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都柳江流域的漢族移民、文化傳播與地方文化的生成*——以廣西三江富祿為例

2013-12-19 09:57:54徐贛麗
廣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文化

徐贛麗 黃 潔

移民向來是文化傳播最活躍的主體。移民不僅意味著群體的交流,也意味著群體的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觀念和社會制度等的交流。移民與一般流動人口的不同,在于他們對當地有了歸屬感后,會更加積極地影響當地文化或者不得不受當地文化的影響。[1]明清漢文化通過儒教傳入黔桂等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使地方社會文化發生了變化,如刻漢字石碑、書寫對聯、植杉樹、借漢字創著《侗書》、學制豆腐、置“關公木雕像”等。[2]314

一般而言,移民要在移居地生存,往往意味著長期的文化適應過程。跨文化交際的經驗證明,人們到新的文化環境時,須經歷一些困難才能重新達到他在原文化所感受到的舒適感和平常感。文化適應的U型理論也認為,人們到異地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一般會經歷興奮、沖撞、恢復和適應的過程,并體驗到“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3]相反地,移民帶來的文化改變移居地文化而不是外來移民被吸納到當地文化中去的文化適應現象,被稱為“逆適應”。[4]換言之,當移民與居住地兩種文化由傳播而發生接觸和撞擊后,原來兩個文化體系各自選取文化元素,經過調適整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地方文化體系。

歷史上,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移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出于朝廷開發和控制,因政治軍事文化政策需要而移民,從秦漢便已開始,到明朝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這種直接移入的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甚少,往往是漢文化的擴張和對當地文化的侵略,而使少數民族文化處于受啟蒙、被貶低的地位。[5]另一種是出于生計、商業發展的自主移民,相對緩和而能潛移默化地使當地文化發生變遷。清至近代閩粵漢族向廣西三江少數民族地區的移民屬于此種情況。

以桂黔邊界的富祿為例,明清開始即不斷有漢族移民到此討生活、從事木材交易,促使富祿一度發展成為臨近諸省縣重要的河運商業集鎮。有學者曾關注當地各民族通婚和文化兼融的現象,論述了客家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和諧民族關系,[6]但著眼點不在移民與文化傳播。本文意在通過考察漢族移民在當地的歷史活動、漢族移民文化在少數民族地方社會的嵌入與融合的過程,探討漢文化如何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如何被少數民族所接受 (除了婚姻之外),從而影響了地方社會和文化,導致各族群文化的變遷和地方文化的生成,并討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界定。

一、漢族移民的歷史背景

(一)清至近代廣西三江的商業發展

三江縣地處桂黔湘三省交界,境內山嶺連綿,河道縱橫,航運便利。以古宜鎮為全縣中心,潯江上通桂北的龍勝縣,下達長安、柳州,并可直通梧州,匯入西江至廣州和香港,西溯都柳江(溶江)而上,可達黔東南各縣。其中,都柳江原名福祿江,據《明史·地理志》云:“黎平縣又有福祿江,其上源為古州江 (榕江),下流入廣西懷遠 (三江)。”又據民國末年《從江縣志》載:“福祿江,自榕江來,直貫全境,南流廣西長八十公里,水勢浩蕩,舟楫暢通,上溯可達三都,下駛則至香港。”亦證都柳江即福祿江,直至民國末年都是重要的航運水道。都柳江歷史上不僅是我國西南各省交通之要道,是西南各省出海三大干流之一;亦是黔粵商旅來往,尤其是木材和食鹽的重要通道;更是民族遷徙互動的一條重要走廊,古時黔東南部分侗族、苗族就溯都柳江遷徙而來,清代和近代大批漢民溯江遷入該流域城鎮定居。

直至民國時期,縣內交通運輸仍以船為主,形成了江河沿岸的古宜、富祿、林溪等10多個商業比較繁盛的集鎮。1932年建治所以前,古宜鎮已建有粵東、江西、湖南、通道等同鄉會館,其中粵東、江西會館尤為雄偉壯觀,極具特色;同時,各行各業店鋪作坊大小百幾十家。到民國26年 (1937年),全縣約有大小商店600間,商品輸入以大米、生鹽、棉紗、蘇杭百貨以及日用雜貨為大宗,輸出則多為杉木、楠竹、茶油、桐油等林副產品。[7]394可見當時水運的發達和商業活動的興盛。

地方物產是河流運輸的重要部分,這也是少數民族地區早期商業化的動因。張應強先生在研究貴州清水江流域的地方社會時發現,從明中期開始延續至清和近代的木材采運是當地的主要生財之道,幾乎所有的人群與村落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被卷入到與木材采運有關的社會經濟活動之中。[8]38早期木材采運是最為重要、歷時久遠、對區域社會影響最為深刻的歷史活動,促進了地方社會的商業化。與此類似,三江是廣西的主要林區之一,自古以來都是輸出木材之地。1950年以前,當地木材曾遠銷梧州、廣州、港澳等地。據民國《三江縣志》記載,清時,縣內老堡以放排為生的蔣覺雄,一次放排至柳州,因河面船多擁擠,木排與船相撞,釀成斗毆,蔣覺雄“手執排招,重約百余斤,長約二丈余,登岸,舉招如芥,力敵千人,咸辟易之,控至道憲,蒙判柳州西門外馬草坪自四德庵碼頭以上,專為三江、潯融兩河排商停泊之所,于界內撞傷船只,概不賠償損失,并立碑記,縣排商至今賴之。”[7]212這說明了木材輸出在當時經濟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不難看出,木材采運和物品貿易的商機,也是清代和近代漢族移民進入桂黔邊界的少數民族地區并推動地區商業化的主要原因。

(二)富祿:移民選擇的第二故鄉

富祿鎮,原名福祿,因臨福祿江而得名①按《三江侗族自治縣志》所記,福祿鎮歷來為區、鄉治之所,1930年之前,縣行政區劃就分作甲乙丙丁四個區,丁區辦公點就設在福祿。1930年縣里取消區劃,成立富祿鄉,轄石碑、梅林、新民、匡里、高安等。,位于三江縣西部,與所屬葛亮侗寨隔江相望,南與融水毗鄰,東北與貴州從江、黎平交界,地處黔桂兩省 (區)四縣十鄉鎮交界處。②東連本縣洋溪鄉,南接融水縣大年鄉、拱洞鄉,西靠本縣梅林鄉和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貫洞鎮,北鄰貴州省從江縣慶云鄉、黎平縣龍額鄉、地坪鄉,321國道貫穿境內。境內有榕江河、大年河、八洛河、龍額河交織匯聚及諸多山峰。近代時是都柳江流域第一大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4年成立的富祿鄉轄8個苗寨,5個侗寨,1個壯寨,其中,富祿村包括富祿社區和鎮上侗寨、葛亮屯,富祿社區為原福祿鎮 (即商業老街)所在。

就地理生態而言,富祿處于桂黔邊界的都柳江流域,該河段沿岸地區主要是農耕和林業區,周邊的木材等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1983年9月溶江公路建成以前,主要依靠水路運輸。而都柳江上游沿河灘多水急,近貴州的八佰街,臨江三面環山而成口袋狀,使許多過往商販不得在此滯留。到了富祿葛亮村河寬水緩,形成開闊碼頭,歷來是竹木、貨物集散及船舶停靠之地。周邊民族從山路或水路都可進來,木排可停靠,漲水也不會把囤積此地的木材推到下游。這天然的優勢便利使富祿附近村寨,都柳江上游的貴州黎平縣、錦屏縣,以及廣西三江縣、融水縣等多個鄉鎮的木材在此聚集中轉,然后放排到柳州、梧州和廣東。木材生意漸漸就成為了葛亮與富祿地方經濟發展的重心,并帶動其他商品交易,本境及毗鄰各鄉出產的糧食、桐油、茶油及竹、藥材等土特產品也主要在此集散,外運銷出,當地人也從市場換回鹽等生活必需品,從而使碼頭成為商貿中心。這樣的商業環境正是漢族移民的生計背景。

清初,閩西汀州永定縣和廣東梅縣的客家人,逆江流而上,經古宜、老堡、良口,陸續來到富祿的八佰街、葛亮。嘉慶年間,當地的漢族移民已有朱姓、王姓、溫姓、賴姓等幾大姓,主要從事商業活動。至清末,富祿已具城鎮規模,民國初年較大商號有30多家。其時,由粵至黔東南進出貨物運輸,全靠都柳江河道。早期移民遂憑靠八佰街與葛亮地理優勢,放排謀生,又借桂黔邊界之便,成為行銷地方土產和外貿商品交換的市場,后來,富祿遂成為重要的商業埠頭。當時,每天過往貨船逾百,每晚停港最少10艘。民國十年 (1921年)左右,湘、黔及廣西其它縣又有不少人到此經商或從事手工業。[7]39據原融水縣森林工作站的工人口述,20世紀70年代中期,政府在富祿葛亮屯建立了柳州木材廠轉運站和融水縣森林工作站,職工達數百人,每天匯集該站運往外地的木材占了融水全縣的三分之一以上,當時木材天天都有,直到1984年改為個體企業以前,每年總有三四千噸木材,多時1萬噸都有,說明當時木材等商貿的盛況。

富祿移民后代賴守基回憶,“以前不通公路,主要靠這條水路。從貴州來和往柳州下的那些商船經過富祿,每天上下百多艘船,停泊在富祿的差不多近百。從外面來的商船裝來商品運到這里,再銷往貴州黎平或錦屏,這幾個縣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就派挑夫來這里挑,每天進入富祿的挑夫,每天兩三班,每班一兩百人,每人一兩百斤。那時還沒有電燈電氣等,大商號一直忙到凌晨兩三點才關得門。”①被訪談人:賴守基,77歲,富祿人,廣東客家移民,現就職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組。訪談時間:2012年8月29日。可見當時的興旺景象。商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地方社會新的經濟結構;外籍客商所帶來的商賈意識,傳播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念,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加入到商貿行列,推動了富祿向商業化集鎮轉型。

二、漢商的活動與漢文化的傳播

(一)閩粵客商的活動:會館和商人組織

隨著商業的興盛,很多閩粵客商定居以后,商會的組織和會館的建設成為必要。閩粵商賈一方面通過組成地方聯盟的商會,制定相關制度和籌辦活動,發展商業;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地方機構和設施的建設,努力融入地方社會,鞏固在當地的勢力,在少數民族民眾中樹立認同和威信。具體而言,包括組織商會、籌建會館、修建祠堂、建造地方神靈廟宇、興建橋樓、置辦廟會和花炮節等。

葛亮的閩粵會館建于清道光甲午年間,為早期閩粵客商集資從廣東請來工匠所建,為聚議商賈事務的場所,在地處偏僻的侗寨顯得意義非常。閩粵會館按沿海地區媽祖廟的規格建造,為磚瓦結構,歇山頂,外觀壯觀巍峨,呈官頂樣式,雄偉寬廣,內部雕飾華美,分前后樓殿,前樓為戲臺,后殿為天后宮,中間有石坪天井,兩旁有閣樓走廊房間,原先可住人,可能與會館接濟友商、留宿同鄉的歷史背景有關,近代曾設為私塾和學校。客商信眾到天后宮燒香敬茶,以祈求媽祖保佑放運平安和生財有道。

會館中光緒十三年 (1887年)重修天后宮石碑記云:

茲思經營貿易圖效前人之法則,梯山航海,龍禱圣母之英靈我等,寄溶江里有年所而道光丙午年間貴州廣東福建三省同人,曾于葛亮地方創建吉祥賓館,恭祝天后元君以為聯集之所,出入相友商旅有規,莫不稱斯舉之焉善□□□達生,乙卯之秋遭兵火之焚墻垣,基址頹變坵墟,□廇戲臺竟成厭□,凡我士□□欲□開無□目,今地方既經肅清再飛荷。

圣母威靈之默佑哉,則答□鴻庥之久違,尤宜廟貌以重,緣集同人妥□□□重修斯舉也,鳩工庀材綜計票千金有奇,然眾擎易舉籍集腋以成裘,仰□□答□諸公踴躍□□,趨鶩諾訖事無幾,規模復振,氣象更新,威□神惠□無疆,吾人聯集于得所不其懿歟,是為序。

碑上還另記有,同治十一年 (1872年)重修天后宮,捐助者甚眾,除士紳和普通民眾外,還有商號及各種經濟組織,以“某號”、“某店”、“某記”、“某行”、“某協會”等名義出現,碑刻開列總計24家商號或商家共同捐資修繕。從不能盡列的商號代表數量之眾,捐款數目之多,可見當時商業發展的相當規模,不僅是家庭作坊,說明當時商貿繁榮之境況,亦不難看出閩粵會館作為商號團體的業緣組織,在葛亮這一地方,所能網絡商業成員之能力。這也無怪乎商人在僻遠的少數民族村寨修建這樣體量高大而空間寬闊、集合會館和廟宇的建筑。聳立于相對低矮、狹窄的民居群之間的閩粵會館,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建造者們 (同鄉)的精神寄托和認同,展示了移民的文化風俗脈絡,并帶有一定的財富夸耀心態。

相比之下,五省會館則在地方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富祿街上的五省會館建于清光緒年間,由街上各大商號店鋪商家組成,會首通過選舉產生,歷任會首中,有名望大商家的朱紹先及賴寶基等。現館體地基已毀,改為市場。據賴守基口述,五省會館管理地方的商業活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為保障黔桂湘閩粵商人在富祿的正常交易,五省會館專門成立了護商隊,由雇請的十五六個年輕力壯小伙組成,不分民族,并配備有槍,在河道運輸和碼頭巡回護衛商人和貨物的安全。其次,商會在碼頭安排有人專門向進出的貨船收取貨利,根據商家進貨的多少收取,一般為進貨的5%~8%。進一單貨就插一根貨標記下,到月終來商號統一收取。所收貨利作為商會管理商業秩序和舉辦活動的經費。再次,除貨利外,商會不定期向富祿街上的商號商家籌集資金,除作為護商隊的支出外,用來籌辦每年的廟會和三月三花炮節的經費。此外,街上的客家人做生意賺了錢以后,捐獻資金建了一個同善社,屬于同鄉互助的慈善機構,其宗旨是扶助貧困,涉及整個富祿地界的各民族。

會館是隨著邊疆經濟開發的深入和移民運動的發展而逐步從沿海商業重鎮進入內地民族地區的。據有人統計,清代至民國,商業性會館在廣西大小260多個會館中占大多數,是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一種團體組織,集中在商業相對發達的西江和桂江流域。商人以開拓市場為己任,是經濟移民的先鋒,往往成為邊疆經濟開發的前導。他們集資修建的商業會館,功能主要有:1)舉辦各種公益事業,為同鄉服務,如提供住宿及存放貨物;2)調解同鄉內部各種糾紛,維護本幫團結,促進社區穩定,促裁包括家庭糾紛、勞資糾紛等;3)維護本幫商業利益,制定業規,統一商價,互通商業信息,抑制競爭等。為使這些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商人還在會館周圍建立了戲臺、廟宇、碼頭、魁星樓等許多附屬設施。[9]富祿商業盛極一時,兩大會館以供奉神明、設私塾教子弟、賑濟同鄉或同行、出聚會之資,奉鄉祖以振奮同鄉,唱戲互娛,制定會約解決鄉民之糾紛,傳達消息以助商貿,極盡其振興地方之能事。

閩粵客商賺了錢不僅建造了富祿首家商業會館,還捐資為全寨籌建了鼓樓和戲臺、三大廟和風雨橋。漢商籌資建設,一方面說明漢人有錢,另一方面反映漢商移民為了村寨的公共活動,愿意捐資建設,也為自己謀得利益,即以經濟上的優勢占領了村寨的主導地位,并使當地人接納這些外來的商人。富商們的這些做法以更為親近侗族自有文化的方式使自身得以融入移居地,在當地站穩腳跟。

為了促進地方商貿經濟的活躍,移民成立的商會還以舉行廟會的形式來推動人流的聚集和商業的開展。據富祿鎮地方元老沈葆華口述,當時每年辦廟會和搶花炮的經費均來自街上富商和商鋪出資。最初,為鼓勵各商號商家捐資,商會為廟會出資最多的前三名打造銀牌,做成吉利的形象,如雙龍搶寶,掛在玻璃鏡框里,周圍纏紅綢,制成鏡屏,吹哨放炮送到商家家里作為獎勵。從地方廟會的盛況,亦可見當時漢商移民的活動能量。

(二)漢文化的傳播:媽祖信仰與搶花炮

方素梅曾指出,經商也即經濟交流,是漢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10]在許多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因漢族商人進入,使少數民族有了對外交流的機會,開始了文化的交流和吸納。漢商移民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商品經濟活動直接導引,對于邊疆開發確實起著不小的作用。而經濟結構的改變和文化的移入,造成了地方文化的相應變化。

1.媽祖信仰的在地化

閩粵會館中的媽祖是最具代表性的由廣東福建移民帶來的漢文化。媽祖在這些移民的家鄉是漁民的保護神,其中,福建湄洲島媽祖廟據稱建于宋雍熙四年 (987年),格外著名。廣東梅縣的天后宮設在程江河畔,是縣內外船只停靠之地,為船家必拜之神。船裝貨出發前要去“許福”,祈求娘娘保佑一路順風,平平安安;船運貨回梅,又去“酬福”,謝娘娘保佑恩典。每年農歷三月廿三,舉辦“圣母誕”,俗稱“娘娘生日”廟會。

富祿一帶商業的發達主要依靠航道運輸,葛亮最早最大的企業是賴氏的海通公司,于是,保證水上運輸的平安和順利的神——天后林默,就從閩粵沿海地區跟隨移民到了內地少數民族地區。葛亮天后宮于嘉慶年間落成,此后,商賈每至放運木材和土特產品前,都到天后宮里燒香敬茶,以求媽祖保佑他們放運平安、順利、生財有道。后來,隨著閩粵商人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商業發展,媽祖文化在都柳江沿岸迅速傳播,影響擴大。湘黔桂各族信眾也紛至沓來,祭祀媽祖,保家安財,求子祈福。近代以來,因為靈驗和有求必應的傳說,天后宮香火不斷,媽祖成了影響廣泛家喻戶曉的地方神,實現了在地化。

媽祖神廟不僅僅是祀神場所,同時也是具有一定權力的自治機構,聯絡商業是其歷史之責,其所欲表達之權威是屬于移民客商的。會館中設立的神廟把地緣紐帶與神緣紐帶最恰當不過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通過設置在其中的移民社會組織調節同胞之間的關系并幫助排憂解難,另一方面又提供一個集體相聚活動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祀神活動,加強了同胞之間的接觸。通過對神靈祭祀活動的共同參與而增強移民社會成員的聯系與情感認同,從而增強了同胞之間的凝聚力。[11]166

2.搶花炮的引入

據前人研究,搶花炮早在清代已開始在廣西多處流行,但它原是漢族的活動。[12]廣東移民供奉觀音和關帝,每年于二月二和三月三等時間舉行搶花炮活動。雖然歷代志書所載各地搶花炮的時間不一,但舉事宗旨多為“祈神求子”。在嶺南地區,“搶花炮”習俗流行的地區更為廣泛。如光緒年間張心泰《粵游小識》記:“廣州每當土地誕日,各街放花炮,置草圈其上,炮震圈飛,接獲者主財喜。別有紙扎炮頭,綴人物花卉,高數尺,鼓吹送至家中供奉家神前,謂之接炮頭。來年照樣制新還神工費一切,竟有用至數百金者。”又民國《陽江志》記:“農歷正月十五日晚,村社神廟各燃煙火及花爆,花爆中藏小藥筒來,以草燃之即沖空而上,接獲者即為神佑。”早在清嘉慶年間,閩粵會館的客家商人就組織籌辦花炮節,以廟會為噱頭,吸引周邊各民族前來進行物資交流和貿易,于是搶花炮這種習俗就被帶到了葛亮。

三江地方“搶花炮”據說源于清咸豐年間,三江古宜地方人士為祭祀“二圣侯王”,在三月三舉行第一次花炮會期,由此起源并逐漸流傳于三江縣屬各地,并相沿成習。三江多處鄉鎮搶花炮所祀之神不盡相同,程陽祀雷祖,林溪祀飛山,富祿祀三王,葛亮祀媽祖和關公,古宜祀二圣王,梅林祀關公,諸神多為漢、侗等民眾祭祀的對象,祭祀對象和會期與廣東或廣西其他壯漢地方有所區別。

葛亮村和富祿鎮上搶花炮皆分三炮。葛亮三炮,頭炮為關公炮,保佑發財;二炮為天后炮,保佑得子;三炮為孔明炮,保佑平安。富祿三炮分別名為福祿壽喜、升官發財和人丁興旺。兩個搶花炮寓意大致相同,足見所祈神靈的商業化,換言之,管商業的神靈在地方神系中具有不可超越的優勢地位。葛亮搶花炮頭炮祭的是關公,其次才是媽祖。關公在漢族信仰中早已成為“信義”的象征,商人相信做生意要童叟無欺,誠實為本,守信譽才能財源茂盛。又關公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備受商人崇祀成為其保護神,民間將關公視為財神。葛亮侗人亦接受這一文化符號,而使關公超越了媽祖,成為寨上保境安民最重要的神靈。

搶花炮期間有諸多文娛活動,開始時以漢文化唱主角,舞龍舞獅是當時主要的表演項目,隨后商人又從桂林、長安請來桂戲班和彩調班,一唱就是半個月。富祿當地老人直到1970年代以前還以桂戲為娛樂。[6]51桂戲原為廣西漢族戲劇,據《三江侗族自治縣志》所記,20世紀20年代傳入三江,民國年間共建立14個班社,侗族地區的獨峒、八江、林溪、良口等鄉都有桂戲班。1949年初,桂戲班增至73個,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共演出劇目227個,大多是傳統劇目。[7]700可見這種娛樂也是外來的。

三、漢文化與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

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外來漢文化的移入雖早在秦漢時期已經開始,但是較大規模的進入是在明清之后。在富祿,漢文化主要是商業帶來的,而商業也影響了漢文化在當地的傳播。一方面,經商加速了漢文化在更廣泛范圍的移植和擴散,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漢化和變遷。會館通過廟會帶動周邊少數民族參與到商業活動中,促進了整個地域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共享的節日和信仰的空間。在漢族移民占優勢的地區,往往也是商業發達的地區,漢文化借助區域開發和經濟發展之便引領著其他各族文化,而使各民族文化特色漸趨消減。另一方面,富祿街上的漢族生意人發現,商業社會需要的是人緣,誰家的少數民族親戚多,誰家的生意就好。漢文化雖然是主流文化且發展更為成熟,占據商業優勢地位而成為富祿各民族文化聯系中的主線,但在輻射到各民族文化圈的過程中,移入該區的漢人為獲取更多的地方資源,也一定程度地吸收和主動接受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日益被少數民族化。

漢文化的融入并非強行侵入,而是在你情我愿的交換式經濟帶動下潛移默化,使本土的侗苗居民以為臨時進入,后來變成了永久性進入,實質為移民和本土多民族間的文化涵化與雙向性融合的過程,形成了富祿多民族文化交織、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總體共享的地方文化形態。這其中就有語言、生活方式、信仰與節日等民俗文化的融合。

首先,不同民族的交往,語言是主要的工具,雙語的使用是文化共享的重要指標。在富祿,通行語仍是以侗話為主,這應與其所處社會大環境——三江縣和貴州從江縣是侗族人的主要聚居區域有關。但商業并不限于某個民族和地域,因此在富祿鎮上,當地的生意人會說客家話、苗話、侗話、壯話等幾種語言。這也方便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通婚。在富祿,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通婚,由漢、苗、侗等多個民族組成一個家庭的情況是很普遍的。遷徙到富祿的客家人多娶當地侗族或苗族女子為妻,少數民族的女性也對嫁給漢族丈夫的未來婚后生活有著相當的信心。這說明外來移民并沒有特別強的自我意識,而是抱著希望融入地方社會的心態。來到富祿的客家人要生存安定下來,建立家庭,與少數民族聯姻是一個選擇,也是謀生和發展事業的需要。在共同的生存環境和各民族內在的民族品格基礎上,富祿形成了多民族和睦共處的關系。

其次是民俗文化的互相吸納和影響。移民與當地民族的通婚,往往帶來最直接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主要是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文化的融合。相通相習的語言交往、衣食住行等習俗文化、歌舞戲劇表演等文藝活動等諸多內容,使漢族移民與少數民族文化處于共榮共生的關系。而在這種兼容互利的關系中,各民族也仍保存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屬性和習俗內容。如果說飲食習俗是民族之間區別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甄別指標,那么,富祿的漢族移民已為當地同化。酸湯、白水菜、油茶、牛憋湯本是富祿侗族和苗族慣常飲食,現已為漢族移民所接受。更顯而易見的是,媽祖信仰和搶花炮已由漢族信仰衍化為富祿及周邊地區所有民族共有的信仰和節日。

富祿三月三花炮節最初是漢族移民植入的文化,后來成為多民族共享的節日,并逐漸匯聚了多民族文化。特別是當代以來,花炮節3天的會期,集中了各民族的文藝巡演,除了傳統的舞龍舞獅,唱桂劇侗戲,又納入了蘆笙踩堂、琵琶歌、侗苗笛、木葉歌、侗族大歌、多耶、苗族拉木下山等多種民族風格和文藝形式的民間藝術表演,同時開展武術、斗牛、斗馬、斗鳥等民族民間傳統比賽項目。原屬于民間巫教儀式的侗族抬官人,亦被吸納為表演的內容,且又增加了放電影、民歌對唱、籃球賽、拔河等吸引青年參賽者的現代形式。花炮節的活動內容、規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得到拓寬,越是現代化,其多民族共享性和同質化就越是明顯。

四、從民族文化到地方文化的生成

關于民族的傳統理念,核心之處是劃定了族群邊界的觀念。但在富祿的地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借助于頻繁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互動而實現的。漢族移民為新生活進入少數民族地區,意味著融入到當地多數群體中去,是一個動態性的遷徙和適應過程。趙旭東認為,族群成長過程中的這種動態性,確保了族群適應能力的發揮,這種適應性通過不斷的認同重構來實現。他指出,“族群遷徙和適應構成了其自身的文化認同形態。這種形態會保持一種自身發展的連續性。在經濟和政治的訴求不斷地使整體的族群意識打散開來的同時,文化的黏合劑作用,讓這種分離的趨勢變得遲緩乃至停止下來。”[13]閩粵漢族移民最初因經商或闖生活進入富祿,是以一種相對緩和的方式。他們對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首先是帶來了商貿活動,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并產生過深遠影響。商人賺了錢后,為了更好地定居和融入當地,實現移民群體內部認同,除了建立祠堂和媽祖廟,還捐資建廟宇、建橋、辦學校,這個過程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文化傳播。

換言之,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生存,剛開始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隨著早期幾代人的生活,在經濟、文化以及政治上占據優勢,通過文化的輻射,慢慢融入地方社會。近代,閩粵商人建樓修廟,開辦廟會和花炮節活動時,主要采用的是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包括侗族標志的鼓樓和戲臺,符合當地民眾的風俗信仰,吸收侗苗等少數民族文藝表演的節目內容,以當地的文化生活方式為主要依從。20世紀80年代,鎮上文化精英在恢復富祿花炮節的過程中,也有意將其表述為多民族共享和共同參與的文化符號。花炮節早已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地域文化符號。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下,漢族移民利用了諸多文化的手段,甚至歷史敘述,有效調節著地方資源爭奪的權力杠桿之平衡,使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顯得融洽而互相依賴,體現了漢族移民的生存策略。移民使漢文化在新的創業地移植、傳播和重組,并與各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經歷一輪文化的重新洗牌,漢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重新生根,并融為占據主導性的地方文化符號,而民族性相對不那么重要。在葛亮和富祿,花炮節、媽祖信仰的在地化,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漢文化融為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基于認同的文化融合甚于文化的吸收或抗拒。當地人不再主動辨識自己是客家人 (移民)還是侗人或苗人等。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通婚,更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也加快了當地的文化融合。在這里,所謂的族群劃分并不那么統一和純粹,在地方文化認同的層面,甚至地域性更強于民族性。

桂黔邊的富祿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移民與文化傳播個案,至少提醒了我們,民族性的文化識別在某一地域的文化表征中,有時候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漢商移民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以后,由于生活在共同區域內,隨著接觸和交往的增多,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發生了多方位淺層次的對話與交流: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因差異而存在文化拒斥,雙方都會試圖去同化對方,盡管相互難以接受對方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但經過長期的相處和接觸,兩種文化在對共同生存環境的適應中均做出了讓步。在移民與本土的群體之間,文化的“他者”逐漸被接納,使得他文化嵌入自我文化體中,主客文化區分已不那么敏感和強烈,而是更多的關注共同生存環境的便利條件和增加自我的社會資源,相互交融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地方文化。

[1]葛劍雄.移民與文化傳播——以紹興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吳浩.中國侗族村寨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孫進.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西方的理論與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4]劉有安.論移民文化適應的類型及心理變化特征——以新中國成立后遷入寧夏的外地漢族移民為例[J].思想戰線,2009(2).

[5]余達忠.漢文化的輻射與侗族文化的變遷[J].貴州文史叢刊,1998(2).

[6]朱慧珍.富祿百年:客家人與少數民族共生共榮關系考析[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7]三江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三江侗族自治縣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8]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9]唐凌.論商業會館碑刻資料的歷史價值——基于17~20世紀廣西經濟移民活動的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1(4).

[10]方素梅.近代壯族社會結構及其變遷[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11]王榮國.明清時代的海神信仰與經濟社會[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1.

[12]李志清.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在鄉土社會的存在意義——族際交往中的搶花炮[J].體育科研,2006(6).

[13]趙旭東.適應性、族群遷徙與現代的文化認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色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色国产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婷婷六月天激情|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语少妇高潮|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视频二区|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a在线观看免费|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自在线拍|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黄网站欧美内射|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AV熟女乱| 91精选国产大片| 伊人AV天堂|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久久免费看片| 成人在线亚洲| 狠狠色丁香婷婷|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色综合网址|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天天射| 久久无码av三级|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欧美一区精品|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婷婷午夜天|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黄色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