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林華勝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盟主。蘇軾曾云:“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輩出,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付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1]65蘇軾接下歐陽修的擔子后,重開風氣,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手中達到高峰,他的創作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冼夫人是嶺南著名的歷史人物,在一千四百年前就被嶺南人譽為“嶺南圣母”,對嶺南的穩定、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冼夫人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冼夫人的本傳在正史《隋書·列女·譙國夫人傳》《北史·列女·譙國夫人冼氏傳》和《資治通鑒》中均有記載。史學家吳晗先生認為“冼夫人是六世紀時南越的杰出領袖”,“冼夫人是我國越族的杰出人物,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婦女之一”[2],給出了三個“杰出”的贊譽。蘇軾在晚年被貶至嶺南。他為冼夫人廟題詩《和陶擬古九首之五》,開吟詠冼夫人先河,把冼夫人帶入古典文學殿堂,為中國古典文學增添了一個巾幗英雄的獨特藝術形象。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因為“烏臺詩集”,四十五歲時被貶往黃州四年;第二次是因為與當朝宰相政治派系不合受到迫害,晚年被一貶再貶,五十九歲時被貶往惠州,六十二歲時更貶至天海一方的儋州,六十五歲時才遇赦北歸,在嶺南前后六年。蘇軾曾對他一生的文學事業進行過總結:“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保?]67的確如此,蘇軾在晚年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遠離朝廷紛擾,在他生命最后六年時間里完成了《和陶詩》,并重新整理了在黃州所作的《易傳》《論語說》《志林》等重要著作。
蘇軾在嶺南期間創作詩歌四百余篇,是他詩歌創作的又一高潮,并且吸收了嶺南詩歌的特點,使其豪放自然的詩歌風格進入了化境。蘇軾在嶺南的詩作對嶺南詩歌產生了重大影響,陳永正先生稱他為“嶺南詩壇上的百世宗師”[3]。他在嶺南期間的詩作特別是《和陶詩》,都是嶺南文人學習的重要名篇,對嶺南詩派的影響極廣。蘇軾在儋州時寫過一首歌頌冼夫人歷史功績、感懷自身、表達自己崇敬之情的詩,那就是《和陶擬古九首之五》:
馮冼古烈婦,翁媼國于茲。
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
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
錦傘平積亂,犀渠破群疑。
廟貌空復存,碑板漫無辭。
我欲作銘志,慰此父母思。
遺民不可問,僂句莫余欺。
爆牲菌雞卜,我當一訪之。
銅鼓葫蘆笙,歌此送迎詩。
這首詩首先高度贊揚了冼夫人在海南開幕府的不朽功業,概括了冼夫人在海南封地親歷梁、陳、隋三個朝代的變換和動亂,但一心為國為民,多次平息叛亂,最后手捧犀杖遵從陳主遺令,解除部落的疑慮,毅然歸隋的史實。接著描寫冼廟的破落和詩人欲為冼夫人作銘的不可行。詩人親眼所見為紀念冼夫人而建的廟宇還矗立著,但是長久無人問津,殘存的石碑字跡也辨認不出來了。想作一篇銘文告慰此地父老的思念之情,但已找不到知情的后人來打聽,不能憑空杜撰詞句來欺騙自己。最后,詩人表示要奏起當地最隆重的樂器銅鼓、葫蘆笙等,拜祭冼夫人。蘇軾用澎湃的激情歌頌了冼夫人在梁、陳、隋三代忠心護國,傷悼冼夫人被歷史和民間遺忘的廟空碑失,感懷自身為國忠心耿耿卻一貶再貶,憤然作詩祭拜,表達自己對冼夫人無限的景仰和抒發忠臣見棄之情。
蘇軾《和陶擬古九首之五》是在儋縣寧濟廟所寫。研究冼夫人的海南學者陳雄先生說這首詩是蘇軾居住在儋州州府(現在中和鎮)東南的桄榔庵時,多次拜謁這座在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廟(唐時建置)寫下這首詩[4]。據林語堂《蘇東坡傳》載,蘇軾被貶至儋州第一年,得到當地太守張中的照顧,安排居于張中公館旁邊的一所小官舍,暫時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不久,董必就派他的手下察看,結果張中革職,蘇軾被迫出官舍。林語堂在書里交待了蘇東坡桄榔庵的來由:“蘇東坡被從官舍逐出,必須用僅有的一點錢搭個陋室居住。他住的地方是城南一個椰林。當地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窮讀書人的子弟,來親自動手幫助他蓋房子。那是一棟簡陋的房子,面積是五間大,但大概只蓋了三間。他名此二桄榔庵?!保?]桄榔庵是蘇東坡在被貶海南期間用盡最后一分錢,靠當地居民的自發幫助而搭建的簡陋茅屋。建成后他曾給朋友寫信說:“初至僦官屋數櫞,近復迫逐。不免買地結茅,僅免露處。而囊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為一笑而已?!边@與他吟詠冼夫人廟的“廟貌空復存”倒有相同之處。冼廟的破落,聲名顯著的嶺南巾幗在歷史和民間的沉寂,深深引起同樣處在被朝廷遺忘在天涯海角的蘇軾共鳴。這可與蘇軾被貶黃州所作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的詠海棠寄托天涯流落之感相印證:“江城地瘴藩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6]57
此處詠物自寓,興象深微,以海棠的高貴掩于雜花而不得顯,以佳人居于深谷世人不得知自喻,這正體現蘇軾貶黃州時的心情。而《題冼廟》由思人,然后作古人自寓,借古抒懷之意,因為兩者的境遇有相通相同之處。只不過冼夫人是死后,蘇軾則為被貶的晚年。但詩人堅信這種不合理的存在會被打破的,首先自己對冼夫人給予肯定,并且進行拜謁,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也是詩人對自身的堅定認可和樂觀曠達坦然面對現實的表現。
關于蘇軾在海南三年的感受,可以用他在元符三年(1100)從海南島內遷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纷鳛槎ń狻T娢娜缦拢骸皡M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涯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沼圄斲懦髓跻猓肿R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奔絕冠平生?!保?]56此詩表達出戰勝黑暗的自豪,體現了堅毅不屈的信念以及詩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對于流放海南以及桄榔庵的結廬而居,蘇軾用“不恨”作結,以“奔絕”之游的不平凡經歷而自豪,體現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但其中的“苦雨終風”也給蘇軾很大的感慨,在《題冼廟》時詩人是被貶,并被逐出官舍,無居住之所,可以說是困苦之極了,但不久即“解晴”回京,印證了蘇軾的堅持和所想。而在海南最早建的、蘇軾拜謁的儋縣寧濟廟自唐至宋,逐漸不為人所重,日漸破落,何時得以重拾昔日光輝?海南人何時亦如蘇軾這位通曉歷史的大文學家一樣拜謁冼廟,緬懷先人?事實證明蘇軾的歷史觸覺是敏銳的,對冼夫人的評價也是中肯的。在蘇軾渡?;刂性娜嗄旰?,冼廟也“解晴”了,冼夫人重回海南乃至整個嶺南地區及中原人民心中。紹興年間,儋耳人羊郁以冼夫人保境安民之功,請求宋高宗賜號封冼夫人為“顯應夫人”,封中和冼夫人廟為“寧濟廟”。高宗欽準,并親自為中和冼夫人廟題了額誥,全文如下:“儋耳,在海南之中,民黎雜居,劂田下下,彌寇攘之患。格豐全登之祥,惟神之功,寬朕之憂。顧未加翟,第闕孰甚焉?其致為小君,易二百年之稱號,尚憑寵命,彌廣靈釐。”[4]34宋高宗所處年代,長期的戰爭給中原以至江南地區造成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而地處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不受兵禍,安定繁榮,吸引大批中原移民內遷,是當時的一塊樂土,這對于一直渴望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朝是最好的樣板。同時,宋高宗也借助了冼夫人的保境安民、忠貞護國的精神來鞏固他的統治。如“其致為小君,易二百年之稱號,尚憑寵命,彌廣靈釐”,指的是冼夫人在海南開府設帳理政以來,她和她的子孫后代在將近二百多年來,幾代人換了幾個稱號,但都能夠遵親皇命,以國家利益為重,并且憑借朝廷的恩澤,將他們的靈福擴大到廣闊無際的地方。所以,宋高宗一句“寬朕之憂”就道出了他對冼夫人歷史功績的肯定,并借助作為神靈的冼夫人功德及其精神對萬民加以教化,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對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的渴望。至此,冼夫人在冼廟中真正享受到蘇軾詩中“銅鼓葫蘆笙”最為隆重的祭祀。
蘇軾這首《和陶擬古九首之五·詠冼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他晚年平淡古樸詩風臻于化境的代表作之一。
在整個蘇詩的風格中存在著豪邁和平淡兩大類,而在被貶嶺南后的詩歌平淡的風格居于主導地位,他說:“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節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澹何道?”[7]21可見,蘇軾后期對陶淵明的推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的“枯澹”成為他審美和作詩的標準,并且自己在海南之后完成了《和陶詩》。而“枯澹”就是平淡古樸的風格,表面平淡,實質和醇,進入一種詩法自然的化境。王文浩曾提出關于蘇軾分期的八變之說,其中有關嶺南時期論述如下:“紹圣滴惠州一變,及渡海而全入化境,其意愈隱,不可參也。”[7]8
蘇軾這首吟冼廟的《和陶詩》正是他渡海后平淡古樸風格進入無痕跡的化境境界的作品之一,名為詠物,實為詠史;表面似詠史,實質為詠人。冼夫人“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的忠君形象躍然而出,但亦有被遺忘在海南天涯海角的歷史角落,有忠臣見棄的內蘊??此埔髟仛v史人物冼夫人,而又看到詩人感嘆自身不平遭遇以及堅決的自信。正是“其意愈隱”的表現,巧妙把詠物、詠人和抒發自身情致自然結合在一起,揉為一體,這正是本詩獨特之處。
歷代文人雅士用詩歌來吟詠冼夫人千年不絕。有關冼夫人題材的詩歌創作以北宋蘇軾《和陶擬古九首之五·詠冼廟》為先導,明代李東陽、吳國倫等創作有很大的發展,至清代“嶺南三家”之一屈大均及嶺南詩人的大力創作和當地官員文人的吟詠已蔚為大觀,形成了一條有著年輪的冼夫人詩歌創作線。目前有代表性的、流傳較廣的有六十多首,主要輯錄在《茂名歷代詩詞選》《冼夫人禮贊》《歷代吟頌冼夫人詩詞楹聯》《鑒水詩詞第九輯》等幾部詩集中,影響較大。
蘇軾《和陶擬古九首之五·詠冼廟》這首詩的詩名和影意義重大。此詩名在不同吟詠冼夫人的選本有不同的提法,《茂名歷代詩詞選》的選目是《題冼廟》,《冼夫人禮贊》的選目是《和陶擬古九首之五·詠冼廟》。此詩詩名原為《和陶擬古九首之五》,但所有吟詠冼夫人的選本都不約而同地加上《題冼廟》或《詠冼廟》的標簽。此詩名在嶺南地區被歷代書家和文人所接受,淡化蘇軾和陶擬古的系列出處,凸現了蘇軾對冼夫人的重視,也為吟詠冼夫人的詩人、詞人找到了吟詠題材和吟詠源頭,九百多年來歷盛不衰。蘇軾的《題冼廟》或《詠冼廟》詩被歷代吟詠冼夫人的選本和詩人奉為圭臬。選本有關吟詠冼夫人的詩詞題材中,詠冼廟的占80%以上,蘇軾的《題冼廟》或《詠冼廟》必排居第一,作為對吟詠冼夫人題材和文學的肯定和致敬,從而也找到了吟詠冼夫人題材詩歌的源頭和可靠依據。客觀上,這只是蘇軾《和陶詩》中眾多的一首,蘇軾作詩都是誠心誠意的,但《題冼廟》與其他《和陶詩》在海南和嶺南地區的影響絕然不同??梢赃@么說,凡有關詠吟冼夫人詩詞選集中,它必然入選,且居于第一位;凡有冼廟的地方,必有人傳頌。在嶺南地區冼廟數以千計,對冼夫人的信仰更是普遍存在,千年不衰。蘇軾這首《和陶擬古九首之五》,也就是嶺南百姓中的《題冼廟》或《詠冼廟》詩,是蘇軾《和陶詩》在嶺南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時間最長最深入民心的一首詩歌。清高州任知府的韓崶在乾隆年間為高州城東門冼太廟親自撰寫對聯,采用的正是蘇軾《題冼廟》中的名句“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自始,嶺南冼廟多采此聯,可見影響深廣。
無論從題材還是從風格來說,蘇軾這首《和陶擬古九首之五·詠冼廟》都是歷代詩詞人吟詠冼夫人的先導,也是冼夫人這一歷史人物進入高雅文學藝術視野的先導。同時,由于蘇軾獨到的選材目光和別具心裁的抒情表志,也使這首詩成為他在嶺南創作的詩歌中影響頗大、流傳最廣、歷時不衰的詩歌。可以說,這是一首詩人與杰出歷史人物相得益彰的詩歌,是一首使詩人和冼夫人深入到嶺南每一寸土地的詩歌。蘇軾開吟詠冼夫人詩歌題材之先河,成就了冼夫人在古典詩歌中的最初形象,也成就了他的《和陶詩》的典型詩篇。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吳晗.冼夫人[N].光明日報,1961-01-14.
[3]陳永正.嶺南詩歌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8.
[4]陳雄.冼夫人在海南[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34-35.
[5]林語堂.蘇東坡傳[M].張振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355.
[6]張鳴,丁夏,李簡.簡明中國文學史:下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57.
[7]蘇軾研究學會.論蘇軾嶺南詩及其他:蘇軾研究學會全國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