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圣娟 鄭顯蘭 郭蓉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護理部,重慶400014)
住院兒童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特別是有潛在危險疾病的兒童[1-2]。營養不良對兒童危害性大,最近的兩項研究顯示,急慢性營養不良影響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3-4]。此外,先天性心臟缺陷、手術后第一個月的兒童體重增長緩慢,與后期死亡率有極大相關性[5]。為了防止住院患兒營養不良的發生,對新入院患兒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至關重要,其有助于營養醫師及早發現營養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本研究應用營養風險初篩表(由4項指標構成)對我院住院患兒進行營養風險篩查,了解住院患兒的營養風險狀況,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開展營養風險初篩項目,進行合理營養干預及早期預防住院患兒營養不良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8月~2012年11月我院新住院患兒(轉入專科的患兒不參加調查),科室為神經外科、燒傷整形科、胸心外科、感染消化內科、特需科、胃腸外科、神經內科、腫瘤外科、耳鼻喉科、康復科10個科室,共篩查1 021例患兒。納入標準[6]:(1)年齡1個月~18歲;(2)住院1d以上;(3)住院次日8時前未行手術者;(4)愿意接受評定者。排除標準[6-7]:(1)年齡<1個月或>18歲;(2)入院后不過夜者;(3)次日8時前行手術者;(4)拒絕參加評定者;(5)行矯形手術、腎病、水腫等不能準確獲得體重者。
1.2 研究工具 營養風險初篩表是一種簡單的評分表,由 MBI、近期體重變化、近期膳食情況、應激反應4項指標組成,每項指標均為正向賦分,共計14分,其中總評分0分提示無低度營養風險,1分提示中度營養風險,≥2分提示存在高度營養風險,并請營養師進一步評估,初篩表系我院營養科、兒保科、護理部共同制定(參照英國人Gerasimidis等基于歐洲臨床營養和代謝學會2002年推薦的住院患者營養篩查指南發展而來的PYMS),經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可行性、效度和信度。
1.3 研究方法 應用初篩表連續調查病房新住院患兒,調查前向家長說明目的及意義,且無額外費用,不造成任何創傷,僅進行體格測量(身高、體重)和詢問少量問題[8]。體格測量于患兒入院后,第2天早晨8點前完成,并計算體質指數,體重采用專用杠桿秤;身長/身高采用專用工具。測量人員統一培訓,每個患兒測量2次,取平均值。體重精確至0.1kg,身長/身高精確至0.1cm。姓名、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按照病例資料中的內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先進行正態性分布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行ANOVA或Wilcoxon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數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營養風險狀況

表2 不同年齡組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分析 例(%)

表3 不同性別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分析 例(%)

表4 不同居住地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分析 例(%)

表5 不同科室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分析 例(%)

表6 不同疾病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分析 例(%)

表7 患兒營養風險程度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n=1 021)
3.1 營養風險狀況 住院患兒營養不良的危害性大,可損害機體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減弱對疾病應激反應的抵抗能力,增加不良的預后風險(感染幾率)、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死亡率和醫療費用等[9-10]。我們的結果顯示:20.9%為中度營養風險,33.9%為高度營養風險,提示患有疾病的住院患兒其營養狀況不容樂觀。
3.2 影響因素分析
3.2.1 年齡 1個月~1歲患兒的高度營養風險構成比最高,其次是11~16歲患兒,且不同年齡組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為:(1)1個月~1歲患兒屬于嬰兒階段,此階段是生長發育第一次高峰,且各系統器官的生長發育不成熟,如家長給予嬰兒過多的食物,會因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而發生消化紊亂,導致營養不良;(2)11~16歲患兒屬于青春期,此時體格生長發育再次加速,出現第二次高峰,因此,所需營養素也相應隨之增加,如不注意,易導致營養缺乏。由此可見,處于生長發育高峰的住院患兒營養風險程度高,易發生營養不良。
3.2.2 居住地 農村患兒的高度營養風險構成比最高,縣城/鄉鎮患兒居其次,地級市以上最低,不同居住地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為:(1)農村與城市的經濟收入仍存在差距,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后的山區;(2)農村與城市相比,醫療衛生條件、人們接受教育程度及信息來源途徑均存在極大差距,營養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同使其營養狀況亦存在顯著差異。
3.2.3 科室 感染消化科所占比例最高,耳鼻喉科最低,且不同科室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存在顯著差異。但經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科室并不是主要影響因素。其原因可能與科室的病種有關,有些疾病診斷不明確之前未送及相關科室;有的科室并不僅收治專科疾病,也會收治其它疾病,專科疾病并未完全專科化。
3.2.4 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患兒的高度營養風險構成比最高,其次是傳染性疾病,耳鼻喉疾病最低,不同疾病患兒的營養風險程度存在顯著差異。原因可能為消化系統出現問題,會導致營養物質的攝入、吸收不足,且小兒消化內科易出現消化道出血、炎癥性腸病等慢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如常見的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結核病人分解代謝率較高,能量消耗高、蛋白質丟失過多,而且結核病患者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加之治療藥物副作用多,使病人食欲減退,營養物質攝入減少,致使合成代謝降低。耳鼻喉疾病是輕微疾病,其癥狀特點一般不影響患兒進食,因此營養不良風險較低。
綜上所述,住院患兒中存在較高比例的營養風險,高度營養風險者可能是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之一[11]。且年齡、居住地、疾病是影響住院患兒營養風險程度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影響營養的因素是繁雜多樣的,本次調查未能涵蓋所有因素。因此,影響住院患兒風險的因素分析研究尚需繼續深入。
[1]Joosten KF,Hulst JM.Prevalence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 hospital patients[J].Curr Opin Pediatr 2008,20:590-596.
[2]Pawellek I,Dokoupil K,Koletzko B.Prevalence of malnutrition in paediatric hospital patients[J].Clin Nutr 2008,27:72-76.
[3]EmondAM,Blair PS,Emmett PM,Drewett RF.Weight faltering in infancy and IQ levels at 8years in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J].Pediatrics 2007,120:1051-1058.
[4]Kar BR,Rao SL,Chandramouli BA.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J].Behav Brain Funct 2008,4:31.
[5]Eskedal LT,Hagemo PS,Seem E,Eskild A,CvancarovaM,Seller S,et al.Impaired weight gain predicts risk of late death after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J].Arch Dis Child 2008,93:495-501.
[6]付慧玲,田字彬.住院患者營養支持及營養不良風險評估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7.
[7]Konstantinos Gerasimidis,etal.etal.A four_stage evaluation of the paediatric yorkhill malnutrition score in a tertiary paediatric hospital and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J].Clin NUtr,2010,104(4):751-756.
[8]張片紅,朱心強,何芳,等.浙江省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支持狀況分析[J].營養學報,2011,33(1):84-86.
[9]erasimidis K,Keane O,Macleod I,et al.A four-stage evaluation of the Paediatric Yorkhill Malnutrition Score in a tertiary paediatric hospital and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J].Br J Nutr 2010,104(5):751-756.
[10]Joosten KF,Hulst JM.Prevalence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 hospital patients[J].Curr Opin Pediatr,2008,20(5):590-596.
[11]周云,杜明紅,陳長玲,等.681例住院患兒的營養風險篩查[J].重慶醫學,2011,(6):1791-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