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王巍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6月版36.00元
高利貸是金融業始終擺脫不開的道德符號,文學和情感的渲染永遠比價值分析和事實判斷更擁有人心。事實上,高利貸這個詞匯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判斷,它并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是多高利息才符合正常的標準,而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或因時而異的主觀判斷。顯然,一旦用了高利貸這個詞匯,無論事實如何,道德譴責的基調就已經定下來了。歷史上很少有人對高利貸正面評價,盡管它是伴隨人類歷史發展而生生不息的現象。
高利貸的英文是Usury。這個詞匯內涵是有變化的,在歐洲中世紀之前,它是指一切基于貸款的利息和付息行為,在15 世紀之后,一般指高于市場利息的額外利息。在今天的市場上,高利貸是指貪婪和欺騙行為。
在古代的農耕時代,由于生產周期和環境變化等原因,農民和村落之間彼此接濟、互相貸款是經常的交易行為,支付一定利息也是民間商議的結果。盡管有道德評價和糾紛時官府介入,但至少在百年前的中國,高利貸并不是法律和政治問題。不過,歐洲社會則有不同的歷程。
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是接受利息概念的,猶太人則禁止族內交易中支付利息。在羅馬時代,商業經濟和市場交易已經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政府與民眾之間、軍人之間、國際交往之間,借錢要付利息天經地義,根據記載,年利率一般在4%-12%左右。
隨著基督教教義的普及,舊約和新約都明確表明了對支付利息的厭惡。傳統教義認為,任何成果必須出于勞作,不勞而獲是罪惡的。有錢人通過貸款收取利息是基于貪婪、欺騙和操控,是不道德的。當時的學者名流如柏拉圖、西塞羅、亞里士多德等人都專門寫文章譴責高利貸行為。同樣,主導東方宗教的穆罕默德和釋迦牟尼也反對高利貸。
325年,羅馬教皇正式頒布法律禁止教徒使用高利貸,明確任何高于1%的貸款都是高利貸,這條禁令后來被推廣到平民。1179年,天主教會不允許為高利貸者安排宗教葬禮。克萊門特教皇在1311 年公開譴責高利貸并要求法律禁止它。意大利詩人但丁在著名的《神曲》中也出言尖刻地挖苦高利貸人:“脖子上掛著錢袋子,裝飾著五顏六色的掛件,滿眼都是饑餓。”
在宗教和世俗的雙重打擊下,只有到處被排斥的猶太人才進入了這個領域。他們遷徙流浪,不能從事農耕或制造等這些被認為可以擁有穩定財產而且與上帝距離最近的行業。猶太人只能從事受托收稅和放貸這些“不道德”的營生。事實上,當時所有的高利貸形象和人物都是與猶太人相聯系的。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也描寫了一個貪婪的猶太商人從事高利貸的故事。在誠實的安東尼奧無法還款時,不得不按約定給猶太人夏洛克割下自己身上的一磅肉,這個故事一直到今天還調動著大眾對高利貸商人和猶太人的雙重仇恨。
13 世紀時,東方宗教興起,基督教也開始走下坡路。意大利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對于混沌初生的貿易市場有更多切身感觸,在自己后來廣為流傳的神學著作中曾對高利貸加以分析。他指出,如果出現壞賬,貸款人應當得到利息的補償,適當收取利息是合法的。后來,許多學者也將銀行家與高利貸者區分開來,認為為發展經濟而收取利息是銀行的本分。這些觀點都在很大程度上給從事收息的貸款人以道德安慰和世俗支持。
其實,高利貸從來沒有被真正抑制過,這就是整個中世紀的1000年里,不斷有教皇反復頒布禁令的緣故。不僅猶太人,基督徒們也制造了各種不同的信貸工具,通過其他費用和服務來收取利息。最普遍的是將一份合同分為兩份,以其他不存在的服務來收息,也就是陰陽合同的起源。
1394 年基督教徒被禁止從事貸款業。遷徙到意大利的猶太人只能在佛羅倫薩郊外的幾個限制地從事貸款業務。不過,到了1437年,佛羅倫薩給猶太人發了四張執照,允許他們在城內建立銀行,這是一個重要的標志。消息靈通而且合作精神極強的猶太人立即在歐洲各地建立了可以代理這四家銀行業務的分支機構和網絡。特別是匯票這個重要交易工具的發明,使得佛羅倫薩迅速崛起成為取代熱那亞的現代銀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