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迎
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探討
文/李 迎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再次被提上議程。然而,在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從立法層面對公共體育服務進行頂層設計和規范,真正讓政府肩負起應有的服務責任,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首先,有利于深化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豐富中國特色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和內容體系;其次,有利于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在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建設提供依據;再次,有利于推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是一項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除社會各個機構的積極配合之外,各級立法部門應承擔起這一重要責任,為公共體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制度支撐和公平正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保障不同區域和不同人群享有公共體育服務的權利。
立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問題不是法律規范文本的制定,而是價值取向的選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對于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變得更為強烈。所以,在保障了人們生存權的基礎上,如何推動發展權的發展,成為立法的價值原則和價值追求。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應該堅持以下取向:
一是要堅持民生取向。體育向來不是一件單純的私人項目,它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是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公共體育服務作為公共物品,與國民的健康生活和健康發展密切相關,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要堅持民生取向,將公共體育服務基本法律規范、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納入到“民生立法”的理念范疇,體現社會公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所呼、所需和所求。
二是要堅持均衡取向。公平正義是立法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非均等化問題比較突出,公共體育資源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占有和分配都存在不平衡現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差距逐步拉大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立法堅持均衡取向,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意義,是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間不均衡發展的重要方面。公共體育服務的立法,要堅持均衡發展的取向,體現政府體育服務的公共性和為民性,追求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均等化。
三是要堅持效益取向。任何立法都要體現效益優位原則。立法效益指的是立法行為所產生的合目的的有益效果(即良法及其產生的社會效果)的多少與好壞,立法者設定的立法目的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同樣也要將立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作為立法效果衡量的關鍵指標,以保證所制定的公共體育服務的基本法律法規是良法而不是“惡法”,與其他法律法規“精神一致、內容協同”而不是“互相抵觸”,能夠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公眾生活質量,而不是相反。
我國《體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素質”。實現這一目標,應結合具體實際,制定符合全國及各地方公共體育事業發展的相關規章和實施條例,為公共體育開設法律通道,保證各有關部門能夠有法可依地開展公共體育相關活動,保障公民有法可依地參與公共體育活動。政府公共體育服務立法,要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第一,制定服務標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是當今“服務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途徑。公共服務標準化,本質是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項目內容、服務質量、產生效果等進行規范。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在各地方的發展參差不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群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主要原因是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比較低。因此,公共體育服務立法要將制定服務標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對各地區、各階層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范圍、服務資源擁有率和占用率、服務有效度和滿意度等各方面進行系統性、差異性的標準化量定,保障每個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性、質量和效率。
第二,明確主體責任。立法的重要職責在于明確責權利的分配情況。當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責任主體主要是政府,但是對于政府所肩負的基本責任卻沒有作出剛性、明確而又可以有效監督的規定,致使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績工程”的驅使下,往往忽略了公共體育服務對于社會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為此,公共體育服務立法要堅持推動“責任型政府”建設,詳細明確公共體育服務的主體責任,對不達標準應承擔的負責作出具體規定。
第三,規范服務方式。公共服務方式的創新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方面,公共服務方式的選擇關系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要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就要在逐步完善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后,更加注重提供服務內容和服務質量,探索和創新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一是要從立法層面確認公共體育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和志愿化等多種服務方式的合法性地位,保證公共體育服務的多中心供給;二是要對哪些公共體育服務項目適合市場化、社會化或志愿化供給進行分類規定,避免“一刀切”現象和簡單化操作趨向;三是對公共體育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和志愿化供給的途徑作出法律規定,明確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在公共體育服務中的協同治理方式。
第四,明確監督主體和監督方式。一是要明確監督主體,也就是解決誰來監督的問題;二是要明確監督方式,即解決如何監督的問題;三是要明確監督效果,即解決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一旦違反法律,如何依法處理的問題。
(作者系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