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華(常州工學院圖書館 江蘇 常州 213002)
徐麗媛(常州外國語學校數學教研組 江蘇 常州 213017)
高校機構知識庫(下文簡稱機構庫)是認證、收錄、存儲、傳播和利用教學科研成果的服務機制,也是高校教師教學科研智慧與成果交流、共享的平臺[1]。
國外對機構庫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 對機構庫源起、存在的問題及價值意義的研究。巴克霍爾茲等人[2]認為,機構庫起源于開放獲取,并基于現代科學交流體系、網絡通信技術及互操作協議的支持;普羅瑟[3]、貝琳達[4]等人認為,學術交流體系的演變是機構庫發展的起因;克羅[5]對機構庫實施過程中的組織管理、文化內容、技術構造及參與程度等問題進行了剖析;德瑞克[6]提出了機構庫建設的八大問題,部分學者對機構庫建設投資、硬件設備、國家法令、內容認證等進行了相關研究;皮斐爾德[7]、哈伯瑞[8]等人從檢索便利性、聯盟交際、地位展示及成本管理等方面闡述了機構庫的重要作用;(2)對機構庫項目介紹及支撐軟件的研究??死锼筟9]、麥基[10]、哈伯德[11]等人分別對FAIR、DAEDALUS和SHERPA等機構庫項目進行了介紹,包括涉及的內容、軟件、政策、知識產權、硬件控制等;克羅[12]和惠特利[13]對15種機構庫支撐軟件進行了對比,部分研究者對單一支撐軟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目前,我國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已開發機構庫系統,但在規模、普及程度、軟件選擇、政策支持和應用程度等方面與國外存有較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學者對學術機構庫理論與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機構庫的概念、背景、特點和社會作用等方面的描述性介紹[14-18]發展到對技術應用、質量控制、存儲技術、知識產權及國內外應用實踐的探討[19-24]。
同時,為了提高機構庫資源共享與個性化服務的能力,部分學者探討了應用Web2.0技術構建新型態機構庫的策略,劉晨等[25]探討了使用Web2.0技術工具構建機構庫;顧立平[26]提出了整合Web2.0服務元素到機構庫的策略;周云峰[27]提出了機構庫以BLOG站點為平臺,通過RSS連接用戶的服務模式;李大玲[28]提出了應用Web2.0技術加強機構庫建設。但這些研究還未形成可推廣的模式。鑒于此,筆者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實證分析高校教師對Web2.0應用在機構庫的需求及應用情況,總結出機構庫2.0的實現模式,以期為提升國內高校機構庫服務水平提供參考。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常州、蘇州和無錫3個城市的7所高校(包括常州工學院、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大學、江蘇技術師范學院、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和江南大學)的教師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710份,回收有效問卷6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24%,調查時間為2012年3—4月。
根據調查統計數據,調查對象的身份、學歷、職稱分布如表1所示。從被調查者的學科背景來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管理類、工學類、經濟類、理學類和師范類,比例分別為15.71%、15.41%、14.20%、13.14%和11.78%;其后依次為人文類、外語類、藝術類,比例分別為10.73%、9.67%和9.37%。

表1 調查對象的身份、學歷及職稱分布
根據筆者調查,被調查者中已使用至少一種Web2.0工具的比例高達87.31%。其對Web2.0技術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網絡即時通訊、微博、社交網絡、信息聚合RSS,比例分別為82.18%、78.89%、72.84%、67.17%;其次分別為博客、手機移動服務、嵌入式搜索引擎、分享網站、標簽、維基,比例分別為44.64%、35.64%、32.18%、30.62%、12.44%和7.94%。其中使用過Web2.0工具的被調查者認為其具備的優勢如表2所示。

表2 Web2.0技術工具具備的優勢
此外,被調查教師認為Web2.0技術工具對教學科研的支撐主要包括:“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所占比例為76.18%;“互動交流,凝聚集體智慧”,所占比例為72.63%;“及時方便,節約操作時間”,所占比例為62.49%;“共享資源,傳播知識成果”,所占比例為53.98%;“便于知識成果存儲、組織、利用與轉化”,所占比例為32.73%。
同時,對Web2.0技術工具持滿意態度(非常喜歡和喜歡)的教師比例為50.69%,認為一般的比例為26.99%,認為不滿意(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的比例為23.32%。
被調查者對機構庫的認知及使用情況如表3所示,其中教師對學術機構庫的認知程度和使用頻率均較低,蘇南地區的高校機構庫普及處于低水平和低層次階段。

表3 對學術機構庫的認知及使用頻率
使用過學術機構庫的被調查者認為其存儲的文獻類型主要為教學視頻、期刊論文、標準資料、會議資料、試卷習題資料,所占比例分別為96.83%、96.37%、95.92%、93.05%和91.84%;其次是課件資料、學位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數據資料、項目研究資料,所占比例分別為90.18%、89.43%、77.64%、69.03%、62.39%和52.57%。這說明目前國內高校機構庫在知識資源結構上存在一定偏離,對教學資源的重視遠大于科研資源。
對于將Web2.0技術工具應用到機構庫中,96.22%的教師認為應遵守“有利于教學科研發展”的原則,94.26%的教師認為應遵守“保障知識成果產權” 的原則,90.03%的教師認為應遵守“采取適當的激勵手段”的原則,89.43%的教師認為應遵守“加強個性化服務功能”的原則,87.31%的教師認為應遵守“以行政規定與政策為指導”的原則,分別有83.69%、81.87%、79.76%、77.19%和76.44%的教師認為應遵守服務功能的“可嵌入性”、“多樣化”、“及時性”、“易用性”和“智能化”的原則,73.87%的教師認為應遵守“知識組織、存儲與利用”的原則。
3.3.1 機構庫應用Web2.0的認可度及動力與阻力因素
調查顯示,對于將Web2.0技術應用到學術機構庫中的設想,80.85%的教師認為可以,7.21%的教師認為不可以,11.94%的教師表示不知道。這表明絕大部分高校教師認可將Web2.0技術應用于機構庫。
由調查結果可知,認為機構庫應用Web2.0的動力因素包括:“共享學術資源”,所占比例為89.73%;“提高交流的時效性”,所占比例為85.95%;“提高個性化服務能力”,所占比例為80.66%;“有效組織學術資源”,所占比例為75.08%;“有較強的操作易用性”,所占比例為67.52%;“提高檢準率和檢全率”,所占比例為52.42%;“加速成果的增值與轉化”,所占比例為37.31%;“可以提高操作響應時間”,所占比例為32.33%;“科學規劃學術資源”,所占比例為22.51%;“評估學術資源價值”,所占比例為17.22%。
同時,機構庫應用Web2.0的阻力因素包括:“科研人員的參與”,所占比例為95.62% ;“學術機構庫的基礎建設”,所占比例為94.41%;“行政部門的認可與支持”,所占比例為90.79%;“開發技術交融”,所占比例為87.16%;“資源組織、存儲與轉化機制”,所占比例為85.35%;“系統開發與維護的經費支持”,所占比例為82.48%;“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技能要求”,所占比例為65.86%。
3.3.2 機構庫應用Web2.0的機理分析
機構庫應用Web2.0技術涉及的要素如表4所示。
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機構庫建設應用Web2.0的技術要求較高(見表5)。同時,被調查者認為機構庫可以嵌入的Web2.0技術工具包括:信息聚合RSS,比例為92.15%;網絡即時通訊,比例為90.03%;微博,比例為88.28%;嵌入式搜索引擎,比例為85.65%;社交網絡,比例為82.48%;博客,比例為80.66%;手機移動服務,比例為74.47%;標簽,比例為73.56%;分享網站,比例為71.75%;維基,比例為52.11%。
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機構庫建設的管理要求如表6所示。
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機構庫建設的資源要求如表7所示。

圖1 高校機構庫2.0應用框架

表4 高校機構庫應用Web2.0技術工具涉及的要素

表5 機構庫應用Web2.0的技術要求

表6 機構庫應用Web2.0的管理要求

表7 機構庫應用Web2.0的資源要求

表8 機構庫應用Web2.0的服務要求
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機構庫建設的服務要求如表8所示。
高校機構庫應用Web2.0技術是對機構庫系統的再升級,即高校機構庫2.0是高校機構庫在服務理念和服務層次上的一次提升。高校機構庫2.0應用框架如圖1所示。
數據層包括數據對象和數據操作層,通過Web2.0技術工具和傳統機構庫技術工具對知識成果內容進行認證、存儲、整合和更新等操作,并能夠整合本系統涉及的諸多要素數據。數據層中的數據庫包括標簽數據庫、用戶數據庫、關系數據庫、資源導航庫、XML文件庫、元數據庫、專家數據庫、孵化數據庫、協作數據庫和其他文檔數據庫。標簽數據庫存儲的是對知識數據進行標識以方便檢索的標簽或標簽云數據;用戶數據庫是儲存參與機構庫的教學科研人員、校外相關部門或人員以及第三方人員信息的資源庫;關系數據庫是在用戶數據庫基礎上存儲機構庫建設者的社會網絡數據庫。資源導航庫是對本機構庫內容進行分類組織瀏覽、檢索和利用的資源索引庫;XML文件庫主要存儲機構庫信息聚合RSS種子、標簽生成、網絡插件、維基編寫等Web2.0技術應用的標記文件;元數據庫封裝各種異構數據的描述性數據;專家數據庫是存儲各學科領域經過認證并參與機構庫建設的學者信息庫;孵化數據庫存儲的是利用Web2.0技術工具進行知識創造、科技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而設立的規則性數據,涉及轉化原則、方式、途徑與管理等數據,是數據層的核心。
技術層是高校機構庫2.0系統的技術保障層,主要涉及Web2.0技術嵌入、機構庫系統構建技術、各種通信協議、軟硬件設備、技術團隊等。Web2.0技術嵌入是Web2.0技術工具在高校機構庫的具體應用,涉及到信息聚合RSS技術、微博、博客、即時通信工具、社交網絡、維基編寫、標簽協議、多元搜索引擎、分享網站等技術工具,為高校機構庫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機構庫系統構建技術是高校機構庫基礎建設的技術方案,包括軟硬件環境、用戶需求分析、功能實現、維護升級等各方面的技術要求、標準及規范;通信協議是機構庫系統遠程訪問的協議標準,是數據訪問與控制的基礎,能夠實現各種技術操作;軟硬件設備是支撐系統運行的各種軟件(如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等)和硬件設備(如服務器、掃描儀、光纖網絡等) ;技術團隊是技術實施主體,包括具有各種權限的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是系統開發與運行的智力資本。
應用層是高校機構庫2.0系統業務實施的保障,負責系統內部知識成果的管理與轉化,由成果管理子系統、成果集成與轉化子系統和系統管理子系統3個模塊組成。其中,成果管理子系統包括知識成果的認證與標識、存儲與組織、檢索與導航、定制與推送、共享與參與、分解與重組等模塊;保障系統對知識成果進行有效甄別、管理及利用,并從技術上保證作者知識產權;成果集成與轉化子系統包括成果集成、交流互動、分析挖掘、協作開發、成果鑒定評估、成果增值與轉化等,是機構庫2.0系統實施知識應用的核心業務模塊;系統管理子系統是負責機構庫安全認證、用戶管理及危機預警的系統應用管理層,主要包括用戶管理、部門管理、權限管理、集成管理和檢測、評估和預警管理等。
服務層是高校機構庫2.0系統功能服務的集成視窗,它建立在學術機構庫2.0個性化信息交流互動平臺的基礎之上,包括知識成果管理、教學科研用戶管理、知識成果轉化、部門集成服務和預警管理。知識成果管理是對知識成果在各階段的存儲格式、發展趨向、應用層和價值評價的操作流程,需要對知識成果的各階段形式進行加工與處理;教學科研用戶管理主要是對參與機構庫建設人員進行管理,包括用戶信息管理、服務功能推薦、參與激勵積分等;知識成果轉化是知識服務的中心環節,涉及到知識成果的挖掘、需求對稱分析、利益主體協作、具體應用及后期指導等工作;部門集成服務是有效統一機構內部資源及人力共同完成機構庫建設的服務模式,機構庫2.0系統建設需要多部門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實施與完成;預警管理是對知識庫各種法律政策、社會影響、經濟利益、技術標準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諸多方面的預警分析,以保障機構庫2.0系統平穩發展。
高校機構庫2.0系統應用框架涉及以上4個層級,其中,數據層是基礎資源層,技術層為系統搭建提供技術支持層,應用層是基礎核心業務層,而服務層則是實現知識成果資源最終轉化的功能層,這4層框架機構相互影響、層層遞進,構成了機構庫2.0應用系統的有機整體。
根據機構庫2.0應用框架,可將高校機構庫2.0系統的實現模式概括如下:從機構庫2.0涉及的要素入手,逐一對其進行分解與歸納,從技術、資源、管理和服務4個方面總結出機構庫2.0系統的構建策略,根據機構庫2.0的建設原則及要求制定建設目標,在目標指引、原則要求的規劃下,具體實施構建策略,實現機構庫2.0系統建設的假設結果(見下頁圖2)。
機構庫2.0系統建設所涉及的要素包括資源、技術、行政、服務、資金、人員、管理、政策、法律、平臺、組織和流程等,它們是機構庫2.0系統建設與發展、維護與更新的關鍵節點。資源是該系統的基礎,包括各種異構教學與科研數據資源,必須對其做好有效存儲與整合;技術涉及Web2.0技術和機構庫構建技術,同時涉及兩者相互融合技術,還包括各種配套的應用開發技術;行政是指高校機構內外各級相關行政部門對系統開發的支持力度,以機構內相關行政部門為主;服務是機構庫2.0系統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功能,它是高校機構庫賴以發展的根本動力;資金是對機構庫2.0系統開發、維護與升級的財力支持,是機構庫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人員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參與貢獻方,以校內教學和科研人員為主,另一方面則是管理方,以科研管理、圖書館、檔案室、信息化業務部門等為主;管理是維護機構庫正常運轉的制度規定;政策與法律是以知識產權保護、知識轉化權益等為主的規定,是保護責任者權益的制度保障;平臺即機構庫2.0系統提供各種服務的門戶,方便開展各種Web2.0個性化信息服務;組織是對包括資源、人員、技術、生態等諸多元素進行合理規劃的指南,是機構庫建設的發展方向;流程涉及各種個性化信息服務流程,也涉及機構庫建設各階段。

圖2 高校機構庫2.0系統實現路徑
高校機構庫2.0建設原則是機構庫發展規劃的標桿,主要原則包括:(1)有利于教學科研。這是機構庫建設的首要原則,知識成果的有效存儲與利用必須圍繞這個原則展開。(2)保障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是目前國內機構庫發展的最大瓶頸,可以通過數字標識、標簽標識、功能插件等Web2.0工具有效管理和標識用戶知識產權,維護所有權人合法利益。(3)激勵措施適當。激勵措施是吸引用戶參與貢獻知識成果、交流智慧的重要手段。以積分為主要方式的虛擬措施是吸引用戶參與的主要手段,可以利用微博、博客、社交網絡、分享網站、維基編寫等Web2.0技術工具進行關于積分與權限設置的有關操作。(4)行政與政策指導相結合。高校機構庫建設與發展離不開行政部門的支持,但同時也要在相關政策規范下進行,兩者必須有機結合。(5)有效知識管理。加強知識成果的優化管理措施,從收集、存儲、組織、傳播、共享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優化管理,對知識成果進行異構整合、檢索導航、可視管理等,為知識成果的挖掘、利用與轉化打好基礎。(6)加強個性化服務功能的可嵌入、多樣化、即時性、易用性和智能化。高校機構庫2.0可以通過Mashup、即時工具、操作指南、信息聚合RSS、標簽、數據挖掘工具等Web2.0技術工具強化機構庫個性化信息服務功能。
高校機構庫2.0系統建設要求是機構庫建設的具體實施策略,包括4個方面:首先,技術要求,涉及到身份認證、數據過濾、數據存儲、定制推送、數據組織、檢索導航、可視化結果、數據挖掘等技術;其次,資源要求,知識資源在內容上要以項目資料、研究報告、數據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資料、教學資料等為主,這類資料是用戶最關心、需求最大的資源類型,同時也必須做好在格式、語種、存儲形態上對資源的整合;第三,管理要求,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貢獻獎勵機制、隊伍建設管理、工作獎懲機制、組織和評估學術資源工作、宣傳推廣機構庫管理;第四,服務要求,主要由成果認證式標識服務、個性化互動交流服務、成果有序化組織服務、用戶參與的激勵服務、個性化檢索與導航服務、跨系統協作開發管理等構成。
通過上述工作可總結出高校機構庫2.0建設預期結果:教學與科研人員廣泛參與,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與維護,知識成果有效及時展示,樹立學者個人形象,增強知識資源與智慧的交流互動,Web2.0理念傳播與應用進一步拓展,虛擬參考咨詢館員協作范式得到應用,各種技術融合與升級得到顯著提升,跨系統、跨區域合作成為現實,知識成果的有效管理與創新轉化。
高校機構庫2.0系統建設最終目標是:豐富完整Web2.0模式的理論研究體系與開發領域,解決高校機構庫在實踐應用中的瓶頸、加強其宣傳與推廣力度,從而促進知識成果的收藏、存儲、傳播與利用,加強部門協作與外部聯盟,促進知識成果的創新與轉化,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工作。
[1]馮英華.高校機構庫實現機制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12(2):61-67.
[2]Buckholtz A, Dekeyser R, Hagemann M, et al.Open Access: Restor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o Its Rightful Owners[EB/OL].[2012-06-12].http://lirias.kuleuven.be/bitstream/123456789/320598/1/2003+ESF+Policy+Briefing.pdf.
[3]Prosser D C. The Next Information Revolution-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Self-Archiving Transform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EB/OL]. [2012-06-12].http://www.iatul.org/doclibrary/public/Conf_Proceedings/2003/PROSSER_fulltext.pdf.
[4]Belinda W.Eprint Archives - Reaching Critical Mass? [J].Online Currents,2002(9):4-8.
[5]Crow R.SPAR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hecklist & Resource Guide[EB/OL]. [2012-06-12].http://www.arl.org/sparc/bm~doc/IR_Guide_&_Checklist_v1.pdf.
[6]Drake M A.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Hidden Treasures[EB/OL].[2012-06-12].http://www.infotoday.com/searcher/may04/drake.shtml.
[7]Pinfield S, Gardner M, MacColl J.Setting Up an Institutional EPrint Archive[EB/OL].[2012-06-12]. http://www.ariadne.ac.uk/issue31/eprint-archives.
[8]Harboe-Ree C, Treloar A.Connecting the Dots Downunder: Towards An Integrated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EB/OL].[2012-06-12]. http://library.web.cern.ch/library/Webzine/9/papers/1/.
[9]Awre C.The JISC's FAIR Programme:Disclosing and Sharing Institutional Assets[J].Learned Publishing,2004 (2):151-156.
[10]Mackie M. Filli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Practical Strategies from the DAEDALUS Project[EB/OL].[2012-06-12].http://www.ariadne.ac.uk/issue39/Mackie.
[11]Hubbard B.SHERPA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EB/OL].[2012-06-12].http://eprints.nottingham.ac.uk/95/1/sherpa%26instrep.pdf.
[12]Crow R.A Guide to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ftware[EB/OL].[2012-06-12].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pdf/OSI_Guide_to_IR_Software_v3.pdf.
[13]Wheatley P.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eservation[EB/OL]. [2012-06-12].http:www.dpconline.org/docs/DPCTWf4word.pdf.
[14]吳建中. 圖書館VS機構庫:圖書館戰略發展的再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4(5):5-8.
[15]董文鴛, 袁順波.聚焦學術機構知識的中心:機構庫探析[J].圖書館雜志, 2005(8):51-55.
[16]郭少友.機構庫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6(1):77-80.
[17]常 唯.數字學術環境中的機構知識庫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6(7):46-50.
[18]柯 平, 王穎潔.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研究[J].圖書館論壇, 2006(6):243-248.
[19]楊思洛, 韓淑娟.機構知識庫的長期保存問題探析[J].圖書館論壇,2008 (2):47, 71-73.
[20]吳 高.機構知識庫版權現狀、風險及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2):108-112.
[21]王穎潔.我國機構知識庫模式構建與流程設計[J].圖書情報工作,2008(4):104-107.
[22]王亞鳳, 顏 惠.開放存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IR版權涉及問題研究[J].情報雜志, 2011(5):183-186.
[23]施雁冰.高校機構知識庫的資源建設與管理維護[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6):51-53.
[24]李 輝.高等學校機構知識庫資源征集的著作權策略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 2012(7):89-92.
[25]劉 晨,屠 航.基于Web2.0的典型特色機構庫及高校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研究[J].現代情報,2009(9):75-78,82.
[26]顧立平.提升機構知識庫作用的實踐:多元學科教育資源的集成與再利用[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 2011:55-82.
[27]周云峰.基于RSS技術與BLOG平臺的機構庫信息服務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09:35-38.
[28]李大玲.學術機構知識庫構建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