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遠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的目標,為我國新時期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帶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海南于1999年開始建設“生態省”;在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工作中,承擔著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戰略重任;自2012年起,海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綠化寶島”大行動;在省六次黨代會上,海南再次確立了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集約高效、開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戰略。作為較早從決策層面意識到了生態建設重要性的省份,海南在科學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先行者,而且正成為“幸福海南”建設的推動者。
羅保銘書記在海南省委六屆二次全會上指出,要切實把黨的十八大精神轉化為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在美麗中國的昭示下,全面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更加美麗的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園。建設“美麗中國”與發展旅游業息息相關,相輔相成。首先,旅游業是“美麗產業”,是展現“美麗中國”的最大產業,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其次,“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進一步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涵和理念,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恰是旅游業發展的根本,發展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加強對生態的保護,更有利于培養人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綠色消費習慣,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三,建設“美麗中國”符合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本質特征、文化特色和核心優勢,是旅游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旅游業兼具經濟和社會功能,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動力。此外,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要求,也激勵著旅游業向更加綠色、低碳、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更好地傳播中國先進文化,提高我國軟實力。可以說,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要求和愿望的重要動力。
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海南的生態環境獨特珍稀,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海南旅游業發展迅速,成為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支柱產業。2011年全省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6.9%,遠高于全國4%的平均水平。2012年第三產業稅收(不含房地產稅)達120億元,占稅收額比重達35%。《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六大戰略定位中,旅游和生態建設就占了3個。因此,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市場驅動力強,帶動力足,是建設“美麗中國,幸福海南”名副其實的重要推手。
首先,旅游業是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要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隨著我國人均GDP已接近6000美元,人民群眾已逐步由生活消費轉向文化消費,旅游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需求,能較好滿足人們"求新、求知、求樂、求閑"的心理需求,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推崇,我國也因此進入大眾休閑旅游時代。據統計,2012年全國國內旅游接待人數超過29億人次,人均出游超過2.2次,表明我國人民更加有閑錢和更多的閑暇時間,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過去五年,海南旅游接待年均增長12.6%,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8.9%,2012年到海南休閑度假的3320萬人次游客中,絕大部分沖著海南良好的生態和熱帶氣候而來,尤其在冬季,海南更是吸引了國內大量的“候鳥”前來療養、生活,海南的旅游房地產,海口近60%商品房賣給外地人,三亞近90%賣給外地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不僅是旅游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
其次,發展旅游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意識的培養。旅游業是國際上公認的“無煙工業”和“朝陽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要求高的特點。發展旅游業可以實現對相關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緩解我國經濟增長與破壞資源環境之間的突出矛盾,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質量的提升;同時,通過對旅游行為模式的教育和引導,能培養人們健康的出游方式和良好的消費習慣,實現“綠色旅游”,促進生態保護和文明意識的提高。
第三,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人流是物流和資金流的前提和基礎,旅游業正是以人的流動為基礎的生活性服務產業,兼具最終消費和重復性消費的特點,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有條件成為我國擴大內需和拉動消費的戰略重點之一。尤其在當前我國出口萎靡、投資過剩的不利經濟形勢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已成為我國提振經濟的指導方針,旅游消費作為大眾消費和生活消費前景廣闊。據統計,2011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海南全省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26.3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億元;全省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同比增長57.8%,實現旅游收入同比增長61.4%,接待“一日游”游客同比增長157.8%,離島免稅購物銷售額達8243萬元,直接激發了居民消費潛力并帶動了相關行業發展。2012年,海南省共實現旅游總收入379.12億元,約占GDP比重的1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50億元的45%。2012年旅客離島免稅購物總額達23.7億元,日均銷售額646萬元,同比增長143%。根據抽樣調查,2011年海南入境旅游人均天花費177美元,國內旅游人均天花費731元。按2011年國內旅游人均逗留3.86天計算,國內旅游花費總額達2821元,約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0元的13.6%左右。
第四,發展旅游業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結構調整具有戰略作用。旅游產業最大的特點是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對相關行業帶動性強,含“行、住、食、游、購、娛”六大要素,直接涉及29個經濟部門,與旅游相關的行業、部門已超過110個。由于旅游需求的頻率高、重復性強,很容易轉換成現實的消費需求,旅游消費體現在對最終消費的拉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較為明顯和直接,加上旅游業關聯度高,易實現“一業興而百業旺”,加上旅游是最終需求,因此針對旅游發展的投資不易發生產能過剩現象。因此,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全面發展,提高三產比重,提高居民就業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據測算:旅游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運輸業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超過40%。據測算,旅游直接就業1人帶動間接就業4.3人,旅游業每投資1萬元就可創造1個就業機會。由于農村地區的旅游投資產出快、勞動力價格低廉,農村地區由旅游投資帶來的就業人口增加比城鎮更為明顯。
第五,發展旅游業有助于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基礎,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改善農村落后面貌。實踐證明,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發展旅游業,可以帶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避免了部分農村由于缺乏整體規劃而導致的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同時,旅游業就業層次多,門檻低,就業種類全,就業方式靈活,就業市場廣闊,有利于提高居民就業水平,對于就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亦有著獨特優勢。據統計,2012年海南旅游直接從業人數超過40萬人,旅游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達到130萬個。此外,旅游業不僅可以提高居民收入,還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部分農村的特色農業發展,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有效促進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對于解決目前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遺留的一些社會重大問題有很好的緩解和調節作用。
第六,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體權利意識的增強,作為旅游黃金周制度的改革完善,社會各界要求各部門、各企業全面實行“帶薪休假”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旅游局也在著手推行“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加快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據了解,美國約有50%的公司采用獎勵旅游的辦法來獎勵員工;英國商業組織的獎勵資金中,有40%是以獎勵旅游方式支付給員工的;在法國和德國,獎勵資金中的一半以上是通過獎勵旅游的形式支付給員工。因此,加快“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優化政府和企業的公共福利性開支范疇,從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此外,發展旅游業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旅游是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旅游作為和平的使者、友誼的橋梁,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的了解、理解、加深情感、增進友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旅游業加快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旅游業的形象傳播和口碑傳播越來越得到重視,地方政府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資金、人才、信息和文化的交流,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已經成為相當多數的各級政府重視發展旅游的一個重要動力。
總之,旅游業兼具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是一個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產業。我們一定要把握機遇,改進作風,扎實工作,堅持旅游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龍頭產業地位不動搖,進一步理順旅游管理體制機制,加大對旅游發展的資金投入,加快旅游業的對外開放和改革創新,積極發展旅游新業態,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完善旅游產品和服務體系,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城鄉居民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參與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熱帶海島休閑度假勝地,讓中國因為海南而更加美麗,讓美麗的海南給海南人民、給國內外游客帶來更多的幸福!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邵琪偉.在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N].中國旅游報,200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