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斗 上海鐵路局徐州辦事處社保中心
企業年金,最初被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1991年6月國務院針對中央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頒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的。2000年12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中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更名為“企業年金”。2003年12月,勞動保障部出臺《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構建了中國企業年金的基本制度框架,標志著中國企業年金制度全面推行的開始,使企業年金進入規范發展時期。2005年以后,企業年金規模增加相對較快。本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獲取相關資料并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2005年~2012年度我國企業年金基本情況統計表

表2 2006年~2012年我國企業年金發展同比增長統計表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年金從2005年至今,無論在參保的企業規模、職工人數還是企業年金累積數都取得了較大規模的發展。無論是企業規模、參保人數還是企業年金的增長數,2007年都是我國企業年金快速增長年。在企業的規模和參保人員的增長上,最初幾年(2005-2009年),表現出不是很穩定的態勢,從2010年開始,呈現出較為持續穩定的增長趨勢。但從參保人數上來看,除2006年以外,基本上是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同期增長比維持在10%以上,2011年和2012年同期增長比明顯提高,達到17%以上。在企業年金累積規模上來看,除了2010年同期增長比較低以外,其他年份的同期增長比都維持在25%以上,而且年度的企業年金增加數,在2012年突破了一千億,達到1251億元。可以說,2010年以后,我國進入了企業年金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階段。初步表明我國更多企業為更多職工在購買基本養老保險的同時,為職工購買了補充養老保險,說明我國企業年金2005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企業年金作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必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我國企業年金繳費水平的影響因素。一方面,影響繳費的一是目前職工的工資水平,二是工資的增長水平,三是企業年金的繳費比率,四是職工的企業年金繳費期限。具體表現為,目前工資水平的穩定、工資增長水平的提高至少要超過通貨膨脹率和GDP增長速度,年金的繳費比率目前各地方、各企業都不統一,只是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提取,毋庸置疑,繳費比率越高,我國企業年金的繳費水平就越高。另一方面,國家能否出臺更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將會激勵企業和個人擴大企業年金融資規模。
我國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的的影響因素。隨著資金積累逐年增多,企業年金已成為一筆巨大的資金,它的投資運營狀況的好壞將決定年金是否發生赤字、年金的后續運營,甚至影響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影響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的一是投資收益率,二是投資費用率。目前,我國年金的投資渠道主要有銀行存款、國債、股票、債券、證券基金和流動資產投資等,因此,銀行存款的利率、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等最終都將會影響我國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而影響我國企業年金的最終實施效果。
我國企業年金領取的影響因素。由于企業的補充養老保險是在職工退休時一次性領取的,所以影響職工年金領取年限的是職工的退休年齡和平均壽命。這一點,一面是個人的身體素質、健康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有關,另一面也與我國的整體生存環境、平均壽命和醫療水平等都密切相關。另外,基于事實考慮,大部人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在退休時一次性取出所有的補充養老保險,相反,更希望以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形式按月領取,以界定和保持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所以年金的利率是另外一個影響因素。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針對入冊促進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切實提高我國企業退休人員退休后待遇,提出以下建議:
從企業年金規模提高這一角度講,應該在保證目前職工的工資水平的基礎上,穩定有序地實現工資的年15%的增長率,甚至實現工資5年倍增計劃。第二要適當提高企業年金的繳費比率。并且國家進一步對年金給予更好的稅收優惠待遇,激勵企業和個人擴大企業年金融資規模。
從企業年金的健康運營這一角度講,應該積極拓寬海外市場,彌補我國資本市場缺陷,提供更多可供企業年金投資的渠道,更好地實現分散投資,降低投資風險;應當堅持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運作環境,引入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推動各市場主體積極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提高企業年金投資收益率。
從企業年金的領取和發放之一角度講,積極引薦更多的年金籌資模式、運作模式;完善和提高我國的年金利率;在符合國家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推行延遲退休制度的實行。
[1]劉軍麗,李登武.我國企業年金市場化運作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交通企業管理,2007(3):66-68.
[2]丁一文.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以養老保險基金為例[J].北方經貿,2006(5):83-84.
[3]楊勝利.企業年金運行與管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4]崔少敏,文武,等.補充養老保險原理、運營與管理[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3.
[5]崔立全.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模式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