個人有手藝,是一個很好的技師,他就強在這個方面,社會沒有因為他沒有大學文憑就看不起他,而給他應有的尊重和地位。要通過引導讓大家覺得一個高水平的技師,不一定比一個教授差,不一定比一個老板差。但是現在社會的輿論導向太單一,把價值都引導到一個方向上去了。實際上,今天教育的問題、社會的問題講到底就是我們沒有形成一種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這個社會缺乏平衡,所以大家都往一條路上面去擠。這個問題表現在教育上,就演變成這樣一個奇怪的邏輯:你要出人頭地,就要考得好;考分高,就要讀好的學校;首先要選好的高中,當然初中也要選好……問題就這么一串串出來的。
責編: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