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臺]
閱讀下面的話,按照要求作文。
白樺林的葉子已經(jīng)脫盡,盡管我面對的是蕭瑟凄涼的景象,我也沒有必要為白樺林悲傷。在白樺林的生命歷程中,為了利于成長,它們總會果斷舍棄那些側枝和舊葉,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這樣,如果我把漸漸獲得的一切都緊緊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夠再走向更遠的地方?
——葦岸
請以“舍棄”為題作文,可以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也可以發(fā)表見解。文體除詩歌外不限,字數(shù)在800字以上。
[寫作巧點撥]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根據(jù)題目要求可以講述故事,抒發(fā)情感,也可以發(fā)表見解?!吧釛墶爆F(xiàn)代漢語解釋為:丟開,拋棄,放棄的意思。面對誘惑要懂得舍棄,這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檢驗明智與否的試金石。特別是在利益面前,能真正學會“舍棄”,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絕對是高人;但不加取舍的舍棄,則是拋棄。置身滾滾紅塵中,面對各種誘惑,如何全身而退,的確是一門學問,是考證人格魅力的主戰(zhàn)場,值得好好反省。所以,要想寫好這類文章,必須運用發(fā)散思維。
審題立意:
本文立意不能止于表面,而要更深層地思考發(fā)散,導出它的引申義和比喻義。即為了信念、理想、道義而放棄那些對自己較為重要的東西,比如名譽、地位、利益,甚至生命。這是“舍生取義”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理念之花的高點綻放。
構思方面:
構思,靠巧妙靈動取勝。我們在文章的構思中要避免平鋪直敘,可以從史料挖掘。如:毛澤東主動撤出延安,留下一座空城。這種舍棄小我利益而保全全局的做法,歷來為人稱頌。如果以記敘文來寫,我們要多學學歐·亨利,歐·亨利式結尾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這會令閱卷老師慷慨給分的。
文體方面:
本題所適宜的文體以記敘文為佳。在高考作文中記敘文與議論文的高分甚至滿分的比例是三比一,當然在文體不限的情況下學生盡可以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如果說構思是骨架,那么適當?shù)氖闱椤⒆h論、描寫,再輔之優(yōu)美的語言才能使文章血肉豐滿。文體——靠標新立異取勝,要充分運用資料,不妨向古詩文要素材,將學過的材料來個重新包裝,達到“舊瓶裝新酒”的目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鑒與創(chuàng)新,也是寫好本文的終南捷徑。
[佳作細品讀]
舍棄
魏新澤
中國文化之蔽,在舍棄。
孔子尚仁,老子論道,孟子崇義,墨子倡兼愛、非攻、節(jié)儉,但這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所謂傳說,無非給人一種淤塞不通,腐舊生澀之感。讀在嘴里,味同嚼蠟,滿嘴都是沙子。人類從文明的長河中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地泅了過來,該扔的扔了,不該舍的也舍了。過時的言論,很少有人感興趣,偶爾時興,也只是懷舊之情偶發(fā),將其看做除玩賞外一無用處的古董一樣,捧一捧炫耀一下而已,滑稽又可悲。如今的繼承也只是買櫝還珠,取其皮毛,舍其精粹。
中國真正稱得上文化的應以諸子為源,而后千余年,源遠流長,若將百家喻為根,則后代思想文化無論如何蓬勃,如何繁郁,都只是枝葉。根不固、不壯,則樹不高、不茂??鬃臃Q仁,和老子謂道相似。道是有,是無,是萬物之始,是萬物之母,惚兮恍兮,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如此種種都只是述。所述錯綜,其質不變,只是將自己體會到的萬物之理命為道而已。而孔子則是將人生之理命為仁。今人的仁為陳腐的準則或古舊的褒詞,不免膚淺而狹隘,單是復古誰都會,孔子若是叫囂周禮,那么他和清末高嚷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朽木之流有何區(qū)別?其所以不朽,在于從禮中悟出仁,知“禮后乎”的仁為一種中庸為善的修身治國境界。而所謂仁若是那么簡單以至三言兩語就能說清,那《論語》也就和每天看完就當垃圾賣,內容刪減后不超過兩句話的新聞報刊一般無二了。
中西文化有別,西方來諸于外,致為于非我,求器物之精,孔子求諸于內,倡“內圣”重修為,求于外,往往不知饜足,索取無度,內在空虛,功利心重。相比而言,東方文化則更具涵養(yǎng)及厚度,更能稱之為文化,也更與文明契合。人并非是由于能穿衣戴帽,建房造車,攫取自然為己之用,才稱得上文明。衣冠堂堂,卻只顧私利,不知度,不知足,不知恥,往往比禽獸更野蠻。故古玩字畫,建筑園林,習俗禮節(jié),是毛、是皮、是肉、是血,而思想、性格、修為、境界,才是一民族文化之精髓。
“文革”時中國文化戕害甚重,批孔破舊,在某種層面上,就是伐根。糟粕也好,精華也好,付之一炬。今人膚淺近利,“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時代變了,功利性沒變。沒有黃金屋,沒有顏如玉,經(jīng)也好,史也罷,都只是幾卷廢紙,只能躲在角落,蒙上灰塵。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論語》《詩經(jīng)》的價值也就只是高考試卷上的兩個填空題而已。所謂兼收并蓄,所謂繼承、發(fā)展,只是政治課本上的漂亮話罷了。真正的文化,舍棄太多,所剩無幾。(提升點:觀點絕對,不易為人所接受。講道理,以平易為佳。)
人們無知,刨了大坑,卻用廢渣來填,時興的,表面光彩,實則拜金,勢利、淺薄、鄙陋、空泛、無聊。無異于倒了一瓶酒,卻灌回來一瓶水。中秋除夕夜,蕭蕭條條,意興闌珊,圣誕平安夜卻熱鬧異常。沒有傳說,沒有習俗,沒有信仰,慶祝什么?囫圇抄了一些鱗牙片爪,如八哥學舌,邯鄲學步,引人發(fā)笑。嘴上西化,骨子里卻是媚外。過去,站直了身子,沒衣服穿;現(xiàn)在,有衣服穿,卻站不直身子。學者教授,學識不夠,修為不足,輕則對罵,重則雇兇,甚至口放厥詞,不堪入耳。如此種種,無不歸因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舍棄。(閃光點:寫法獨特,比喻傳神。)
如今也有新瓶裝舊酒者,學術為虛,賺錢為實。文化源頭既斷,偶有幾汩細流,也只是些殘棟破瓦,拾來裝飾門面而已,至于其精髓,已舍棄殆盡。長此以往,所謂民族,只是無根民族,所謂文化,也只是無源文化,終將淪為別人的臨本。
[最后精點評]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漢朝的董仲舒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是一次大的舍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再。其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為人操守的最高準則,綿延兩千年。漸自歐風東進以來,仕子照搬西方,食洋不化,打倒孔家店,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加甄別,盡皆舍棄。根莖斷,源流廢。傳承漸變?yōu)闊o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是舍棄的極端之舉,是徹底拋棄。作者以辛辣的筆墨,無情地鞭笞了世人急功近利的嘴臉。文章底蘊深厚,文采飛揚。不足點:文辭過于激烈,有失作者推崇的中庸之道。
[佳作細品讀]
舍棄
于啟中
世界的主旋律是進取的。正如人本主義哲學家羅杰斯所言:“任何生物,只要被賦予生命,就一定會出現(xiàn)強烈生長的趨勢。所以,人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古及今,銳意進取都是人生觀的主要內容之一。于是,追求再追求,進取再進取,向前再向前,就是勵志的金科玉律。可是,凡事都有個度,伊索寓言里有這樣的名句:“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原有的也弄丟了?!彼?,我要說,舍棄也是明智的選擇。
一般而言,大財主都是愛財?shù)模詰摬粫羞@樣的財主,花800萬美元買一塊地,然后把它賣給一個組織,要價卻是1美元。可是事實上就有這樣的人,他就是洛克菲勒,買他這塊地的組織是聯(lián)合國。可是當聯(lián)合國大廈在紐約河西岸拔地而起之后,周圍的地價全面暴漲,而這些地的主人也是洛克菲勒。至此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舍棄是一種智慧。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敦刻爾克大撤退、毛澤東放棄延安、公儀休拒魚等。
可是更多的人卻只想得到不想放棄,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
有一個問題可能很難得到標準答案,那就是“一個人到底擁有多少錢才夠用”。有一個人給我們一答案:無數(shù)!他本已身居高位,家里有錢,銀行里有錢,這樣還不夠,還要把幾千萬藏到魚塘里??墒亲罱K的結果是東窗事發(fā),死于非命。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就是文強。
下面這個人要么對文強的選擇迷惑不解,要么對文強的選擇感同身受。他本來已經(jīng)星光閃耀,擁有一個又一個令人歆羨的頭銜,如博導、“973”首席科學家、美國名校教授等,但他依舊利欲熏心,覬覦本不該屬于他的東西。而今他已經(jīng)身敗名裂,落魄如喪家之犬,人人喊打。這個人就是肖傳國。
察古可以知今,察人可以知己。現(xiàn)代社會,我們拼命地想得到,物欲橫流。然而,權威調查顯示,物質越豐富,幸福越缺乏。我們在為“已失去的和未得到的”奔波勞碌,卻不曉得生命如同一輛車,并不能承受住所有好東西。人人都在說忙,人人都在喊累,卻不知多數(shù)是在作繭自縛。所以,我要說學會舍棄,勇敢舍棄才是真正的明智之選。
[最后精點評]
中國人對“舍棄”的相關態(tài)度大多是從“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中吸取教訓的,這個故事教育人們珍惜已有的東西,所以中國人往往推崇“守”和“取”,排斥“舍”扣“棄”。但哲理告訴我們:“如果我把漸漸獲得的一切都緊緊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夠再走向更遠的地方?”為了信念、理想、道義而放棄那些對自己較為重要的東西,比如名譽、地位、利益,甚至生命,這是“舍棄”理念之花內涵的高點綻放。本文的理念:“我要說學會舍棄,勇敢舍棄才是真正的明智之選,才是智者所取的態(tài)度?!?/p>
(趙同宇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