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修
(作者為江蘇省泗陽縣政協副主席)
2013年3月,李克強當選國務院總理后,曾在中外記者會上表示:“要用簡樸的政府來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這擲地有聲的關聯用語,是語言搭配上的一種捆綁嗎?不是,是語意表達上的一種遞進嗎?也不是。那是什么?筆者認為,是一種鮮明的態度、一種莊嚴的承諾,更是一份歷史的責任與擔當。既如此,政府的“緊日子”究竟應該如何過呢?
半年多下來,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并看懂了中央政府過“緊日子”的線路圖。首先,是約法三章:在本屆政府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
接著,又要求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對2013年一般性支出統一按5%比例壓減。與此同時,還對各級領導干部公務用車的配置標準、辦公用房面積標準等做出明確規定……
這個線路圖的劍向所指很明確,主要是壓減“三公經費”。所采取的壓減措施也很實在,一環緊扣一環,一步緊逼一步,可謂招招見功,招招見“血”,真正體現了“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的全新執政理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要實現“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施政目標,不僅需要政府出臺保障性政策,更需要實實在在的財政投入。而在我國,財政資金的流向又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行政經費;二是保障民生。
這就如同一塊蛋糕,總量就那么大,切給政府開支的份額小一點,分給民生的份額就會大一些,相反亦然。因此,要想不斷增加民生蛋糕的份額,就必須下決心在“三公經費”上動刀子,這樣,才能把省下來的錢盡可能多的投入到民生中去。
現在,可以說,中央已經做出了樣子,作為地方政府而言,應如何跟進,形成上下一盤棋的格局,過好“緊日子”呢?筆者認為,關鍵要把好三關。
首先,要把好預算關。各地、各級政府應從預算控制入手,切實按中央的要求,從上年預算中把5%先“砍”下來,以形成“錢緊”的倒逼機制,逼著那些大手大腳慣了的政府官員,必須學會“量體裁衣”過“緊日子”。
其次,要把好支出關。一方面,要把審批權關進籠子,支出什么、支出多少,不能由一個人說了算,必須經理財小組審核方可入賬。另一方面,要把壓減辦公樓和業務用房建設及修繕支出、會議費、辦公設備購置費、差旅費、車輛購置和運行經費、公務接待費、因公出國(境)經費等作為重點,以切實減少“三公經費”的支出。
再次,要把好監督關。實踐證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多年來,“三公經費”之所以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支出不公開,不透明,缺乏陽光的照曬。
因此,要壓減“三公經費”,就要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制度,定期將政府的“三公經費”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公布,使其曝曬于“陽光”之下,接受群眾的檢驗和監督。這樣,才能促使政府真正把錢用在明處,切實以自利性支出的減少,換民生蛋糕份額的增加,以政府的緊日子,換人民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