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 民 春, 蔡 宇 飛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430074)
長時間以來,地區專業化生產和生產的集中被看成一個經濟現象的兩面,早期的研究也證明了專業化生產是產業集聚的雛形。新經濟地理學又進一步說明了產業選擇會通過特殊地區的專業化生產而得到加強。所以,在傳統理論中,專業化和產業集聚是自然而然的銜接。但是目前在我國卻呈現另外一種景象,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使得現有的產業集聚呈現多元化,但是地區專業化水平卻不盡相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我國的裝配制造業,這個從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過渡的產業屢屢出現在各開發區的規劃中,但是實際生產只集中于某幾個地區。到底一個地區的產業集聚能否真正實現專業化生產呢?實際上,地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集聚并不具有必然聯系。產業集聚是一種經濟地理現象,而地區專業化生產是一種產業現象。
為了從邏輯上闡述主導產業數量與國家級開發區發展程度的關系,參考《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1]、[2]、[3]對主導產業所涉及到的國家級開發區的數量、主要國家級開發區的名錄作了分類。以2011 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所定義的產業樣本分類為基礎,截至2012 年,全國217 家國家級開發區共涉及主導產業23 類,為了更加合理地分析未來主導產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將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7 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分屬的一級行業目錄中分出來,以便研究。
從表1 可以看出,傳統產業比重仍然較大。另外,傳統產業中的儀器儀表、印刷業、紡織品制造等以中西部地區為主。這主要是因為中部地區是特色國家級開發區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全國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產業基地,即商品糧和優勢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生產基地、重要原材料生產基地、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勞動力資源輸出基地。在這些要素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國家級開發區能夠找到新的增長極,實現突破,為國家下一步的戰略規劃進行資源儲備。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生物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全國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而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則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資本是重要的投入要素,一部分沿海國家級開發區有較強的資本運作能力,可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期給予足夠的支持,但是部分國家級開發區存在著政策投機心理,通過引進一些相關企業就將開發區貼牌成某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表1 主導產業的分布情況
雖然國家級開發區主導產業的分類能夠讓我們清晰地了解主導產業的主要地區分布情況,但是量的優勢并不代表質的優勢。縱觀我國產業發展的結構,發現開發區所引導的產業大致是相同的,專業化生產的程度與地區發展該產業的開發區數量并沒有必然的關系,測度各主要地區的專業化水平有利于剖析各產業數量背后的發展水平。
根據樊福卓[4]的研究,常用的地區專業化指數是Hoover 系數,但存在著一個重要問題是從行業入手和地區入手所得出的結論差異較大。而EG 指數存在著前提假設過分完美的局限,不便運用,所以,他根據相對貿易指數構造了地區產值的FRi系數:


FRi系數的優點是,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專業化水平,無論從行業角度入手還是從地區角度出發,計算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5]利用表1 的數據,分別計算我國國家級開發區主導產業在各地區的專業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剔除了表1 中的高端服務業、橡膠工業、航空產業、煙草、燈飾、印刷和現代農業,因為包含這幾種產業的國家級開發區都只有一兩家,利用專業化指標計算出來的結果必然是取值范圍中的極值,[6]我們考察的主要是地區分布與其專業化水平的差異,所以本文不予考慮。換句話說,這幾個產業必然是地區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無需證明。
各地區的數據來源于相關48 家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的網站,計算結果如表2 所示。
首先,地區專業化系數離差較大的產業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數字技術、海洋產業、物聯網和創意文化產業等。北京、上海、杭州與其他地區的創意文化產業專業化程度差異達到了0.607,沿海城市與其他地區的海洋產業的差距也較為明顯,達到0.592。一些傳統產業也通過部分沿海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裝配制造業和紡織業。這說明了表1 中國家級開發區集中的地區占據了我國各個產業市場大多數的份額,典型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一些主導產業能夠實現產業集聚的外部性,實現地域優勢,形成產業鏈并快速發展。同時,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地區產業分工正由傳統的部門間分工逐步發展為以部門內分工和產業鏈分工為核心的新型分工。[7]
其次,地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很多是資源優勢地區,而其他地區則自然資源較為匱乏,如西部地區的開發區主要集中了稀貴金屬的專業化生產,而東北和中部地區的木材加工制造行業發展一直保持優勢地位。這說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氣候仍然是特定地區形成較強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了貿易理論中的產業分工和布局的重要性。[8]、[9]
再次,部分地區的國家級開發區雖然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在專業化生產方面卻不及其他地區。以化工行業為主導產業的開發區雖然都集中在沿海地區,但是其專業化系數卻低于其他地區。家電制造業并沒有明確的資本和科技投入特征,使得其入門門檻低,即使是集中在某些地區生產,也不能完全占領全部市場。分析表明,產業多樣化的沿海地區主要是在高技術高科技產業上的專業化生產能力較強,而產業較為單一的地區則在資源稟賦和資源優勢的產業上專業化生產能力較強。
最后,在全國均有分布的某些產業也會集中于幾個地區生產。分布于全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實際上在沿海地區的專業化生產程度非常高,這使得其他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成為一種停留在口號上的擺設。部分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仍然是以引進企業和招商引資為主,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專業化生產和運作。

表2 主導產業的地區專業化系數以及離差
盡管各國家級開發區都有其主導產業,但是更為普遍的狀況是每個國家級開發區都涉及很多其他產業。整體來說,除了少數定位非常明確的國家級開發區外,其他的產業結構非常類似。根據現有的研究文獻,地區專業化程度和產業結構差異研究的是兩個問題,計算地區專業化指數可以從產業或地區入手,主要研究某一個產業在一定地區內的分工程度,而計算產業結構差異則只能從地區入手,是通過多個地區多個產業的產值情況對比測算,最終得到產業近似程度作為表征產業結構差異的一種計算方法。所以,可以看出,地區專業化程度主要針對的是產業,而產業結構差異指數則主要針對的是地區。故我們采用產業結構差異指數來衡量m 地區代表性國家級開發區的n 個行業的產業結構差異程度。

其中,Sij的意義同前,表示將地區產值標準化后m 個地區的產業均值。可以推算出的取值范圍是[0,(m-1)/m]。當每個地區產業結構完全一致時,的取值是0;當某一個地區實現完全專業化分工時,的取值是(m-1)/m。計算后的各個地區代表性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指數如表3 所示。
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指數數值較大,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長三角地區,所以可以看出在這些地區都存在著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主要原因是:(1)趨同的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和能源產業。這3 個產業相互促進,相互依賴,所以促進這3 個產業的發展既在產業發展上意義巨大,又在產業鏈要求上不可或缺。(2)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主要資源一直存在向東部沿海和南部地區遷移集聚的趨勢,所以東部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有著類似的資源結構和稟賦,在形成比較優勢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如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智力密集區,而東部沿海又是智力資本最為密集的區域,所以在選擇電子信息產業上,各地區的開發區不謀而合。
雖然開發區選擇的產業相同,但各有各的特色,如在家電制造業,開發區生產的電視有數字電視、平板電視、太陽能蓄電池電視等等,這種既趨同又差異的市場競爭能夠促進一些橫向產品的發展和推陳出新。
在很多產業上的結構趨同屬于正常趨同,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國家級開發區仍存在惡性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如全國大多數的國家級開發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政策出臺之后都選擇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有些地區在無產業基礎的情況下進行建設,造成了資源浪費和規模不經濟,特別是很多地區選擇的生產線和技術工都是類似的,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和項目浪費。[10]同時,區域空間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致使我國產業空間集中度總體處于上升階段。邊緣地區雖然受到產業和產品分工擴散的影響,其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但邊緣城市接受專業化分工擴散的多數是低技術、低科技含量的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產業,導致被集聚且接受產業空間擴散的地區產生了嚴重的產業結構區域趨同現象。[11]

表3 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指數
對于新技術行業,如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過分的產業結構趨同容易削弱技術創新能力。由于國家級開發區的基礎參差不齊,享受的政策優惠也不盡相同,所以擇優發展高新技術行業,集中資源優勢投入到技術創新上能夠獲得加倍的產出。
1. 對于我國的國家級開發區來說,特色產業地域特征明顯,一般產業分布均勻
對于30 類主導產業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近年興起的文化產業擁有較為明確的地區分布,而一般產業不存在明顯的分布規律。一些產業的地區專業化程度在增強,有一些產業存在著一哄而上的現象。因此對于國家級開發區來說,找準產業定位發展思路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2. 國家級開發區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產業結構趨同,但是要正確對待產業結構趨同現象
對于互補型的趨同,應當鼓勵地區發展,結合特色優勢,形成雙贏。對于惡性競爭式的趨同,應當予以制止。國家應從宏觀層面上有效地遏制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利用需求導向和地區特點發展優勢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本文系湖北省省委重大調研課題基金項目“國家級開發區跨越式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ZB201140)的階段性成果。
[1]國家統計局工業司.2012 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計年鑒2012[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3]國家統計局.2012 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樊福卓.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分工1998~2008:省級層面與市級層面比較[J].產業經濟研究,2011(4):8-16.
[5]吳安波.中國制造業區域專業化程度的測度、特征及變動趨勢[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5):17-29.
[6]陳進棟,韋素瓊.福建省裝備制造業的地區專業化與地理集中[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1,6(3):55-63.
[7]張建華,程文.中國地區產業專業化演變的U 型規律[J].中國社會科學,2012(1):76-97,207-208.
[8]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J].地理學報,2006(2):212-222.
[9]陳秀山,徐瑛.中國制造業空間結構變動及其對區域分工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8(10):104-116.
[10]付麗,陳鴻漢.基于生物群落理論的生態工業園定量評價與實證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3):140-146.
[11]褚曉,沙景華.西部五省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比較分析[J].資源與產業,2012(2):2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