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莉軍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215600)
腹腔鏡手術是普外經常開展的手術方式,與開腹式比較,具有術中出血少、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免疫保護的優勢[1-2],已被越來越多患者所接受,臨床應用不斷擴大,但仍有部分患者可產生焦慮、緊張情緒,對治療效果與預后產生不利影響[3]。舒適護理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出個性化的、整體的并有創造性的護理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促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達到舒適[4-6]。筆者觀察了舒適護理在普外科腹腔鏡手術中的干預效果,并與常規護理方法做對照,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2011年收治的80例符合入組標準的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常規護理組40例和舒適護理組40例,常規護理組中男11例,女29例,年齡為20~65(44.6±8.2)歲,膽囊炎膽囊結石19例,闌尾炎13例,胃癌3例,大腸癌5例;舒適護理組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為20~65(45.±8.0)歲,膽囊炎膽囊結石15例,闌尾炎14例,胃癌4例,大腸癌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 (1)無手術禁忌癥;(2)意識清醒、智力正常;(3)愿意配合實驗方案進行治療與檢查;(4)年齡≥18歲;(5)排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或嚴重智力、認知障礙患者。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平均下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及滿意度比較 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5%比20%,χ2=6.135(P<0.05),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的滿意率分別97.5%比75%,χ2=8.618(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滿意度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舒適度及康復速度比較 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舒適度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舒適護理組患者的舒適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χ2=22,969(P<0.01),常規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平均下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7.7±3.4)h比(16.2±3.2)h,(4.2±1.8)d比(6.9±2.4)d,差異有顯著意義(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舒適度及康復速度比較
常規護理組按照常規護理方法護理,舒適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增加舒適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3.1 術前準備 術前按常規要求進行必要的檢查,評估手術可行性,護士盡可能將治療方案、麻醉方法、注意事項、預后等和患者進行溝通,做好術后并發癥預防措施。術前3d,按照手術類型遵照相應的飲食限制要求,做好腸道準備。術前1d準備好手術區皮膚,合理引導轉移患者的擔憂,令其樹立樂觀的心態來迎接手術。
3.2 術中護理 準備手術所需物料?;颊呷胧液螅幂p松適中的語調、音量親切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靜脈通道,輕柔地將患者搬至手術臺上,減少身體暴露。令患者呈膀胱截石位,擺好體位并進行消毒,擺放體位時手臂外展不超過90°,避免臂叢神經損傷,使患者感到舒適,防止壓迫血管和神經,引起下肢麻痹或垂足。由低流速到高流速逐漸建立氣腹,監測腹內壓、心率、呼吸及血壓變化,避免盲目加大壓力灌氣。術畢用溫生理鹽水擦去血跡,盡量吸盡殘留氣體,輕柔地移動患者,避免震動引起患者疼痛。
3.3 術后護理 (1)基礎護理:指導患者以合理、舒適的體位進行休息,減少術后的疼痛,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傷口的變化,了解患者有無并發癥,同時爭取獲得患者家屬的配合一同關注,叮囑患者妥當安置引流管,保持管道通暢,行為舉止應輕柔,加大術后與患者溝通頻次,解答患者的疑慮及疏導心理,使患者保持愉快心情,從而提高免疫力,加快傷口的愈合,減少感染發生率,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進食順序為:清流質-流質-半流飲食-普通飲食,避免食用產氣食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及正常排便,促進胃腸蠕動和排氣,防治便秘,進食過程中如有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一旦出現任何異常應及時通知,如傷口滲液、滲血、紅腫、疼痛等情況,采取相應處理;(2)疼痛護理:術后多數患者傷口會有輕微疼痛,可通過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疼痛感受,包括談心、釋疑、講解、暗示、移情、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及緊張感,調節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使大腦產生一種麻醉劑-內啡肽從而減輕病人的疼痛,一般不需止痛藥,對于不能忍受疼痛者可適當使用止痛藥外,還可配以松弛術,分散注意力;(3)胃腸減壓護理:術前常規測量血壓、脈搏,未實行常規置胃管,當術后出現明顯腹脹者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拔管時機為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拔管后根據患者病情首先少量多餐進流質飲食,這種胃腸減壓方法較傳統胃腸減壓方法能避免插入胃管所引起的一系列不適癥狀,患者樂于接受;(4)功能鍛煉:腹腔鏡屬于微創手術,術后4~6h即可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床上進行活動四肢、翻身等輕微活動并盡可能早期下床活動,每日左右翻身各6次,屈膝來回6次,做擴胸運動6次,雙手居高向上、向下各6次,手指并攏放在肩上向前向后轉動肩關節各30次,指導患者有效深呼吸及咳嗽,進行縮肛運動及排便反射訓練,每天進行2次的縮肛運動,肛門收縮5s、舒張5s為1次,保持排便的通暢性。
3.4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應做好出院指導,包括飲食、活動、隨訪、康復鍛煉等要求,對圍手術期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隨著科技的發展,普外科疾病逐漸由傳統的開腹治療向腹腔鏡治療過渡,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臨床郊益。舒適護理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原則,有效消除患者對手術治療效果的不利因素,如憂慮、緊張、恐懼等,避免了應激反應導致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增多,從而出現心慌、坐立不安、出汗、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四肢發冷、意識域狹窄甚至暈厥等癥狀,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為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后康復創造了良好條件。本文結果顯示,舒適護理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常規護理組降低了17.5%,滿意率提高22.5%,患者舒適度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有效縮短了平均下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患者康復速度明顯加快。因此,舒適護理能使普外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舒適地度過圍手術期,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降低了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速度,具有明顯的推廣價值。
[1]張展志,于軍輝,羅成華.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慢性闌尾炎的對比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2,26(1):36-38.
[2]周中勝.傳統開腹術與腹腔鏡治療膽道結石的臨床對比[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7):2306-2307.
[3]羅友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癥的預防[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6,21(1):36-37.
[4]甘濤,李威,夏濤,等.腹腔鏡手術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對免疫系統影響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2,33(20):3125-3127.
[5]金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舒適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33):7155-7156.
[6]方梅.腹腔鏡外科手術患者的舒適護理[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6):53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