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倩倩
回顧一段來路有很多種視角,或宏觀或微觀;梳理時代變遷有很多條線索,或明朗或暗藏。20年,作為決策者的一批人在讀什么書,恰為這種回顧和梳理提供了知秋一葉。
早在1939年,毛澤東在談論全國解放后,干部要多讀點書,善于學習新事物時就說過:“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這本領恐慌,說到底就是知識恐慌。
“老知識不管用,新知識不夠用”,讀書學習就成了領導干部知識恐慌的破解之道。以此逆推,官員階段性的閱讀特征,往往與某種亟待提升的能力建設息息相關。繼續延伸,這種能力建設,也可以看作時代洪流中一則獨特的注腳。
1993年,江澤民為著名經濟學家馬洪的《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書撰寫了序言,題為《抓緊普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
彼時,全國范圍內一輪宏大的新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拉開了帷幕,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也開始初現端倪。無論是《領導干部金融知識讀本》,還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官員對于經濟知識的渴求,暗合了經濟體制變革的脈動。
順著這條經濟變革的線索走下去,中國迎來的是與世界同步的機遇。加入世貿組織后,全球化的概念潤物細無聲。從《世界是平的》到《大數據時代》,政府官員努力與全球化踩在同一鼓點上。
與此同時,經濟改革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2002年以后,一個龐大的群體再次引起了決策層的關注。李昌平發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吶喊,《我向總理說實話》、《向農民道歉》、《中國農民調查》對三農問題白描式的記錄觸目驚心。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中央一號文件重新鎖定“三農”,指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在三農問題日趨嚴峻之時,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正在狂飆突進式推進。怎樣管理城市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新課題,《細節決定成敗》、《致加西亞的信》成為不少官員的案頭讀物。精細化管理、執行力文化,為這場新挑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關鍵詞。
有一點無可回避,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社會權利失衡造成的分層現象也愈發明顯,孫立平的《斷裂》一書為此做了闡述,而由此激化的矛盾又成為群體性事件滋生的溫床。有專家提出:“有效化解復雜矛盾、整合社會資源”是新階段領導干部最應“惡補”的知識之一。
正如服裝上的流行元素可以作為解讀時代特征的標志物,官員在讀什么書,也成為宏大時代背景下的一抹縮影,見微知著,那些書為那些年做了別致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