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鴻照,孫 野
(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公司地質研究院,遼寧盤錦124010)
蒸汽吞吐是開發稠油油藏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1-3]。S斷塊有兩口直井進行了蒸汽吞吐先導試驗,試采結果表明S斷塊具有蒸汽吞吐開發的潛力。由于S斷塊為一中低孔、中低滲、深層稠油油藏,且兩口蒸汽吞吐井在實施過程中未達到設計要求,開發效果較差。為了加快產能建設的步伐,提高油藏的后續開發效果,本文探索使用直井與水平井組合蒸汽吞吐的方式進行開發,并進行蒸汽吞吐注采工藝參數優化設計。
S斷塊構造上為一受斷層控制的斷背斜,主要含油層系為侏羅系,儲層巖性以砂礫巖和砂巖為主,平均孔隙度為19.9%,平均滲透率為114.9×10-3μm2。油層埋深為1 300~1 600 m,油層平均有效厚度為28.2 m,含油面積為1.74 km2,石油地質儲量為621.2×104t。油藏原始地層壓力為16.4 MPa,原始油層溫度為59.7 ℃,含油飽和度為65%,原油粘度(50 ℃)為800~2 000 mPa·s,原油密度(20 ℃)為0.954~0.968 g/cm3,屬于中低孔、中低滲、深層稠油油藏。
通過五種開發方式對比,直井與水平組合吞吐+蒸汽驅累產油、采出程度最高,經濟效益最好,因此推薦S斷塊采用直井與水平組合吞吐+蒸汽驅開發方式開發(表1)。考慮吞吐后期轉蒸汽驅,優化了最好的布井方式及射孔層位[4],即水平井位于兩排直井中間,吞吐階段直井射孔層全井段射開,水平井射孔層為13層,距油層底界約7 m。
水平井段的長短是決定著開發效果的好壞,水平井段越長,相應的經濟投入就越大,但與油層接觸面積就越大,開發效果就會越好[5-6]。從表2 中可以看出,水平井段越長,產量越高,但水平井段長為300 m 時,采出程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好。考慮油層非均質性、地層傾角及對井底蒸汽干度的要求,推薦水平井段長300 m。
在稠油熱采井網井距優選過程中,要增加采油速度并及時見到汽驅效果,就應減小井距;但井距越小,需鉆的油井數量就會增多,導致開發投資增大[7]。從圖1、圖2中看出,采用100 m 注采井距吞吐+汽驅采出程度高,總收入最高;而注汽直井井距100 m 的條件下,采油速度適中,總收入高。因此,推薦注采井排距、井距均為100 m。

表1 不同開發方式效果對比

表2 不同水平井段長度下開發指標預測

圖1 注采井排距與總收入、采出程度關系曲線

圖2 直井井距與總收入、采出程度關系曲線
影響蒸汽吞吐開發效果的首要因素是井底蒸汽干度[8]。對于深層稠油油藏,注汽的井筒熱損失較大,井底蒸汽干度也會降低。圖3、圖4 表明,在保持一定的注入量和注汽速度下,井底蒸汽干度大于40%時,產量增加幅度最大,吞吐開發效果最好。
增加注汽速度可以有效降低井筒的熱損失,保證井底蒸汽干度,還可縮短油井停產注汽的時間,有利于提高吞吐效果[2,8]。對于S 斷塊這類深層油藏,進行蒸汽吞吐時需提高蒸汽速度以保證井底干度及注入壓力。圖5、圖6表明了注汽速度對該斷塊產油量的影響。綜合各方面生產指標及油層吸汽能力,推薦注汽速度保持在360 m3/d左右。

圖3 直井井底蒸汽干度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圖4 水平井井底蒸汽干度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蒸汽注入量過高,會導致油井停產作業時間延長,還可能造成地層中原油遠離井底,導致周期油汽比下降;注汽量減小,周期產油量又會降低。因此,對于一個具體的稠油油藏,蒸汽注入量有一個最佳范圍[7]。圖7、圖8表明,直井一周期注汽強度為60t/m,水平井一周期注汽強度為10 t/m,開發效果好。

圖5 直井注汽速度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圖6 水平井注汽速度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圖7 直井注汽強度隨產油量、油汽比變化曲線

圖8 水平井注汽強度隨產油量、油汽比變化曲線
理論研究及現場實踐表明[6,8],注汽壓力及相應的注汽速度要低于油層的破裂壓力。若超高速、超高壓力注汽,可能會壓裂油層,導致裂縫性蒸汽竄流,使蒸汽吞吐后期輪次及蒸汽驅開采階段的熱采效果變差。圖9表明,注汽壓力18 MPa就能滿足注汽要求。在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注汽量,實現吞吐階段的產量,現場須保證注汽壓力小于破裂壓力(油層在1 350 m 處的破裂壓力為23.1 MPa)。

圖9 不同注汽壓力下產油量變化曲線
注汽后的燜井是為了把蒸汽所攜帶的潛熱有效地傳給油藏,把油層均勻并充分加熱,防止生產時采出過多的蒸汽,以提高蒸汽的利用率。燜井時間短,熱交換不充分,產出液帶出大量熱,熱利用率低;燜井時間太長,井底熱損失大,造成熱能浪費[9]。對于S斷塊稠油油藏,在注汽條件一定的情況下,燜井時間在6 d左右時吞吐開發效果最好(圖10、圖11)。

圖10 直井燜井時間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圖11 水平井燜井時間隨產油量變化曲線
只有逐周期地增加注汽量,擴大油層中的加熱半徑,才能提供足夠的可流動原油,達到蒸汽吞吐降壓采油的目的[10]。從圖12、13中可以看出,直井6周期、水平井7周期之后注汽量不再增加,此時產油量增加幅度最大,開發效果最好。根據優選的注汽強度,直井一周期注汽量為1 800 m3,水平井一周期注汽量為3 000 m3。

圖12 直井注汽量遞增百分數與凈產油變化曲線

圖13 水平井注汽量遞增百分數與凈產油變化曲線
(1)根據S斷塊埋藏較深、油層較厚的特點,使用直井與水平井組合的熱采方式可以獲得較好的開發效果。同時為了避免井筒熱損失太大,以及減小油流阻力,可使用高溫注汽井口、隔熱管、伸縮管、高溫封隔器、篩管等組成的注汽管柱,延長吞吐周期。
(2)為保證蒸汽吞吐作業的順利實施,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注入蒸汽溫度要高,干度要盡可能的大,注汽速度在350 m3/d左右,燜井時間6天左右,單個吞吐周期時間不宜過長,周期次數約為6-7次。
[1] 張義堂.熱力采油提高采收率[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2] 劉文章.稠油注蒸汽熱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3] 曾玉強,劉蜀知,王琴,等.稠油蒸汽吞吐開采技術研究概述[J].特種油氣藏,2006,13(6):5-9.
[4] 劉尚奇,楊雙虎,高永榮,等.CO2輔助直井與水平井組合蒸汽驅技術研究[J].石油學報,2008,29(3):414-422.
[5] 杜殿發,石達友,張玉曉,等.超稠油油藏水平井開發優化設計[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9,28(6):96-99.
[6] 陳民鋒,郎兆新,莫小國.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開發合理界限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2,9(2):37-41.
[7] 袁舟,陶冶.卡拉贊巴斯油田東區多輪次蒸汽吞吐開發效果影響因素[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17(6):101-103.
[8] 劉立成,姜漢橋,陳民鋒,等.小斷塊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開采技術策略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6,28(6):127-129.
[9] 陳民鋒,郎兆新,莫小國.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參數優選及開發合理界限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6(1):39-42.
[10] 吳曉東,張玉豐,劉彥輝.蒸汽吞吐井注汽工藝參數正交優化設計[J].石油鉆探技術,2007,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