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謝馥春在北京前門大街64號開了北方第一家直營店。可是,這樣的消息卻很難讓人們興奮起來。面對外國眾多奢侈化妝品企業的圍剿,有著“中華第一妝”稱號的謝馥春早已被北方的年輕人遺忘。馬克·扎克伯格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名言:“一個在你門前垂死的小松鼠也許遠比在非洲死去的人更讓你感興趣”,這句話像似說給謝馥春這類中華老字號企業聽的。
或許,有人會為本刊用這樣的語言評說一家恪守傳統的企業叫冤,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中華老字號會逐漸消逝在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剖析一下其中原因。按照國際上對奢侈品的定義,奢侈品應該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從經濟學上講,奢侈品是價值/品質比值最高的產品;從品牌上看,奢侈品是無形價值/有形價值比值最高的產物。
這樣概述型的語言或許比較抽象,讓我們看看實例。眾所周知,國外的奢侈品大都講究歷史傳承性,每一個品牌背后都有個動人的故事,因此,很多中華老字號愿意突出傳承,恪守傳統,可是,這恰恰是奢侈品發展的阻礙。對此,1837年創立于法國巴黎的愛馬仕(Hermes)就很具代表性。這家服務于法國宮廷的馬具生產商在汽車時代來臨之初,就敏感地意識到,“馬匹雖會被淘汰,但各類交通工具仍有無限商機”,于是愛馬仕大膽對自身業務進行了方向明晰的創新轉型。將自身定位為上流社會的“尊貴出行”,轉為生產座椅、皮箱、皮帶、手套,甚至絲巾……可以說,是順應需求的時尚創新拯救了愛馬仕。
不過,這也并非是說傳承已經無用,理應被丟棄在廢紙堆里。實際上,國外企業發現,如何從自身傳承的業務中挖掘出自己獨特的核心,并讓它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是品牌不斷發展的基石。像愛馬仕的“尊貴出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旅行哲學”、寶馬(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的“純粹的駕駛樂趣”、奔馳(Mercedes-Benz)的“惟有最好”等……這些都是在長期與消費人群親密接觸后獲得的核心反饋,它更像是一種信念,在人群中尋找自己的群體,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顯然要有自己的歷史。曾服務于愛馬仕、Bottega Veneta等國際頂尖品牌的職業經理人高峰認為,“怎樣讓這種價值理念變成全世界共享的價值理念,值得企業家們深入探究;此外,品牌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怎樣通過世界文化共賞的設計來表達這種品牌形式,也值得探究”。
目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自身品牌很難支撐企業的發展,很多老一代企業家還依然記得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發表講話中對品牌的詮釋,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全球產品,一定要有中國自己的全球名牌,否則就受別人欺負。可21年過去了,中國依舊在品牌的道路上艱難前行,本期封面故事就是在講這樣的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一位朋友開玩笑說,謝馥春這家企業很有本事,它最大的本事就是活得長,現今已活到183歲。活得長,自然就會有獨特的養生之道。但愿我們講述的這段謝馥春的故事,能帶來企業如何存活久遠的不一樣的啟示。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