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品讀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冬,離唐朝都城長安不遠的藍田關口,寒風刺骨,大雪紛飛,一位清癯瘦削的老人牽著馬匹,在風雪中艱難前行。他的心中充滿了失落,這種失落不僅由于自己由中央官員貶為地方官員的“左遷”之行,也不僅由于自己的衰朽之軀要到達千里之外瘴氣籠罩的蠻荒之地,前途難料,生死未卜。他的失落更由于一片報國的赤膽忠心不被皇帝理解,不計后果的耿耿直言遭到了皇帝的壓制和打擊。他就是韓愈,詩中所謂的“一封朝奏”,就是名揚后世的《論佛骨表》。

法門寺佛骨舍利。陜西寶雞扶風縣法門寺內,存有一枚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歷史上,曾先后有四位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迎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后的唐武帝李炎和后周世宗柴榮,佛家稱“三武一宗”法難。因此中國的大部分佛舍利在當時遭到了毀壞。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損毀,僧人另外仿制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謂的“隱骨”。
在唐都長安附近的法門寺內藏有釋迦牟尼指骨一節,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骨”舍利。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迎佛骨入宮供養,善男信女、宮廷官員奔走施舍,聲勢浩大。但韓愈看到的不是香花紛飛的絢爛,更不是佛像涂金飾碧的輝煌,理性告訴他,莊嚴糜費的佛事活動不僅不能實現皇帝祈求國泰民安的愿望,反而會造成上行下效、勞民傷財的惡劣后果。此時,官居刑部侍郎的他完全可以緘口不言,委婉順從,甚至隨波逐流,極力逢迎,換取仕途的平坦。他深知,自己政治生涯的挫折與坎坷無不與敢觸逆鱗、犯顏直諫密切相關。但根深蒂固的儒家觀念和深入骨髓的政治操守使他無法忍耐,更無法茍且,于是他終于還是奮不顧身,冒著生命危險為皇帝上書,指斥佛骨為“朽穢之物”,指斥佛祖“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實為異端。不僅如此,他還在奏疏中明確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皇帝承擔一切惡劣后果:“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人生誰不惜此身?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韓愈也不例外,難道他不知道珍愛自己的生命嗎?他曾在《祭十二郎文》中以痛切之筆慨嘆老之將至、早逝之虞:“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面對親人,他會流露性情中的悲觀,會迫切地尋求親情的溫暖與依靠。“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面對侄孫韓湘,這位在秦嶺層云之中茫然四顧、彷徨無依的老人再也無法壓抑心頭的感傷,將自己的生命和后事全部托付。
但韓愈的哀嘆與失意只是暫時的,正如他詩中所說“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面對百姓利益、大是大非,他會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常人所不具備的勇氣,對個人的得失榮辱的計較,對生命孱弱乃至消亡的疑懼,瞬間化為烏有,煙消云散,他會選擇毅然前行。
果然,這位在藍關憂戚重重的老人,在到任潮州不久,便意氣風發,撰寫了妙趣橫生的《祭鱷魚文》,率領當地百姓,“操強弓毒矢”與禍害百姓的鱷魚做起了斗爭,成就了一段傳頌千古的文壇奇觀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