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ICU,天津300060)
隔離標識是為了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而特殊制作的各種有針對性、科學性的標準記號。ICU作為危重患者監護及治療的特殊區域,因其患者多來自于院內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差,患者接受較多的治療和監護措施,大量應用抗生素,產生耐藥菌的機會多,加之各種侵入性監測的實施等,使ICU患者感染的幾率明顯高于一般病房[1]。為了規范隔離標識系統,了解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在ICU內制定了一套規范的隔離標識系統,并于2010年1月開始應用,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分兩部分:(1)2008年6月~2011年6月,選擇天津市某醫院ICU病房的全體醫護人員共45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例,女33例,年齡21~21歲,平均(31.95±0.95)歲;(2)2008年6月~2011年6月,應用隔離標識系統前后入住ICU的687例和721例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的登記資料。
1.2 方法
1.2.1 隔離標識系統建立的方法 本研究依據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醫院隔離技術規范的相關規定[2],制定了一套規范的隔離標識系統,該系統由兩部分組成:(1)ICU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上報制度與防控流程;(2)整套隔離標識建立與管理。
1.2.1.1 ICU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上報制度與防控流程 依據衛生部及醫院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的管理要求,制訂科室相關上報制度與防控流程,并規定遇患者有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藥菌感染時,主管醫生第一時間通知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掌握傳染源及傳播途徑后,立即啟動相應隔離標識與消毒隔離措施。
1.2.1.2 隔離標識制作方法 (1)ICU 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參照表 按照衛生部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中隔離原則,即:標準預防基礎上,醫院應根據疾病的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其他途徑傳播),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隔離預防措施。依據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中(附錄E)的相關內容,制定ICU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的參照表;打印后壓好塑料膜存放于護士站,以供隨時查閱。如科室接診乙型肝炎患者,查閱參照表后,得知應采取接觸性隔離措施;(2)患者一覽表隔離標識 按照衛生部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中相關規定,不同隔離種類用不同顏色標識即: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用0.5cm×0.5cm大小正方形彩紙,加以大頭針,按照隔離種類在一覽表患者信息卡片上插上不同顏色的標識,提示醫護人員做好隔離,如:接診患者為乙型肝炎,應將藍色的正方形標識插于一覽表相應患者信息卡片上;(3)患者床尾隔離標識 同樣依據衛生部隔離顏色的要求,制作12cm×8cm床旁隔離標識,分為正反兩面,正面圖案為一直關在籠子里的小鳥,反面文字為該隔離種類相應的隔離措施。壓好塑料膜后打孔系以金屬鏈,掛于患者床尾醒目的位置。如:接診患者為乙型肝炎,應同時將藍色的床旁隔離標識掛于相應患者床尾上,警示醫護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注意實施相應的隔離措施。同時,標識掛于床尾,危重癥患者不易察覺,不會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
1.2.1.3 隔離標識系統的管理:(1)ICU 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上報制度與防控流程的管理:強化ICU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藥菌上報制度與防控流程的執行力,做好全員培訓,人人掌握??浦魅?、護士長起到帶頭作用,同時做好監督與檢查,保證制度、流程有效落實;(2)隔離標識的管理:將整套隔離標識存放于護士站,方便取用。出現特殊感染病例時,護士接到主管醫生的通知后立即啟動隔離標識,同時即刻采取隔離措施。注意做好全體醫護人員消毒隔離相關知識的培訓與監督考核;(3)隔離標識系統的日常管理:科室內有實習生、進修生、輪轉期的醫護人員等,應第一時間進行帶教與培訓。其它醫技、輔助科室人員進入病室時應明確告知與提示,當隔離患者外出檢查或轉往其他科室時,應做好嚴格交接。家屬探視時做好相關指導與溝通,并做好檢查與督促。護士長及時監督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將標識應用作為護理質控的重要內容,從而有效地防止職業暴露,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另外,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維護患者尊嚴。
1.3 評價方法
1.3.1 問卷調查法 分別在2010年1月本隔離標識系統正式應用之前和應用一年半之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本科室醫護人員隔離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資料收集。問卷由研究者自制,內容涵蓋消毒隔離的相關知識,共30個題目組成,滿分100分,得分>80分視為掌握;得分在80~60分,視為部分掌握;得分<60分,視為未掌握。
1.3.2 隱蔽性觀察法 分別在2010年1月本隔離標識系統正式應用之前和之后一年半期間各選擇8周,抽取1名經過培訓的護士,每周隨機選擇2d觀察本科室1名醫護人員8h內洗手情況,采用預先設計的觀察表記錄觀察情況。觀察表根據衛生部規定的洗手指征設計,共包括8項內容:開始或重新開始治療護理;完成治療護理后;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或其他無菌操作前;脫去手套后;從污染到清潔;接觸患者身體及組織后;醫護人員自身接觸;其他需要洗手情況。并記錄每次洗手的合格情況(洗手步驟、部位及時間均正確為合格,其中1項不正確為不合格)。洗手方法:抗菌洗手液流動水下洗手法。
1.3.3 回顧性資料分析法 對應用隔離標識系統前后一年半入住ICU的687名和721名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的登記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應用隔離標識系統前后醫護人員對隔離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

表2 應用隔離標識系統前后醫護人員洗手依從性n(%)

表3 應用隔離標識系統前后院內感染發生情況比較n(%)
3.1 規范隔離標識系統,可提高醫護人員對消毒隔離知識的掌握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45名ICU醫護人員在科室使用隔離標識系統后,對隔離知識的掌握程度比使用隔離標識前顯著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該標識非常醒目,并且能起到非常明顯的提示作用,醫護人員在日常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無形中就增加了對隔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且科室內部也加強了對隔離標識系統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反復使用的強化,因此醫護人員對消毒隔離知識與措施掌握程度明顯提高。這使醫護人員在處理臨床上特殊感染時,能夠及時正確的實施消毒隔離措施,從而減少感染和傳染的可能性。
3.2 規范隔離標識系統,可加強醫務人員實施隔離措施的依從性 ICU內工作緊張而繁重,消毒隔離容易被忽視,床尾的隔離標識能及時有效地提醒醫護人員自覺地、嚴格地、有針對性地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同時,對實習、進修、新人科室人員、醫技、輔助科室人員及探視人員也起到了教學與警示作用[3],有效地增強醫護人員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與措施的意識與依從性。其中徹底洗手對預防院內感染極為重要,是最簡單而且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由研究結果可見,自實施隔離標識以來,我科室醫護人員對洗手依從性顯著提高。
3.3 規范隔離標識系統,可有效地預防院內感染
隔離標識系統使我們的消毒隔離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臨床實用性。從而有效地防止了院內交叉感染,保證了患者安全,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且本套隔離標識系統取材方便,制作簡單,成本較低,可操作性強,值得在醫院各科室推廣應用。
[1]晁玉鳳,付麗珂,李京京,等.ICU院內感染調查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1,8(1):15-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T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規范[S].2009.
[3]程芳娜,王薇,閻素珍.床尾新版消毒隔離標志牌的制作與應用[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4):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