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衛 芳
(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山西 太原030006)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保險一直處于低水平均衡的狀態,理論界對于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實現農業保險的高水平均衡,從供給和需求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從需求角度出發,選取農業從業主體這一因素作為主要考察對象,在我國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轉移的背景下,分析農業從業主體轉變對農業保險的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1 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9.77 億萬千瓦,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 年增長了6.6倍。農村勞動力逐步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明顯加快,從1995 年開始,鄉村人口數量呈穩步下降趨勢,在不到20 年時間里轉移出去2 億人口。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主要是農業從業人員)數量穩步上升,但自2000 年以來上升幅度較為平緩,十余年時間內增加了不到7000 萬人。1978~2011 年,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和鄉村人口變動情況見圖1。

圖1 1978~2011 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和鄉村人口變動情況
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新形勢,同時驅動現代化農業生產主體的產生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難以生存的農業保險覓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本文就農業從業主體轉變對農業保險的影響進行探討。
農業保險險種的設計、農業保險的供給均依賴農業保險組織來實現。現有關于農業生產組織與農業保險發展的研究,主要是討論農業保險市場參與主體的關系變動及其對農業保險運行的影響。龍文軍將農業保險行為主體劃分為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民,并分別進行分析,專門對農民的行為進行系統分析。[1]喬立娟等指出,農業產業化是農戶小生產通向大市場的必由之路,但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和農業本身的高風險性,導致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面臨自然風險、技術風險、違約風險等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弱化農戶面對的各種風險,必須開展農業保險。[2]樊增強、張迎濤提出,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要完善農業保險范圍和發展路徑,提高農業保險效率,必須進行發展模式和服務等創新。[3]劉素春認為,我國農業保險的突破性發展有賴于多樣化的農業保險組織形式,各種農業保險組織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會隨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發生變化。[4]農業風險的分攤和分散需要多層次保險企業組織的有機結合,互助合作社將成為我國農業保險最基層的組織,現有的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業保險合作社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他們認為,以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組織為紐帶,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農業保險相結合的農業保險組織模式,能有效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農業保險的持續發展。
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的實踐表明,農業保險市場供給主體主要包括兩類:政府和保險公司,以政府為主體供給的農業保險帶有公共政策性,以扶持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商業性農業保險公司為主體供給的農業保險面向市場,以獲取保費收入為目標。當然,也有部分社會資金投向了農業保險領域,本文將這一部分農業保險的供給劃為第二類,因為社會資本無論是農業保險基金形式還是其他組織形式,都以獲得收益為目的,這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關鍵。本文將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的供給表示為SG,將商業性農業保險公司的保險供給表示為SE。
在以農戶(自然人)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條件下,農業從業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收益和成本的計算,沒有市場風險的概念,對農業自然災害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基本上是“望天收”。農業從業主體對農業保險需求的明顯特征是分散、無規模經濟性,需求的無序性造就了農業保險供給的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與農業從業主體之間是一種非完全信息的委托代理關系,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很明顯。農業保險市場運行情況見圖2。
在傳統條件下,由于農業從業主體保險意識不足,農業保險需求處于較低的水平(D1),保險參保率無法達到商業保險公司均衡保費費率水平(r0)的要求。由于農業保險操作成本較高,農業保險市場需由政府公共政策啟動運行(SG),比如我國現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SG的推動下,農業從業者的整體收入水平由于保險的實施,在穩定的基礎上保持上升,保險購買能力增強,農業保險市場需求水平由D1移至D2,參保率的提高可使保費費率達到商業性保險公司要求的r0水平。從A 點開始,農業保險主要由商業性保險公司供給(SE),實現了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在整個轉變過程中,政府是參與者,我國2004 年以來開展的農業保險試點就是基于這種理論的實踐。

圖2 以傳統農業從業主體為需求主導的農業保險市場
在現代農業中,農業從業主體是具有非人格屬性的契約性組織,比如農業企業、各類農業合作組織等,這些組織內部有嚴格的制度約束,其對農業保險需求的特征是,需求分布集中,具有整體性和規模經濟,具有良好的財力支持和規范的財務制度,能夠把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財務制度相對健全和經營情況相對透明的法人主體與保險公司之間是相對完全的委托代理關系,信息不對稱程度較低。農業保險市場運行情況見圖3。
在現代農業條件下,農業從業主體具有較強的農業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觀念,投保意識強,農業保險市場需求從一開始就處于較高的水平,設定處于圖3 中D1的位置,r0滿足商業性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參保率的要求,農業保險市場上供給與需求初步均衡于A 點。隨著需求水平的上升,即需求曲線由D1移至D2的位置,兩者直接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了均衡,這是市場機制驅動的結果。這樣,也改變了農業保險市場的低水平均衡問題,實現了高水平均衡。在整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外生的,沒有在模型中反映出來。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第一,盡管在兩種形式下,農業保險市場最終都得到了有效率的運行,但顯然,第二種形式即以現代農業從業主體為需求主導的農業保險市場能實現更高水平的均衡。

圖3 以現代農業從業主體為需求主導的農業保險市場
第二,就政府在兩種形式中的作用而言,在第一種形式中,政府是農業保險市場的參與者;而在第二種形式中,政府的作用沒有直接在農業保險市場的存在和運行中顯示出來,政府的作用是隱性的。從直觀上看,第二種形式下農業保險市場自身能夠達到均衡,政府對農業保險市場的干預是資源浪費。
第三,相比于農業保險發展的第一種形式,第二種形式是長期發展趨勢。
進一步分析,兩種形式下農業保險市場運行效果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設定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從業者的性質不同。第一種形式更接近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現實,特別是對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條件而言,盡管有一定的實施成本,政策性農業保險是通過公共手段轉移資源支持農業的一種必要形式。
本文關于兩種形式下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的分析表明,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下農業從業主體的特征制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在以規模化經營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農業從業主體與保險公司之間接近“完全合同”,正是這種信息較為完善的契約關系,極大地改善了農業保險市場存在的基礎。第一種形式向第二種形式轉變的核心內容是實現農業從業主體由分散的農戶向具有非人格屬性的法人組織轉變。
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主體轉變進程緩慢,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市場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核心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從業主體結構并未得到明顯改善,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以家庭為主,參與各類合作組織、農業企業及供銷社系統的家庭數不到全部農村家庭數的20%。
二是盡管在理論界不斷有學者提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但實際上土地流轉并不順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缺乏基礎。
三是農業從業者素質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2011 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2.5%,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①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刺激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然而時過境遷,曾經的制度紅利基本上已經不再存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歷史任務,“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階段。新形勢下,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使生產經營主體由分散向集中、由自然人向企業法人轉變,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投資發展公司承擔農業的生產、經營、投資等各項職能,[5]以此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基礎,逐步構建符合現代農業需要的生產組織,引導更多的金融保險等資源進入農業領域。政策的著力點在于培育農業經濟面向市場的主體,具體來看有如下幾種途徑可供參考:
一是要加快構建多層次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形式(如龍頭企業+農戶)向現代產權制度升級,建立一個產權明晰的契約性組織,發揮組織的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形成農業保險大規模開展的組織基礎。[6]
二是營造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環境。關鍵是加快改變現有的農業土地制度。導致農村土地流轉不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法律制度的規范和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這是長期內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制度基礎。[7]
三是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長效的制度化的進城務工農民工的保障制度,促進市場對農業資源特別是農業從業人員的合理配置。
四是實施相應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8]鼓勵和引導具有現代經營知識和理念的人才到農村發展,提升農業從業主體整體的知識水平和農業生產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近期出臺的《農業保險條例》對農業保險參與各方的利益作了較為明確的界定,這是政府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一次重要進展。農業保險對農業現代化的意義將在農業發展新的歷史環境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相關數據根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11)》計算得出。
[1]龍文軍.誰來拯救農業保險:農業保險行為主體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60-190.
[2]、[6]喬立娟,王文青,聶立川.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戶風險防范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8):78-79.
[3]、[5]樊增強,張迎濤.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農業保險發展路徑的現實選擇[J].當代經濟研究,2012(2):57-61.
[4]劉素春.中國農業保險組織形式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143-150.
[7]杜朝暉.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J].當代經濟研究,2010(2):48-52.
[8]陳璐.政府扶持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 財經研究,2004(6):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