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曾培
“特供”的要害是特權
文/江曾培
近日,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財政部、審計署國家工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
特供物品,古已有之。封建時代皇帝享用的“貢品”,就是一些“特供”。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其中提到的“荔枝”,就是南方送來的“特供食品”。不過,當時的“貢品”,主要還是限于對皇家進貢。此后,“貢品”式的“特供物品”,外延有擴大的趨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曾出現多種“特供食品”,像食油和食糖一類普通食品,一度也作為“特供品”,那是因為當時經濟衰退,物資極為匱乏,是臨時用來特別資助一些高級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198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取消對領導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
然而,“特供”現象此后并沒有引退,相反,卻有所發展。過去,享受“特供”的人數還比較少,后來卻越來越多,不僅是高層“領導同志”,地方各級的國家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都有憑借手中的權力使用或授權制售“特供”物品的;過去,“特供”的范圍只限于某些產品在銷售上的特別提供,而現在已由供應領域引申到生產源頭,有的政府部門在生態環境優良的農村設置“農供基地”,讓當地的一些高標準的綠色產品,作為他們的“特供食品”。
“特供”是特權的一種象征。“特供”之所以愈演愈烈 ,源于沒有有效地將權力關在籠子里。一些掌握權力的人,不是“權為民所用”,而是以權肥私,濫用公共資源,熱衷于超規定超標準的特殊化,以“特供”“專供”的名目滿足公家機關,以“××機關特供”“××會議特供”等標識包裝推銷產品,獲取暴利。同時,不良商人利用崇拜權力的社會心理,公然違反廣告不得利用國利。有一款白酒,原價幾百元,貼上“××禮堂特供”后,身價升到2000元。“特供”“專供”的花招內,有著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貓膩。反腐肅貪,弘揚清正廉潔、公平公正之氣,“特供”“專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靶子。
近年來,國家工商總局曾幾次發出嚴禁商業廣告使用國家機關名義的通知,雖有效果,但有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打蛇沒有打到七寸。“特供”“專供”生生不息之根,在于權力部門濫用權力以營私,不先管住這只手,只是由工商局來管商人的那只手,是沒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難以奏效的。近日,由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五部門發出的通知,劍指的主要方向十分明確,是“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這樣就打到了濫用權力的這個“七寸”。
“特供”的要害是特權。習近平主席指出:“反腐倡廉建設,必須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特供”“專供”現象,無疑要堅決加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