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成大
(作者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科研處處長)
跨入21世紀以來,浙江影視產業發展迅猛,為影視基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同時影視基地的持續發展也遇到了重重困難,需要政府、企業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宏觀引導和科學規劃,強化品牌建設,完善高效產業鏈
目前,我國影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縮影和樣本,但影視基地的整體經營狀況十分堪憂。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的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已建成的影視基地超過80%虧損,不到15%收支持平,僅有5%能夠賺取微利,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高度統一的影視基地更是鳳毛麟角。與紅紅火火的影視產業發展局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影視基地正在由“發展之春”急轉入“過剩之冬”。
從影視基地的起源看,我國的影視基地幾乎與美國的好萊塢同時間,都是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浙江省的影視基地主要是在20 世紀90 年代后逐步建立起來的。進入21 世紀后,隨著國家調整文化政策和影視市場的成熟,作為影視產品“孵化器”的影視基地建設再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浙江目前主要有橫店影視基地、象山影視基地、北普陀影視拍攝基地、同里影視基地、嘉善西塘影視基地、安吉竹海影視拍攝基地、中國海寧影視基地等。反觀浙江省和我國的目前這些影視基地,結合好萊塢等品牌影視基地的發展,影視基地有以下特點和秉賦優勢:
專業化。如橫店影視基地專為拍攝影視劇而設,并圍繞影視拍攝提供相關服務,形成了要素體系(包括影視拍攝基地、影視學院、演員公會和演員經紀、設備租賃等)、策劃制作體系(包括劇本創作、欄目運營、動漫制作等)、展示交易體系(影視博覽、電影節、院線建設等)、影視后產品開發體系和實驗區服務體系等相互合作和聯接的產業集群網絡系統。
規模化。影視基地的建設服務于眾多劇組,滿足不同需求,規模十分浩大,如浙江象山影視城占地1091 畝,總投資1.2億元,是目前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橫店影視城的規劃面積達365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000余畝,已經吸引了美國時代華納、香港東方娛樂、華誼兄弟、蘇州福納、北京福緣等一大批國內外影視機構入駐,2012 年入區企業達450多家,形成了以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制作、發行為主業,集影視劇創作、拍攝、制作、發行、交易于一體,同時帶動影視會展、影視研究、影視娛樂、影視旅游等相關產業全面發展的專業性產業集聚地,成為對全國和世界都有較強集聚力和輻射力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基地。
多樣化。影視基地是從各地興建各類影視拍攝景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隨著影視基地的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其類型也從過去的單一外景拍攝區逐漸向多領域、多形式和綜合性方向發展,比如橫店影視基地由原來的單純外景拍攝向國家級的影視試驗區發展。
特定空間。影視基地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群集相關影視企業、吸納生產要素集中投入其上而產生的經濟體系,是一種地域空間的實體文化創意經濟,有一定的邊界設立,其政策、產業布局、管理制度等都只適用于特定的區域范圍,即影視基地區內。在吸引生產要素集中投入的影視基地區內,企業可以享受到政府政策提供的低成本空間、勞動力價格以及較低價格的公共產品等,并能享受政府轉移支出給企業帶來的超額利潤,如減免稅收所增加的利潤、享受的特殊補貼等優惠政策。
聚集效應。影視基地的形成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和經濟要素特殊聚集配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視基地通過提供高素質、高效率公共產品,吸引產業關聯的大量企業進入,使得企業聚集,最終形成產業聚集,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產業關聯各環節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而集群的經濟組織之間相互競爭、合作、交流,進而實現知識的共享和文化的共通,形成特定經濟區域的獨有特色的集群經濟的聚合力,帶動周邊城鎮的經濟發展。
目前國外的影視基地主要呈現兩種模式,一種是影視主題娛樂公園,如迪斯尼樂園和環球影城等,主要以其品牌及電影、卡通人物開發多功能體驗式大型游樂項目及衍生產品;二是影視產業功能聚合中心,即將電影籌拍、后期制作、出品等影視專業功能聚合在一起的產業中心,如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等。在我國,由于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剛剛起步,影視基地發展遍地開花,亂象叢生。造成影視基地發展亂象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政府缺乏宏觀引導和科學規劃。打造影視基地、發展文化產業,既是一個全局性的發展戰略,更應該是一個具體的規劃和行動指南。可惜至今國家沒有一個影視基地建設發展的規劃,也沒有對影視基地的認定、評估、管理、運營、退出等方面的標準指標體系和審批制度,更缺乏創建影視基地的法律法規,也沒有一個專門的組織機構對影視基地建設進行規劃、布局,更談不上負責管理影視基地,即使所謂的“主管部門”對影視基地的扶持審批管理也無“法”可依,導致影視基地粗放發展的模式無法得到真正的遏制。
一些地方政府錯誤的政績觀的影響。在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口號和旗幟下,一些地方政府對作為文化產業核心產業的影視基地建設高度重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很多影視基地項目只是某些官員“拍腦袋”定下來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并沒有按照市場和產業的需要進行配置,大手筆建設影視基地導致影視基地有遍地開花之勢。
利益驅動和地方缺乏對影視基地的認識。影視基地發展往往和旅游、風景名勝相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盲目上馬各種影視城旅游項目,導致影視城的重復建設、泡沫嚴重,引發相互間的惡性競爭,資源嚴重浪費,如國內不少影視基地都建有秦王宮、廣州街、香港街等景觀。

圖/金川
影視基地自身的原因:現有的大部分影視基地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影視基地缺少獨特的發展路徑。當前投資超過100億元還處于建設中的影視基地,大多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而事實上即便是電影生產大國美國也并非到處興建影視拍攝基地,印度也只有一個寶萊塢。影視基地缺乏品牌,也缺乏對盈利模式的深度認識。目前國內省內影視城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影視劇外景拍攝的場租、提供的配套服務以及劇組食宿消費;二是旅游收入。在現實中,大多數影視城卻遭遇“劇組不足、旅游不旺”的“冷遇”。國內影視基地收入的80%來自門票、商品經營收入只有20%,而國外影視基地的收入結構恰恰相反,門票收入只占20%左右、其他經營收入則占絕大部分,更為致命的是影視基地門票的價格大大超過了普通市民的心理價位。
加強影視基地的規范與引導。要充分發揮影視基地的產業集群效應,通過制定統一規劃和相關標準,對影視基地進行“總量控制”,嚴格審批新基地項目,嚴格審查和檢驗已建基地的實際效果,逐步完善退出機制,讓一些名存實亡的影視基地、一些打著基地旗號實際上從事房地產開發的項目退出歷史舞臺。重點培育和支持中國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的建設和發展,使橫店影視基地成為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數字化生產、制作、加工、銷售影視產品基地,著力打造中國的“橫萊塢”。
走產業集群之路,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橫店模式值得總結推廣。橫店模式被認為是國內目前最為成功的影視產業發展模式。橫店影視基地內入駐企業,2004 年為28 家,2011 年為415家,2012 年達到475 家。橫店經驗表明,影視產業集群應是由眾多獨立而又有聯系的影視企業以及其他相關支撐機構,依據專業化和協作關系而建立起來,并在一定區域集聚形成的特定產業組織形式,其基本特征表現為地理上鄰近、產業間聯系和行為主體互動。基地內影視機構可以充分享受既有的集聚效應帶來成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集聚在影視基地內的影視機構出于對同一產業“食物鏈”的依賴而更多會選擇和諧的分工協作,更容易形成影視產業的整體合力。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千萬別建影視基地。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有熱情建設影視城的地市仍有許多。大多數地方政府想借影視這種途徑,打造城市名片,帶動當地旅游和經濟的發展,或是為政績,搞面子工程。在帶動效應的高期望值下,許多地方政府甚至不惜以“零地價”出讓土地來建設影視基地。建成后,為了爭劇組、爭人氣,又“零場租”免費使用,根本無法盈利,同時雷同的人工造景也易使游客審美疲勞,對地方旅游的拉動作用極其有限。
突出影視特點,以創新思維推動影視基地發展。在影視基地的經營運作和規范管理上必須遵循影視既有意識形態又有產業屬性的這一性質和特點,既積極又穩妥地探索新的經營模式、運作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要積極探索發揮地方政府優勢和專業部門優勢、社會力量與專業力量相結合的共同推進運作機制與路子,發展獨資或合作合資、中外合作合資等各類主體,并鼓勵各類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走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