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問題一直為中外學術界所關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而,認同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成為我國民族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期刊發任勇《公民教育與認同序列優化:基于西南民族地區的研究》一文,認為有效的國家治理既取決于制度與政策的合理,又取決于國家在少數民族認同序列重構中能否聚合起強大的認同力量,引導少數民族多種認同和諧相處。公民教育就扮演著以上的角色,并在不同的途徑中得以展現。而在其中,學校、民族社區以及族群精英路徑扮演了不同角色。國家需要采取具體公民教育措施,提升不同少數民族群體的國家認同感,全面發揮其認同序列優化功能。于春洋、李瑞君《論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認為,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是民族國家最具實質意義的兩種利益形態,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分殊。如何協調兩者關系,是當今世界一切民族國家必須面對和加以解決的基本問題。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體”理論為兩者關系的協調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宗教問題特別是民族宗教信仰問題,因各種原因曾沉寂多年。近年來,隨著學術環境的寬松,宗教問題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劉芳、劉樹奎《人類學中國宗族研究的嬗變與創新》認為,弗里德曼范式是中國宗族研究的代表性理論。在反思、批判這一理論范式的過程中,學者們不僅質疑了其所關注的祀產要素的核心作用,也嘗試從地方化聚居、文化族譜等角度重新解讀中國宗族。本文梳理了人類學中國宗族研究的理論流變,反思已有的研究局限,認為各類儀式性互動對宗族的構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理解中國宗族的關鍵要素,并從儀式入手探討中國宗族組織的學術路徑,旨在對當代中國宗族研究的發展和創新有所貢獻。張毅、蒙紹榮《基督教在廣西農村的傳播、發展與影響》認為,基督教于19世紀末正式傳入廣西,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基督教已成為一支重要的宗教力量。從全國來看,基督教在廣西不論從信徒總數上還是發展速度上都不算突出。但近年來基督教在廣西農村發展相對較快,信徒人數、聚會點和教堂等增加明顯,傳播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之前從未有基督教出現的廣西西南部地區也出現了基督教的活動,其快速發展的原因以及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值得探討。
陳英初《理論創新: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發展的新進路》,對人類學民族學理論及其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創新作了簡要的論述,以例證形式提出了人類學民族學哲學理論缺失、“田野調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國生態人類學研究重心等問題。上述問題的存在,充分證明了人類學民族學及其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當下社會所面臨的理論需求和指導。學科的基礎理論創新是學術的一個增長點,是促進人類學民族學創新的新路徑。趙巧艷《中國經濟人類學研究述評與展望》,在簡要回顧經濟人類學研究歷程的基礎上,從經濟人類學在中國的傳播和針對中國情境的經濟人類學研究進展兩個方面系統梳理了國內經濟人類學的研究現狀,然后結合國外經濟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前沿和實踐應用,剖析了國內外研究存在的差異,并從研究視域拓展、研究層面融合、研究范式轉變和研究學科整合等四個視角展望了今后中國經濟人類學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本期“八桂民族研究專家榜”,推出廣西彝族研究專家王光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