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紅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 吉林 長春 130012)
長白山是我國東北境內大山之最, 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的形成有著漫長的歷史,從民族、民俗及人文、歷史、自然等方面,由遠至近,系統地記載了我國東北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 也記載著吉林省這個多民族集聚區域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吉林省舉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加強長白山人口文化建設論壇》上,有專家對長白山文化進行了這樣的定位:長白山文化是廣義的大文化。如果我們從系統理論的視角出發對長白山文化進行研究,把長白山文化看做是一個大系統,長白山人口文化就是它的子系統。
人口文化是人類在繁衍、生存、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人類對自身生產、撫育后代、婚喪嫁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類、群落、生存狀況、生態環境及其發展規律等方面的認識和反映。 人口文化是一個最能體現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概念。從大的涵蓋面上來看,帶有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國與國、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的風俗、習慣、心理、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自然和社會等條件的不同, 人口文化必然會呈現出差異性和特殊性。
長白山人口文化指的是以長白山為標志性品牌的吉林省范圍內的人口變動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觀念意識、倫理道德、制度習俗和行為規范。主要包括人口數量文化、人口質量文化、人口結構文化,以及與人口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家庭人口文化、 人口生態文化等文化形式。
研究長白山人口文化, 有必要把家庭人口文化建設作為打造長白山人口文化品牌的切入點, 因為它是長白山人口文化這個子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 是決定長白山人口文化這個系統整體功能發揮的基本力量。在2010年10月召開的全國人口文化大院師資培訓班經驗交流會上, 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崔麗強調指出:人口文化工作要以創建“幸福家庭”為目標。其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加強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 加強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弘揚家庭美德,建設美滿和諧幸福家庭。看似關注家庭的微觀細節,實則是站在宏觀角度上的戰略思考——從家庭文化層面構建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新機制, 這就為吉林省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開啟了新的發展思路。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指有利于促進家庭健康發展和人口均衡發展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制度規范。它囊括了有關婚姻、生育、撫養、教育、贍養、健康和家庭成員關系等較為一致的價值理念、 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關注并研究家庭人口文化的人文價值,挖掘其社會功能,通過提高家庭個體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精神境界,重塑人性美德,不僅有利于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的均衡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與進步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⒈健康的家庭組織細胞是社會大系統正常運作的基本保證。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生命體是由數以百億個細胞組成的,細胞組成組織,組織組成系統,系統組成人體,健康的肌體取決于健康的細胞組織構成。同理,整個社會這個大系統是由數以千萬個家庭組織細胞構成的,家庭組織細胞健康是其獲得良性發展、提升發展能力,進而促進整個社會大系統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家庭組織細胞健康的本源是良好的家庭人口文化的豐厚積淀。
⒉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具有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它規定著行為主體所追求的目標,因而具有一定的導向功能。家庭人口文化的這種導向功能主要是通過對文化的塑造來引導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進而使其產生自律行為,并能夠使其符合社會價值的要求。 新型的家庭人口文化能夠形成先進的、健康的價值理念,使家庭成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那些作為人類道德意識、價值判斷、精神境界、人文修養中優秀的內涵。 尤其是在優秀的家庭人口文化的涵養中自然形成的良好家風, 不僅構成了對家庭組織制度的正向規范, 同時其產生的對其他同類組織系統的良性輻射效應必然會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⒊家庭承擔著一個人成長必不可少的初始教育的責任。 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提出: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切實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人口素質,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從基礎做起,從學前教育做起。而在這個階段,家庭教育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正如教育文化學者王繼華所闡明的那樣: 家庭是培養子女思想和靈魂的第一所學校,人的心性所表達出的善與惡、美與丑、高尚與低俗的都是家庭給予的。 思想和靈魂的素養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長為合格之人的根基。在西方國家,雖然有些人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他們卻能夠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行事有風度,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心、尊重、給予,且行為舉止極有教養。這與他們早在家庭、 在幼兒園時就開始人文教育密切相關。所以, 創建家庭人口文化實質上就是在為人的早期教育提供優質的土壤,為人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養料。
⒋家庭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著互動效應。 家庭人口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系統, 一方面,社會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文化心理、道德規范對家庭有著重要影響, 如在當今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家庭觀、婚姻觀與老一輩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對現代家庭的功能結構以及婚育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家庭的功能、結構的發展變化,如空巢家庭增加、變異家庭的出現以及家庭規模的小型化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口的生產與再生產狀況, 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生產與運作。
構建家庭人口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正視其在宏觀與微觀層面上所存在的問題,使其運作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⒈中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家庭美德及健康理念日漸淡化。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相對滯后。在現實中,與“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這些傳統美德相悖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公交車上坐著的青壯年人無視站立的老人,“老弱病殘”座位形同虛設;不贍養老人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現代化的小區,鄰里之間形同陌路;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家庭關系都被蒙上功利的色彩等等。
⒉婚育觀念的改變帶來了相應的社會問題。 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叉與融合,并帶來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 與之相應的婚育觀念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這既有正面效應也不乏負面的結果。比較典型的表現有:⑴離婚率不斷攀升。據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我國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 平均每天有5000多個家庭解體,較2010年同期增長17.1%;⑵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調。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06。 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嚴重失調將會對社會道德規范形成沖擊, 并由此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如婚姻性別擠壓、婚外戀、性犯罪、買賣婚姻等問題。如此等等都危及著家庭的穩定,為社會的不穩定埋下了隱患。
⒊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面臨著不可回避的質與量的問題。從數量上看,雖然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50年的20‰降到2011年的8.7‰, 但要穩定低生育水平還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每年繼續慣性凈增7000多萬人, 數量壓力依然沉重。同時,導致生育率反彈的隱患還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岸嘧佣喔!?、“養兒防老”等傳統的生育觀念對相當一部分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和貧困地區, 人們的生育意愿有悖于國家現行的政策要求。 歷史條件和現實所處的特殊環境又使這種意愿很容易得到實現。 這主要是由于在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中,政策的不完善,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給非計劃生育提供了可行的空間。 如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惠及到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養老還只能是以家庭為主??俊梆B兒防老”是廣大農民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同時,由于我國的人口控制是一種非主觀意愿的 “超經濟水平的強控”,這就決定了生育率反彈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另外不能忽視的現象是,計劃生育的成功和目前的低生育率使人們盲目樂觀,甚至產生一種錯覺:人口問題不再重要,至少不像過去那么重要。人們熱衷傳播的信息不是一對夫妻只生一個,而是“生育政策放寬了”、“可以生二胎了”, 甚至在某些特殊的人群中生二胎或三胎被認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所有這些無疑對穩定低生育率產生了一種負面誘導效應。
從質量上看, 我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總體水平不高,難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口文盲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目前文盲仍數以千萬;大學入學率大大低于發達國家; 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農村有一半勞動力沒念高中,每千人工程師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勞動力素質低下,直接影響了“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⒈家庭人口文化建設要以人的價值理念提升為主旨。創建以“婚育文明、性別平等;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為主要內容的家庭人口文化,關鍵是要注重對人的價值理念的提升, 也就是注重從強化人的內在約束上考慮問題。 創建家庭人口文化既不是指簡單地、大張旗鼓地搞一些文化活動,造造聲勢;也不僅僅是通過建立一些專業機構為計劃生育對象或有需要家庭提供一定的幫助, 而是讓人們在價值理念上對家庭制度安排及家庭未來發展趨向的認同, 由此達到人的內在自我約束。家庭人口文化看似無形,實際卻滲透到家庭生活管理的每一個細節當中, 它不是具體的行為方式或管理方式, 而是形成具體行為方式或管理方式的理念, 從這些理念中能夠折射出一定的處世哲學,蘊含著一定的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體現著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家庭成員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標準和方向。通過價值理念的提升,使人們真正認識到: 我們每個人在家庭生活中所必須面對的婚育問題、情感問題、家庭成員的關系問題、贍養老人的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情,而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的人口大環境, 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進而關系到全人類的發展。
⒉創建家庭人口文化切忌盲目追求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其文化的內涵。 在大力開展群眾性家庭人口文化活動,廣泛宣傳新型婚育觀念,弘揚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的過程中, 若過分拘泥于形式很容易讓內容流于空洞。這樣構建出的文化,難以與人們產生心理契合,會偏離文化建設的主旨。 所以, 在家庭人口文化構建中,切忌一味求新求特,忽視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味追求文字華麗,缺乏深層次、內涵性的內容;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身的個性特色。文化最終是要融入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的,因此,應通過強化服務職能,面向基層,面向整個社會群體,提供人性化服務,滿足被服務群體對教育、衛生、文化、健康、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強家庭人口文化建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促進每一個家庭都能夠健康、幸福與和諧。要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對單親、留守、零就業、孤殘等特困家庭,在做好調研的基礎上掌握其需求及面臨的實際困難, 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配套措施和服務項目, 為他們生存狀況的改善、家庭未來的發展、子女的成長等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辦法。
⒊創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要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并突出個性特征。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優秀的文化, 它之所以能歷經數千載而不衰, 就在于它的人倫精義和道德價值已融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民俗、民情的思想根基和倫理依托。但是,在創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過程中,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還必須用時代的精神加以衡量,拋棄過時的、僵化的、不合需要的部分,從整體上去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在儒家倫理豐富、復雜的體系中抽繹具有普遍意義的合理內核,加以靈活、富有創建性的學習與運用。
同時,家庭人口文化建設還要強調個性化特征。家庭人口文化建設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實行的獨具特色的人口計生工作的管理模式, 因各管理主體所處區域不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民族特色不同,針對的服務對象及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吉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境內共有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等49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48個少數民族人口均占全省總人口的10%。 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的生活習俗逐漸被漢族同化, 但其民族生活方式中的優良傳統和民族風格仍被堅守著。他們仍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而且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獨特風俗。在飲食、墓葬和婚俗方面也有極強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各種迎賓禮節、待客、飲食、服飾、嫁娶、喪葬、娛樂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民族的習慣。所以,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要強調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 不能千篇一律搞統一的模式。要堅持因地制宜和個性需求原則。注意與地方文化融為一體, 不能脫離區域文化特色。 應結合本地實際,結合群眾需求,創新宣傳手段,實事求是地進行規劃和實施。
[1]王繼華.家庭文化學[M].人民出版社,2010.
[2]佟新.人口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宏規,張純元,徐八達.新家庭計劃[M].中國人口出版社,2002.
[4]于滋.家庭發展能力的促進模式——大連“健康家庭促進計劃”實踐[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1,(06).
[5]鐘民.大美長白山,今朝更好看[J].中國工程咨詢,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