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論題。在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里,少數民族人權具有特定的內涵和意義。本期刊發郝亞明《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的政策與實踐特色》一文,對中國少數民族人權創意的政策、路徑與特色作了簡明的論述。認為,少數民族人權是衡量一個國家人權狀況的關鍵性指標,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深深植根于中國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國情,在政策體系和實踐路徑上體現出自身鮮明的特色。保障領域的全面性、以生存權和發展權為核心內容、以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制度依托、平等保護和特殊保護相結合的保障路徑,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的四大特色。何生海、劉一鳴《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民族關系的五大新動向》認為,當前我國西部地區民族關系出現了五大新動向,即文化沖突引起的民族關系問題由精英層面走向民間層面;城鎮化進程中引發的民族關系問題增多;民族地區社會問題民族化,民族問題大眾化;生存資源引發的民族關系問題常態化;族際通婚引發的民族關系問題是當前我國西部民族關系的新動向。
隨著現代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人口流動也在加快。鄧作勇、高文進《西部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趨勢分析》一文,通過對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計算和比較,對我國西部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的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少數民族依然聚居于西部地區,但集中程度已經有所減輕;西部少數民族呈現向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同時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城鎮化進程加快,表現出明顯的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趨勢。
壯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體民族,壯學研究一直是廣西民族問題研究的重點。黃海云《廣西構建“侗臺語民族語言文化研究基地”的設想》一文,從構筑該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基地的特色、基地與培養中國—東盟文化人才智庫的關系、基地可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出發,提出新時期廣西的民族研究可以發揮多個相關學科的人才優勢,力爭研究視野更廣闊、方法更創新、理論更豐富,在新的形勢下取得更多優秀的民族研究成果。廣西是我國瑤族主要聚居地,瑤族是廣西民族問題研究的主要對象。胡列箭《民國時期廣西瑤民的地理分布》,通過對各種文獻和統計資料的匯總和梳理,揭示了民國時期廣西瑤民的人口和分布情況。廣西是目前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劉建民《生態與生計:廣西大石山區石漠化治理研究》認為,石漠化是巖溶地區生態惡化的表現。通過田野走訪,發現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毀林開荒導致石山荒漠化;改革開放以后,伴隨外出務工和農作物種植品種改變等生計轉型,石漠化趨勢得到遏制;進入21世紀以來,金銀花產業和生態旅游的興起,石漠化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由此可見,廣西石漠化治理需要從本地居民生活和生計出發,構建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地方化模式。
本期“八桂民族研究專家榜”,推介壯學資深專家、廣西社會科學院潘其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