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2013年4月11日 《光明日報》
制度需要人來制定和完善,更需要人來執行和維護。人對制度的認同、遵守制度的自覺性和習慣、意志至關重要。事實上,當多數人不理解制度規則、不愿意執行某項制度規定時,再好、再嚴格的制度也會在執行中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這就需要以制度文化來保證和配合。打造“制度的籠子”不能看作單純的技術性工作,要使之滲透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在建章立制的每一步都要伴之以思想教育,使人懂得制度的極端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培養對制度的遵從、敬畏心理;對每一項具體制度,也不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知其不可冒犯。要在社會首先是黨內形成維護制度權威的“輿論場”,積聚執行制度的“正能量”。這樣,制度就會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發揮根本性作用。
2013年4月16日 《中國青年報》
依法治國首先就要依法治官。在一些地方,主要領導人更換之后,原有通過法律程序制定的一些規劃、政策和制度也隨之改變。有些地方政府還存在著徇私枉法,甚至干涉司法的問題。政府官員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就會集聚社會矛盾,并為一些腐敗分子打開方便之門。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官員腐敗、過分追求政績和決策失誤等原因,形成了GDP中的一些水分,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浪費。例如,一些地方出現豆腐渣工程,在興建時計入了GDP中,而且這類工程垮了重建還會產生GDP,但實際對于經濟發展是有害的。如果能夠在制度上加強對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制定對官員政績全面系統的考核制度,努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必將能擠掉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效益。
2013年4月19日 人民網
行政體制改革關鍵在于“權”。一要“放權”。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向下放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政府對市場和社會向外放權,把不應該管而又管不好的事還給社會中間組織。二要“削權”。要把減少行政審批作為職能轉變的突破口,推進政府經濟管理方式由管微觀、管審批、管短期向管宏觀、管監管、管中長期轉變。三要“分權”。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改變權力過于集中的局面。四要“限權”。要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讓權力在憲法和法律的“籠子中”運行。五要“監權”。要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全面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化。六要防止“侵權”。政府要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防止政府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侵犯,確保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