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將人大調研不斷引向深入
文 本刊編輯部
近些年來,調查研究作為一種工作方法,在人大履職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可以說,現(xiàn)在人大的每一項履職行為,都貫穿著一定的調查研究。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人大工作的深化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們對人大調研的關注,并期待調查研究給人大工作帶來更多精彩。
論及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許多人都會想起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的著名觀點:“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這深刻揭示了調查研究乃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真諦所在。具體對人大工作而言,調查研究的作用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擴大了人大工作的視野,二是豐富了人大工作的內容,三是加深了人大對社情民意的了解,四是提高了人大工作的實效。多年來,人大工作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取得新進展,調查研究可謂功不可沒。
一般說來,調查研究是指就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主題,通過座談、察訪、蹲點、問卷等方式,了解掌握實際情況、探索事物的性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動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人大調研大體可以分為四種形式。一是立法調研,即主要為制定、修改法律法規(guī)或立法后評估開展的調研;二是監(jiān)督調研,即為檢查法律法規(guī)實施情況、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或其他監(jiān)督事項開展的調研;三是課題調研,即由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或人大辦事機構牽頭,圍繞某一專題開展的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可能為人大立法、監(jiān)督提供依據(jù),做好準備,但并不直接是立法、監(jiān)督活動本身;四是代表調研,主要是代表小組或代表個人,圍繞某一主題或為提出議案和書面意見,開展的調研活動。一般意義上的調研,以深入實際、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為特征,不妨稱之為直接型調研。
直接型調研是最基礎、最常用的一種調研形態(tài),但不是全部。從更大范圍特別是現(xiàn)代意義上看,一段時期以來,調查研究已經日益發(fā)展出一種新的重要形態(tài),即以收集、分析各種信息資料為主要內容的調研模式。比如,對大量數(shù)據(jù)、民意、資訊等開展的實時追蹤和分析研究,就是這種新調研模式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由于其主要以第二手資料或者說間接性信息資料為調研對象,可以稱之為間接型調研。實際上,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間接型調研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觀察社會、分析問題、提出觀點、判斷未來的一個重要途徑,甚至被許多智囊機構和研究人員列為調查研究的首選。當然,直接型調研與間接型調研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尤其是實踐、現(xiàn)實、直接經驗永遠是間接型調研的根基和源泉。偏離了這點,間接型調研不小心就會滑入主觀主義的誤區(qū)。
直接型調研與間接型調研的區(qū)分,不是簡單的形式之辨,而是對開啟人大調研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人大調研方式,乃至提高人大工作水平,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隨著人大職能作用的發(fā)揮,調查研究在人大工作中的分量不斷加重,但是也必須看到,目前人大調研的模式依然偏重于傳統(tǒng)的直接型調研,而對于新調研模式的運用尚不夠充分。因此,以務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把人大調研不斷引向深入,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迫。展開一點說,就是要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xiàn)人大調研工作的升級發(fā)展。
一是更多發(fā)揮間接型調研的作用。間接型調研具有信息占有量大、覆蓋面廣、分析問題深、及時便捷等諸多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間接型調研在人大工作中的作用,使之與直接型調研相輔相成,對于增強人大工作的宏觀性、思想性,提高人大立法、監(jiān)督和審議的質量,可以說功在當前、利及長遠。
二是著力提高直接型調研的質量。直接型調研不僅要突出重點,更要花力氣加強對調研對象的仔細研究,著力從有限的經驗材料中提出有質量的意見建議,防止和克服浮光掠影、堆砌材料、照搬照抄或調而不研的傾向。
三是注重調研成果的轉化運用。人大調研的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但目的全在于應用。這也是人大調研區(qū)別于純粹理論研究之所在。換言之,那種為調研而調研,或者將調研成果束之高閣的做法,應當予以避免。
四是加強人大的調研力量建設。重點加強對人大調研的組織謀劃,合理配置人大內部調研力量,充分吸收人大代表參與調研;進一步推進人大工作班子建設,適當劃分人大工作的業(yè)務層次,加大復合型人大干部培養(yǎng)建設力度;同時,重視發(fā)揮社會智力資源在人大調研中的作用。
可見,調查研究既是舊題,也是新作。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社會,人大調研要不負眾望,產生更多豐富多彩的成果,只有與時俱進,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