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廖中華
作為一家注冊資金1.84億元人民幣,經營九大系列960種水產精深加工品,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68個國家及地區,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福建元盛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來說,竟在網絡上搜索不到自己的官方網站。
更為蹊蹺的是,自2009年11月以來,圍繞公司法人控制權之爭,讓這家地處福建沿海的民營企業變得更為復雜。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兼法人的林明被神奇地掉包,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貍貓換太子……
在百度上搜索福建元盛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簡稱元盛公司),記者找不到其官方網站。反倒在一個名為http://1198381.01p.com的網頁上查到了元盛公司的簡介:
元盛公司前身系福建海鼎環球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由香港駿鼎集團全額投資,公司注冊資本金1.84億元人民幣。公司集加工制造、研發、養殖及貿易為一體的大型水產品生產企業。公司加工生產經營九大系列480種水產品,產品遠銷美國、比利時、荷蘭、波蘭、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日本、韓國、巴西、智利及以色列等6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沃爾瑪、上海福記、好又多、永輝等國內大型商超。創立以來先后通過了ISO9001、HACCP、HALLE等多項國際認證,并獲得“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范企業”、“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福建省水產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 “福建省品牌農業企業金獎”等稱號 ,“海味島”商標還被各級相關部門認定為“福州市知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福建省名牌”、“國際名牌”等多項國內外榮譽。
一個如此知名的水產企業,為何出現創始人兼法人被神秘調包,從而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貍貓換太子大戲呢?
1999年,林明及其家人在福州市晉安區福興投資區租地創建福建海鼎環球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下稱“海鼎公司”),主要從事海鮮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分銷。2001年,為了開展海外業務,林明在香港獨資注冊成立香港中鼎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鼎公司”),負責海鼎公司海外貿易業務。
2005年7月12日,海鼎公司、中鼎公司共同出資在福州馬尾區注冊登記成立福建元盛,主要經營的范圍包括水產品加工、糧食、蔬菜、水果、禽獸產品的儲存及加工。并向馬尾區政府征地200余畝用于建立元盛工業園。林明出任福建元盛法定代表人,100%控股企業。
公司成立后不久,林明經人介紹認識原福建省政府辦公廳退休干部陳樹泉。2006年,林明通過陳樹泉認識了香港人陳少達。
為了做大做強公司業務,拓展國際市場及競爭力,引進先進的管理經營和境外人才,林明經陳少達介紹,與亞太恒富資本(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亞太恒富CLSA)商談引進資金,并有意將成熟后的福建元盛整體業務包裝上市等事宜。
不久,為了資本運作需要,林明根據他人建議,先后在香港注冊成立金力公司(林明為股東)、譽輝公司(金力控股子公司)、駿鼎公司(譽輝控股子公司)等三家公司,此三家公司的控股順序依次為:金力——譽輝——駿鼎,林明為金力的股東之一。
駿鼎公司成立后不久,林明家族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經國家外管局核準設立了特殊目的公司開始返程控股元盛公司原股東股份,并成為其唯一股東,其實際控制人經國家相關部門登記為林明。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種金字塔式構架體系為日后元盛公司法人控制權易幟埋下了隱患,
在金力——譽輝——駿鼎——福建元盛等金字塔式體系中,真正擁有實體資產的只有元盛公司,其它都是空殼公司。此時,元盛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林明。
2007年3月,亞太恒富CLSA及其附屬公司與金力公司簽訂《可轉換股債券認購和投資協議》,約定由亞太恒富CLSA認購2000萬美元的可轉換股債券和貸款500萬美元給金力公司,之后,林明將金力公司的全部股票共計1萬股質押給CLSA的附屬公司KPⅠ和KPⅡ。CLSA亦將第一期款項1500萬美元注入金力公司,運作金力及其附屬公司上市事宜。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CLSA必需將全部2500萬美元資金匯入外管局資本賬戶,而后由外管局出具證明,到外經貿廳辦理元盛公司股權質押。林明說:“由于CLSA到賬資金不足600萬美元,余下的資金并沒有到位,此舉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因此其股權質押未或國家批準。”
在元盛公司法人控制權演變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陳樹泉。林明說:“2009年1 1月23日,陳趁我在看守所,不在單位之機,利用偽造文件非法變更‘元盛公司’工商登記,將元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林明變更成為陳樹泉本人。”
2009年10月22日,馬尾經濟犯罪偵查大隊接到群眾舉報,以偷稅漏稅將林明帶走并羈押。林明稱,這是一個離職員工提供給公司的幾張假發票引起。2010年12月12日,法院判決起訴林明及家人的罪名不成立。但是又以妨害作證罪,判林明14個月的羈押刑期有效,10天后法律生效林明被釋放恢復自由。
決定福建元盛及林明本人命運的一切,就發生在這14個月的羈押期間。
林明被羈押后,企業失去了領航人,家族成員缺乏管理經驗,這給企業法人及控制權的無端變更創造了外部條件。
就在林明被羈押的第六天,即2009年10月28日,依據林明本人的說法,公司主導權等開始由此發生如下一系列變故:
陳樹泉憑借自己的特殊身份,拿著偽造的企業法人代表《授權書》,套取了林明的簽名及其它虛假文件,并依此在相關部門辦理了公司法人變更、董事會變更等相關事項。
2009年11月23日,在非法取得福建元盛工商登記及《營業執照》后,又盜用福建元盛印章等其他重要資料文件,趁機控制福建元盛,實施資產轉移計劃。
為使此次變更具備合法外衣,陳樹泉又偽造“林明家族董事會決議”等文件,再次變更林明家族在香港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金力公司股權,將譽輝公司唯一董事——林明變更為陳樹泉。為使變更具有欺騙性,將變更時間倒簽為2009年7月17日,造成林明被羈押前就已經完成企業法人變更假象。
2010年4月12日,陳樹泉將公司印章移交給王吉鵬,讓王到前臺來運作公司,自己退居幕后。此后,資產轉移和庫存變賣,隨之展開。
林明稱:元盛公司賬面資金三千七百多萬人民幣在此時消失,七千五百多萬庫存也被盜賣干凈。在自己羈押期間,陳樹泉還將元盛公司的數億優質資產抵押給某銀行,并騙取獲得1億元人民幣貸款,這筆資金1800萬元隨之落入不法之徒口袋,其余被銀行發現停止發放。接著陳樹泉以元盛公司經營狀況不佳不良聲稱對外負有已申報或主張的債務總計約2.4億元人民幣,將公司作價4500萬元,轉賣給李廣德等人,其真實目的是陳樹泉等人怕事情敗露,達到變賣資產并瓜分的目的。
2010年11月30日,李廣德買來一批景德鎮瓷器,包括“元青花”瓷2個和琺瑯瓷盤1個,由拍賣行鑒定出具證明,證明這兩個元青花瓷和一個琺瑯瓷盤價值4500萬元。隨后,李廣德與駿鼎公司(香港注冊,林明100%控股)與sequedge 簽訂重組委托協議。包括“元青花瓷”2個和琺瑯瓷盤1個共三件“寶物”所拍賣的價值,正好用來沖抵公司欠債。這樣,元盛公司就完全被kunpeng I limited公司收購。
事后林明從元盛公司的電腦中查知,購買這批“寶物”李廣德等人用去了800元人民幣。這800元錢最終還是元盛公司給報銷的。
此時,尚在看守所羈押的林明一無所知。
2011年,林明出獄之后,為了拿回自己企業,走上了維權之路。
作為福建省水產加工流通協會的副會長,林明向協會反饋了相關事實,福建省水產加工流通協會發出了《請求加快督查“元盛”巨額資產被侵占事件處理函》的005號文件,遞交至福建省人大常委會。
林明一邊維權,一邊收集證據,以證自己清白。此后,林明跑遍了文物鑒定所,筆跡鑒定所,確定自己找到了陳樹泉筆跡造假,李廣德密謀奪取公司等眾多重要證據。
2011年10月8日,福州工商局認定陳樹泉提供虛假信息成立,并依法撤銷了陳樹泉等人的工商登記,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書》。但開發區工商局不予辦理核發新的《營業執照》。開發區工商局認為“林明曾被拘禁14個月,雖然最終其稅務指控無罪,但仍不具備擔任法定代表人的資格”。
2012年6月15,張祖義出任元盛公司法人。馬尾區公安局經調查后,發現張祖義為詐騙犯罪現行人員,于是發《公函》通知開發區工商局涉嫌違法。
2012年8月6日,開發區工商局將“元盛公司”的工商登記法人代表變更為吳松霞。
2012年8月28日晚10時許,一百多名社會人員,手持砍刀、鋼管沖擊林明家人看管的元盛工廠廠區,并將林明年邁的老父親砍為重傷,頭部被砍縫了十余針,把林明妹妹林崢嶸手筋砍斷,至今手仍未恢復正常,把林明叔叔雙腳動脈砍斷,鮮血噴射滿地,另外3名親戚也都被砍為重傷、輕傷。
2012年10月30日,相關部門來到林明家族看管的“元盛工業園”,宣布“元盛公司”屬吳松霞所有。
面對采訪,林明一直反復問記者:
福州市檢察院相關部門明確以“福州開發區工商局涉嫌瀆職犯罪”的案由,并得到福州市公安局《鑒定結論》的鐵證下,為什么沒有將工商局的涉案人員作出任何處理;外經貿廳在明知道自己批復錯誤,并且在我家族提供了香港經司法部傳遞公證文件明確證明其批復錯誤的情況下,為什么堅決不撤銷其錯誤的變更批復?即將“元盛公司”的投資者實際控制人由我被變更為與我家族企業無任何關聯的社會不明人士?
這些記者顯然無法回答。
而林明的麻煩還很多。
林明說: 福州部分法院系統對我家族提請的相關多項維權訴請或審而不決(如福州鼓樓法院:林明訴福建省外經貿廳非法變更),或受而不理(如福州馬尾區法院:我家族訴馬尾區工商局的非法變更),或干脆回避(如福州晉安區法院:我家族訴福州市工商局不予受理決定)。
一個民營企業,因法人被羈押,僅僅1 4個月,一個前途光明的企業,傾刻間工廠變成了戰場,辦公室成了博斗場,車間變成刀光劍影之地,無所是從社會維穩的角度,還是從企業合法所有權來說,都具有深遠的警世意義。
此外,一個偽造的簽名就可以套取一個大型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資格,一個在押的服刑人員也可以出任企業法人,一個價值800元的瓷器居然可以通過“專家”鑒定,并最終得到4500萬的定價,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當不法份子盜搶庫存時,為何得不到警方的幫助?當工商部門撤銷了錯誤的處罰決定后,新的措施為何得不到貫徹?為何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名領導都過問此事后,元盛公司的問題依然得不到有效解決,最終的癥結又在何處?為何每一次企業糾紛的背后,都隱藏著刀光劍影的拼殺,給整個社會都留下了不安定的隱患?等等,這些都值得所有人的深思。
就此事件,記者曾致函福州開發區工商局,提交采訪提綱,希望福州開發區工商局正面回應相關問題。但截止發稿前,依然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同時,記者也采取多種途徑,聯系此事件中的當事人陳樹泉,李廣德等人,均無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