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 偉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27)
2009年, 國務院正式批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由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為江西省第一個國家級戰略區域規劃點, 翻開了江西省歷史上走向生態經濟嶄新的一頁。 這不僅對江西省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而且會帶動中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從系統的角度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內部優勢、 劣勢以及外部環境機會和威脅進行了綜合分析。本文認為,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體系進行SWOT分析, 可以客觀地認識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其帶來的發展優勢和當前存在的不足, 正確認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構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從而探索出適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和發展的路徑。
SWOT分析是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開發的一個企業戰略分析模型。 它是將企業組織的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其中,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而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本文將此工具用于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 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看作一個有機的系統組織。
⒈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自然生態產業類型主要有丘陵(山地)、盆地(平原)、湖泊、水體等生態產業。豐富的山地資源,可以大力發展森林培植業、特色茶業、優質林果業。
鄱陽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生物量最大的湖泊。據相關資料統計,湖中水生維管束植物、浮游生物、魚類等均超過百種,已鑒定的貝類有80多種,鳥類有300多種。鄱陽湖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濕地和世界珍稀水禽越冬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鄱陽湖湖水及周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程度較低,為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面積4522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27.1%;農作物播種面積2935.5萬畝,占全省播種面積的37.1%。[1]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區域氣候溫潤且水資源十分充足,據統計,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生態經濟區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適合水稻等高產農作物的生長,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地區、縣、市發展生態農業的意識有所提升,加大了生態農業與生態經濟的發展力度,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生態化的重要實踐。
該區域的旅游資源豐富,且具有高品位、種類全、資源較為集中、特色明顯等優勢。例如聚集了世界級遺產、地質公園、遺產提名地等,[2]同時還有多處國家級遺產、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等,是我國優秀的旅游景區之一。豐富獨特的濕地資源、生物資源、地質資源,悠久的歷史人文資源如贛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 為以生態旅游產業為主的生態服務產業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已經開發的生態旅游勝地有廬山、石鐘山、云居山、吳城候鳥保護區等,[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旅游不僅可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還能夠促進該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該區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金、銅、鉛、鋅、銻、硫、螢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有著巨大的開采價值。[4]有新能源產業、光電產業、生物醫藥、特色化工產業等產業集群,為建立生態工業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等生態資源為其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也為其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和布局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思路。
⒉地理及交通區位優越。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試驗區等區域經濟體,周邊省、市的經濟發展為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心城市南昌與武漢、合肥、廣州、長沙、杭州等特大城市有著便利的直線距離較近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南昌還是京九鐵路線上的省會城市。上饒、南昌和萍鄉以及九江、南昌和贛州的國、省道公路與贛江航道形成了“十”字型交通主骨架;以贛江為鄱陽湖水運主通道,聯通62條通航河流,水路交通比較便利;南昌昌北機場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提供了便利的空運條件。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構成的四位一體的交通網絡,為其生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⒊政策支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優惠政策的支持。 從國家層面來看,《環境保護法》為該區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提出要著力發展旅游業,“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強旅游要素配套建設和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 成為國內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和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這一政策的出臺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從國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為該區域的發展和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 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保障。
⒋人才資源優勢。 得益于鄱陽湖的地理和交通優勢,南昌市約3/4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坐落在這一區域,如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這些高校及相關科研結構的聚集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才資源和市場,為該區域科學、高效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市場和保障, 也為其生態產業體系的科學化構建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⒌企業成本優勢。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促進了產業的生態化和集群化發展, 該區內的公司之間有著強強合作、弱弱聯合、企業互補等合作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成本和機會成本, 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降低了風險成本。通過該區內企業之間構建上下游產業鏈,可以減少原材料成本、副產品處理成本以及運輸成本等。 通過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網絡聯系,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信息成本、搜尋成本和執行成本, 同時也為人才的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企業成本優勢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了可能性。
⒈江西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處于中部地區落后水平且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 據人民網財經網站2013年公布的2012年全國各省GDP規模及GDP增長規模排名,江西均排在第19位,而中部地區省份如湖北省分別排名為第9位和18位,湖南省分別排名為第10位和第17位,安徽省分別排名為第14位和第9位。由此可見,江西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部落后水平。從江西省2012年各市公布的GDP排名和數值來看, 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經濟發展水平限制著居民的消費、社會福利、政府和企業投資等,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了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潛力和整體水平,從而阻礙了該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⒉常規能源貧乏。 江西省生態資源豐富但常規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十分匱乏。人均煤炭儲量占全國的1/3,但人均能源消費量約為全國的一半。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江西全省總人口達4456.7萬人,人均土地資源非常有限。 由于常規能源的缺乏將增加企業的常規能源使用成本,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區生態產業的發展和體系化的形成。
⒊生態環境脆弱。 由于江西省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相對復雜,水土流失、旱澇災害等頻繁發生。 據2012年8月召開的《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新聞發布會公布,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0.03%,占整個江西省山地面積的33.3%。土地退化、水庫淤積、河床抬升、水旱災害加劇等,造成了鄱陽湖庫容銳減、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力下降,嚴重威脅著江西省的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防洪安全。生態退化、生態環境調節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削弱等,使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逐漸暴露出來, 也逐漸成為制約江西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大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化形成的難度。
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江西省整體交通條件優越,但鄱陽湖周邊的縣與縣之間公路交通網絡尚未形成且等級較差,城內和城際軌道交通發展滯后,大大制約了生態經濟區區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互動。另外,適合大容量、公共出行的軌道交通僅南昌在建,其他城市尚未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單一、融資渠道單一。交通運輸、環境保護、防治污染等未建立起有效的協同運作機制。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該經濟區發展的瓶頸。
⒌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鄱陽湖生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旅游資源豐富,但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缺乏打造旅游品牌意識,分散經營和小農意識表現突出,這不僅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浪費,也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比例過高將造成資源消耗和污染強度的增加, 低能耗的產業和服務業的滯后同樣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成本的增加,因此,這種產業結構不利于產業生態化的長遠發展和體系化的形成。
⒍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導致了先進技術引進、研發經費、人才、設備等相對不足,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與國內外其他較為先進的地區相比,江西省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薄弱。據2011年中國科技網公布的數據顯示, 江西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 經費支出僅為96.8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為0.83,而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省的R&D經費投入強度均大于1,江西省在中部地區的R&D經費投入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5]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企業技術方面資金投入不足, 大大降低了自主研究和開發環境保護技術的能力, 制約了該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產業發展和體系化的形成。
⒈區域發展的政策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等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處于中部地區,是西部崛起戰略中東部與西部之間進行產業轉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銜接地帶,如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抓住這個機會,就能夠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從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政策,對中部地區給予政策、資金等支持開始,即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2009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 其發展被定位為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這些政策都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的機遇, 也對該區域生態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地方政策的支持如《江西省昌九工業走廊“十一五”區域規劃》、《環鄱陽湖經濟圈規劃(2006-2010)》等也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快速和正規化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機遇。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良好的政策環境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⒉綠色崛起。 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帶動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綠色崛起, 為發展低碳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追求的發展模式,也是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綠色崛起,發展低碳產業、 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發展思路, 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⒊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后勁大。 雖然江西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范圍內的南昌、九江、上饒、鷹潭、撫州和景德鎮等區、市是江西省發展較好的區市。據資料統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人均GDP超過江西省全省平均水平, 其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上要優于全省。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費意識的轉變,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閑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更傾向于健康、無公害的綠色消費,這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⒋環境要求。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居民追求健康、綠色無污染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企業要實現資源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以達到廢物達標處理和排放等相關環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改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就成為響應可持續發展號召的重要實踐。 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將會有效地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達到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目的。保護環境,清潔生產,抓住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帶來的重大機遇,吸引資金、擴大影響,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探索,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必然要求。
⒌生態旅游蓬勃發展。 隨著人們消費意識的改變和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 生態旅游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模式,不僅是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旅游產品類型, 也是世界旅游開發和經營理念的發展方向之一。 生態旅游的發展在一些地區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這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旅游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生態旅游的內涵是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是可持續發展旅游重要的實踐模式, 符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所倡導的生態與經濟雙重發展的要求。 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 將有助于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和質量。因此,充分利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與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也能夠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⒈周邊城市的激烈競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崛起若干意見》的出臺,使中部崛起上升到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層面, 在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與周邊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整體經濟實力較弱,隨著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的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最強、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城市群不斷向外擴展,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⒉產業轉移的威脅。隨著長江、珠江和閩南三角洲等發達地區產業的不斷升級, 使得資源消耗型或對環境造成威脅的產業逐漸向外轉移。從經濟角度考慮,這些產業轉移到經濟相對落后且臨近該區域的江西省是其首選,這對江西省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威脅。但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來說, 如果接受這些落后且對環境具有威脅性的產業, 不僅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破壞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優勢,而且還可能導致該生態經濟區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級化的后果,影響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而能否承接這些低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 環境污染嚴重、 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要慎重考慮,一旦承接就要有相應的措施,否則,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建設會構成巨大的威脅。
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造成的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必須關注的問題,溫室效應、全球變暖、臭氧層被破壞、酸雨等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全球環境的惡化勢必會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作為我國生態環境較好的鄱陽湖目前也存在著湖區水情惡化,湖床淤泥抬高,洪澇災害上升,農田澇積嚴重,水產資源被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 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威脅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 威脅著該區域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
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增大。 生態資源的嚴重受損和生態環境被破壞,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增大。隨著高能耗、 高污染的工業紛紛向江西省的轉移,“三廢”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原本環境優良的區域,但是“三廢”處理建設的速度卻十分緩慢,威脅著鄱陽湖的生態資源。 環境保護的壓力使得企業不得不面對已造成的污染和環境破壞帶來的壓力和難題。
⒌專業人才隊伍相對不足。 引進先進技術離不開相關專業人才的支持。 雖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校云集,但由于江西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等問題,不僅導致了江西省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較低, 也制約了技術的引進和發展。 據2013年中國區域知識產權綜合實力指數及排名數據顯示, 江西省知識產權指數為0.177,排在全國第22位,處于相對落后位置。高端專業人才的缺失制約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其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
⒍相關體制與規則不完善。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有時會受到上級政府的行政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該區域企業的健康發展。 市場化運行模式的缺乏、 復雜的申辦手續、 不盡完善的保障體系等,不利于企業共生模式的構建及運行。企業間共生網絡影響著該區域生態產業的開發模式以及企業和社區一體化的形成, 也影響了該區域生態產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體系建設過程中,只有合理利用資源優勢,抓住政策扶持優勢,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生態工業為支撐,以生態旅游為輔助,才能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體系又穩、 又快的良性發展。
[1]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統計資料,2008,(31).
[2]陳永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J].農業考古,2010,(12).
[3]杜暉,余青.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生態化條件及模式[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0).
[4]江西省昌九工業走廊“十一五”區域規劃[R].江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2006-12-12.
[5]科技統計報告[R].科學技術部發展計劃司,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