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于從2G換成3G手機了,在2G時代,我只能通過UC瀏覽器被動地獲取新聞資訊,充實我的碎片時間。
裝上“豌豆莢”以后,便瘋狂地將微信、微博、網易新聞、搜狐新聞、虎嗅網、百度新聞裝到手機上。用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微信使用時間最久,其次是微博和網易新聞,其他新聞資訊軟件很少。看完貴刊的封面故事《移動媒體的商業裂變》,很有感觸,通過我的使用習慣以及與周圍人的溝通可以看出,在獲得資訊方面一般最多選擇三款APP。
微信作為社交化的媒介,借助騰訊網的優勢,迅速站穩腳跟,自媒體人也在其中大展拳腳。我在微信中關注了10個自媒體人,包括貴刊文章中提到的“蠻子文摘”、“孕峰”、“微雜志”、“鬼腳七”等,后來不堪其擾,保留了“孕峰”、“蠻子文摘”、“微雜志”三個,本人對科技比較感興趣,所以選擇“孕峰”,“蠻子文摘”幫我梳理微博中的重要信息,“微雜志”推送的內容比較休閑一些,比較符合我小資一點的生活口味。
回頭搜索了一下微信公共賬號,簡直是紛繁復雜,各種推送內容都有,盡管擁有眾多微信公共賬號,但同質化比較嚴重。微信5.0版本即將推出,將公共賬號分成企業號和訂閱號。在我看來,這一平臺模糊了區域的界限,經過市場重新洗牌以后,將會有一大批自媒體人在微信公共賬號中消亡,而團隊化奮戰的自媒體人或會生存下來,但必須擁有健康的盈利模式,否則即使有優秀的內容,不解決吃飯的問題,一樣會消亡。
此外,我想說一說紙質媒體轉移動媒體的利弊,國內的紙質媒體目前還不具備網上付費訂閱的條件,盲目轉移平臺,會讓公司喪失大部分訂閱市場,可只守著紙質媒體,必然會走向消亡,有些雜志已經在移動終端建立了自己的APP,并在微信中申請了公眾賬號,但力度不夠,短期內實行雙軌制運作模式,重視微信二次開發,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