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波,黃濤珍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耕地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當今城市化進程加快、耕地資源短缺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耕地保護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耕地保護不僅要求耕地數量穩定,而且更要注重耕地質量的穩定,最終達到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1]。目前,我國耕地資源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人口增長導致耕地資源日益短缺,另一方面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造成的農用地質量下降和農業生產能力低下,已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堅持1.2億hm2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提高耕地質量是實現我國農業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針對耕地質量等別的劃分,全國通過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全面掌握和科學量化農用地質量和價值狀況,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科學的農用地等、級、價體系,實現了全國耕地等級的可比較可折算,從技術上為跨省占補平衡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而江蘇省的農用地分等成果數據反映的是基于1∶5萬至1∶10萬比例尺上的2003年耕地質量的狀況,由于比例尺過大,無法滿足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更新。
在劃定基本農田時,如何劃入耕地質量好且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在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時,如何對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實施前后耕地的質量等級、產能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價;在高產農田規劃項目選址時,如何知曉區域最佳選取位置;在等級折算應用時,如何對補充耕地數量、質量與被占用耕地等級掛鉤并進行折算,實現耕地占補數量和質量平衡。這些問題的提出,需要一個科學的指導[3]。
本研究提出,在原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礎上,以最新2012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全面調查研究區域耕地自然質量狀況、土地利用狀況、投入-產出狀況,以經過論證的耕地質量等級指標體系、方法體系、參數體系等為基礎,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4-5]的思路與要求,更新評價江蘇省句容市耕地質量等別,形成完整、實用的耕地質量等級成果,以滿足加強耕地質量管理的要求。
句容市屬于江蘇省鎮江市,西接南京,是南京的東南門戶,素有“南京新東郊、金陵御花園”之美譽。市轄13個鎮(華陽鎮、黃梅鎮、下蜀鎮、白兔鎮、赤山湖管委會、茅山鎮、后白鎮、郭莊鎮、天王鎮、寶華鎮、邊城鎮、茅山風景區、開發區),15個國有農林場圃,全市總面積1 385 km2,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3%,總人口60萬,是長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業、商貿、旅游為一體的新興城市。
句容市土地資源利用現狀以農用耕地為主,山林園地也占有較大的比例。按照2012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圖中圖斑地類面積量計算,句容市耕地59 201.63 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43.81%,園地11 878.42 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8.79%,林地和草地共16172.02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11.97%,交通用地3984.50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2.9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 492.65 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15.17%,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2 947.31 hm2,占圖斑地類總面積的16.98%。其中,耕地的水田面積占54.88%,旱地面積占45.12%(圖1)。

句容市處于長江下游南岸,所轄范圍內僅屬于寧鎮揚丘陵區一個二級指標區內。上一輪農用地分等中,句容市自然質量等別主要為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以四等為主;利用質量等別主要為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以五等、六等居多;經濟質量等別主要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以六等為主。不同等別的統計情況如表1~3所示。

表1 句容市上一輪成果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統計

表2 句容市上一輪成果農用地利用質量等別面積統計

表3 句容市上一輪成果農用地經濟質量等別面積統計
2011年句容市耕地圖斑中不含有水澆地,故僅從2011年句容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中確定的所有耕地中提取出水田、旱地2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圖斑,共計158 692個,總面積為59201.63hm2。
(1)收集整理上一輪分等基礎資料和成果,結合《農用地分等規程》確定的技術參數,查詢句容市所處二級指標區、二級指標區分等因素、分等因素權重、指定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定作物產量比系數。
(2)調查收集市域內最新土壤資料。以江蘇省的棕壤、褐土和潮土為調查對象,采用GPS系統定位,在句容各地采集具有不同肥力水平、輪作方式相似的不同耕地土樣研究土壤養分的時空變化情況[6],并調查土地利用狀況與耕地投入-產出數據,更新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土壤質地、土層厚度、土體構型、障礙層距地表深度、土壤酸堿度、土壤鹽漬化程度、地表巖石露頭度、灌排設施水平等分等因素屬性值,建設句容市耕地質量評定基礎數據庫[6]。
2.2.1 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分值量化 根據江蘇省確定的指標體系,結合句容市所在指標區,確定其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分值量化的方法及標準。以耕地因素組合類型為單元[7-8],按因素法計算各個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采用加權求和,得到各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值。
2.2.2 土地利用系數、經濟系數計算 首先確定最高單產、最高產量-成本指數,即由江蘇省項目技術組根據各縣上報統計數據,初步確定各二級指標區或市縣最高值,并組織農業部門、統計部門等專家最終咨詢論證確定。然后根據句容市的種植制度和指定作物,調查所有行政村的小麥、水稻單產以及投入-產出數據,計算土地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
2.2.3 分等指數計算以及等別初步劃分 計算耕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質量等指數、經濟質量等指數,然后采用等間距劃分與分等單元指數頻率直方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耕地質量等別的初步劃分。
3.1.1 句容市耕地自然等統計分析 由表4可知,句容市各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等主要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地,其中三等和四等地面積較大;從鄉鎮來看,句容市僅邊城、寶華、郭莊、后白和天王鎮部分分等單元為二等地,其余鄉鎮主要為三等、四等、五等地。

表4 句容市耕地自然等分鄉鎮面積統計hm2
由表5可知,從土地利用類型統計來看,句容市耕地以水田和旱地為主,水澆地所占面積較少,水田中的二等、三等地面積大于旱地。

表5 句容市耕地自然等分地類面積統計hm2
3.1.2 句容市耕地利用等統計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句容市各分等單元的利用質量等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地,其中,四等、五等地的面積較大,六等地的面積次之,三等地占比最小;從鄉鎮統計來看,句容市除天王和寶華鎮的少數分等單元為三等地外,其余鄉鎮主要為四等、五等、六等地,六等地所占的面積相對較少,零星分布于華陽鎮、下蜀鎮、后白鎮、郭莊鎮、茅山風景區和赤山湖管委會。
由表7可知,從土地利用類型統計來看,水田的利用質量等別相對高于旱地的利用質量等別。
3.1.3 句容市耕地經濟等統計分析 由表8可知,句容市各分等單元的經濟質量等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地,其中六等地和七等地的面積較大,四等、五等和八等地的面積均較少。從鄉鎮統計來看,句容市僅寶華鎮的部分分等單元為四等地,其余鄉鎮主要為六等和七等地,五等和八等地的面積相對較少,分布規律與利用質量等的分布規律較為一致。
從表9可以看出,從土地利用類型的統計來看,水田的經濟質量等別相對高于旱地的經濟質量等別。

表6 句容市耕地利用等分鄉鎮面積統計hm2
3.2.1 句容市耕地自然等空間分布 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別主要由土壤pH值、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障礙層距地表深度、土壤鹽漬化程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及土壤侵蝕程度等耕地自然條件決定。句容市耕地自然質量等別主要有二等、三等、四等和五等四個級別,其中以三等和四等地為主,二者所占比例超過了總面積的90%,二等地和五等地所占比例較低(表5)。
二等耕地主要分布在句容市北部的邊城鎮和寶華鎮的部分地區;句容市南部天王鎮、茅山風景區和后白鎮以三等為主,而中部地區的白兔鎮、茅山鎮和華陽鎮主要以四等為主。句容市自然條件較好,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
3.2.2 句容市耕地利用等空間分布 耕地的利用質量等別與指定作物單產及指定作物所在區域的最高單產密切相關。句容市耕地利用質量等別共有三等至六等四個等別,主要集中于四等和五等,三等耕地所占面積較少,比例為2.17%,四等耕地所占比例為35.72%,五等耕地所占比例為56.47%,六等耕地所占比例為5.64%(表7)。

表7 句容市耕地利用等分地類面積統計hm2

表8 句容市耕地經濟等分鄉鎮面積統計hm2
空間分布上,句容市北部的邊城鎮和寶華鎮主要以三等地和四等地為主。其余地區以四等、五等地為主,六等地少量分布在下蜀鎮南部。自然質量等與利用質量等間相互聯系較大,這主要是因為自然條件越好,越適合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作物產量也就相應地越高。
3.2.3 句容市耕地經濟質量等空間分布 耕地的經濟質量等別與指定作物產量-成本指數及指定作物所在區域內最高產量-成本指數密切相關。句容市耕地經濟質量等主要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和八等五個級別,其中,主要以六等和七等耕地為主,二者所占比例約為91.28%,五等和八等耕地所占比例較少,四等耕地占比最少(表9)。

表9 句容市耕地經濟等分地類面積統計hm2
空間分布上,經濟質量等為四等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句容市北部的寶華鎮,句容市南部天王鎮和赤山湖管委會有少量五等地分布,其他地區以六等和七等為主。
2012年,對句容市耕地質量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分等定級,針對不同區域耕地提出改良利用措施,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9],同時針對句容市耕地自然質量等別、利用質量等別的空間分布特征,應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加大低山丘陵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積極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農業生產的投入管理水平,進一步開發這些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同時結合土地利用規劃、行政條件和區位因素,綜合劃分區片并量化評定區片優先級,該區域需要加快標準樣點設立,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調查、評價與監管的長效機制。通過句容市耕地質量等別劃分,其成果不僅包含自然質量等、利用質量等以及經濟等直接成果而且包含利用系數、經濟系數等中間成果,各種成果所代表的內涵深廣,加以挖掘,將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應用耕地質量等級完善成果,將基本農田分布集中度相對較高、高等別基本農田所占比例相對較大的區域,劃定為基本農田集中區,實施重點保護與建設。同時,依據耕地質量等級完善成果,將整理潛力較大的區域優先劃定為基本農田整備區,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引導零星基本農田集中布局,形成集中連片、高標準糧棉油生產基地。在基本農田布局安排及其調整時,應以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為基礎,將高等別、集中連片的耕地優先劃為基本農田,低等別耕地逐步調出基本農田,并確保調整后的基本農田等別有所提高,從而有助于根據基本農田等別信息,確定基本農田地塊的質量等級結果,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數據庫。
目前我國的政績考核機制主要是與耕地整理的增加耕地數量相掛鉤,地方政府缺乏提高耕地質量的動力[10],因此,土地整治規劃要求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為主要目標的基礎上,更注重耕地產能的提高。利用耕地質量等級完善成果,結合資源潛力狀況,可以合理確定土地整治的重點區域,土地整治提升等級,明確各區域土地整治方向。項目管理應該朝著按等設計、按等實施、按等考核的方向努力。利用耕地質量等級完善成果,對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實施前后耕地的質量等級、產能狀況進行調查與評價,確保土地整治實施的效果。
農用地產能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經濟、社會、技術條件下所形成的農用地生產能力,分為農用地理論產能、可實現產能和實際產能3個層次。農用地產能核算以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為基礎,其基本的核算單元為農用地分等單元,產能核算數據庫是在分等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的。該成果為產能核算成果在土地管理領域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1]關文榮,李維哲.拓寬保護耕地的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6,19(3):17-18.
[2]李旭霞,李晉川,盧寧,等.提高耕地質量 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5):530-532.
[3]朱小娜,張海濤,童秋英,等.耕地質量潛力分級與分區研究:以武漢市江夏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29(2):15-21.
[4]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B/T 28407—2012 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1004—2003 農用地分等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6]張英鵬,李彥,于仁起,等.山東省主要耕地土壤的養分含量及空間變異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8,23(增刊):310-314.
[7]任輝,李興國,潘金華,等.基于ArcGIS的農用地征地區片劃分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5(3):46-58.
[8]周尚意,朱阿興,邱維理,等.基于GIS的農用地連片性分析及其在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7):72-77.
[9]谷淑湘,王建明,李明琴,等.阿榮旗耕地質量狀況及改良利用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4):75-77.
[10]岳坤,許月明,劉永利.保定市耕地整理高效運行機制構建[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