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太安,牛秀榮,謝巧玲
(邯鄲學院 圖書館,河北 邯鄲 056001)
圖書館肩負著促進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責任。對讀者需求的滿足是圖書館價值的核心和最直接的體現。研究和分析圖書館不斷變化著的讀者群體特征、閱讀習慣、行為模式,有助于圖書館根據讀者特點及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依據社會科學研究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管理水平)、經濟資源(收入水平)和文化資源(學歷水平)為標準的社會階層結構劃分原則,[1]5-7,[2]159-169本研究所選樣本包含了各類社會階層以及各社會等級。本文以實證調查為基礎,分析了新時期圖書館讀者群體特征及閱讀方式選擇的差異,并提出新閱讀背景下圖書館推進全民閱讀的一些建議,以期為圖書館推進全民閱讀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
本文調查的外延涉及省級圖書館、地市級圖書館和縣級圖書館。圖書館的選取采用分層、隨機的方法進行抽樣。以圖書館讀者為調查對象,讀者采用到館讀者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樣本。
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社會學研究、社會階層研究、學習型社會研究、圖書館學研究、閱讀學、閱讀教育學、閱讀發展史、全民閱讀、社會學研究與SPSS 應用等專著和學術論文60 多部篇,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方法依據。
2. 調查法
參考第七次全國全民閱讀調查問卷等多份問卷,根據本研究需要設計了《河北省全民閱讀調查問卷》,問卷為封閉性調查問卷。在河北省11 個地區內13 家圖書館,共發放問卷2300 份,回收問卷2153 份,有效問卷1962份,有效回收率為91.1%。問卷在發放之前采用專家評判法,聘請13 名圖書館館長及有關方面專家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最后的效度檢驗均值為8.92 分。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計算出肯德爾等級相關系數最小為0.832。信效度檢驗結果符合社會調查要求。
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 社會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使用方法有肯德爾等級相關系數值、描述統計、推斷性統計(卡方檢驗)等。
本研究把個體特征分為: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或身份)。根據回收有效樣本統計結果,就樣本在各特性項目上所呈現分布情形(見表1):在性別中女性偏多占52.3%。學歷結構中本科和大專學歷的最多,占51.7%。其次是高中(或中專)學歷占25.0%,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學歷水平僅占3.0%。年齡特征中21~30 歲和31~40 歲之間的人數比例分別占29. 1%和25.6。在職業結構中學生人數占了30.8%,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教師14.1%、工人11.0%、公務員8.6%、自由職業者7.6%。由表1 和表2(非參數檢驗的卡方分布檢驗)可見,圖書館讀者群體分布極不均衡(P<0.01),的女性偏多,學歷偏高的多,學生身份的多。
表1 圖書館讀者群體基本情況統計
表2 圖書館讀者群體分布的卡方檢驗值
各種閱讀方式選擇率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紙質書刊成為圖書館讀者首選的閱讀方式(見表2)。在新傳媒時代各種新興閱讀工具不斷出現,這些新興閱讀工具具有便捷、信息豐富等很多優點,但是,圖書館讀者還是更推崇傳統的紙質書刊閱讀方式。分列2、3 位的是電腦閱讀和手機閱讀,這是兩種新閱讀的主要方式,共同的特點就是讀者能在互聯網上瀏覽和下載。而其他電子閱讀方式讀者使用率卻很低,都沒有超過6.5%。這可能是這些電子閱讀的工具不能瀏覽互聯網,而被推崇新閱讀的讀者所冷落。
表3 圖書館讀者主要閱讀方式描述性統計表
在互聯網發達的社會背景下,以多媒體、數字化為特征的新閱讀具有方便、快捷、開放、互動等優點,在信息獲取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及重要的社會作用。但是,在經過迅速發展和狂熱追捧之后,人們逐漸認識到新閱讀的淺閱讀、休閑性和功利性對學習型社會構建的副作用,隨著對新閱讀與傳統閱讀的討論與思考之后,人們還會理性地回歸到傳統閱讀,重新回歸知識學習,充實高雅的文化和精神享受。
1. 不同性別圖書館讀者閱讀方式情況
以各性別閱讀方式選擇人數為行變量,以每種閱讀方式的選擇人數和未選人數為列變量,進行不同性別讀者閱讀方式選擇率卡方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在紙質書刊閱讀方式上女性讀者選擇率顯著高于男性讀者,說明女性讀者更忠實于傳統的閱讀方式。其他閱讀方式男女讀者之間差異不具統計學顯著性。
表4 不同性別圖書館讀者對不同閱讀方式的選擇情況
2. 不同年齡圖書館讀者閱讀方式情況
不同年齡讀者閱讀方式選擇率的卡方檢驗(以每種閱讀方式的選擇人數和未選人數為列變量,以各年齡段該閱讀方式選擇人數為行變量)結果如表5 顯示,MP4 和電子閱讀器兩種閱讀方式在各年齡段之間的差異不具顯著性(P〉0.05),選擇率基本都在10%以下。在其他閱讀方式的選擇上,雖然年齡段之間有差異性,但是各年齡段的選擇率都不高,基本上選擇率也在10%以下。在排名前三位的閱讀方式中,紙質書刊的選擇率最高是60 歲以上讀者,這部分讀者接受新事物較慢,又局限于本身電腦、網絡知識的限制,電腦和手機這兩種閱讀方式都是所有年齡段讀者中選擇率最低的。15 歲以下小讀者的情況和60 歲以上讀者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15 歲以下小讀者不僅是自身知識的限制,更受限于物質上的限制。15~30 歲的讀者,手機閱讀選擇率最高,這部分讀者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物質上和知識上都具備手機網上閱讀的條件,他們是手機閱讀最活躍的人群。20~60 歲的讀者,電腦閱讀的選擇率都在41%左右,他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需要信息資料,和紙質書刊閱讀方式一樣,電腦閱讀也是他們重要的閱讀方式。
表5 不同年齡圖書館讀者對不同閱讀方式的選擇情況
3. 不同學歷圖書館讀者閱讀方式情況
不同學歷讀者閱讀方式選擇率的卡方檢驗(表6)表明,MP4、電子閱讀器和其他閱讀方式的選項都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選擇率都在8.7%以下。紙質書刊、電腦和手機三種閱讀方式選擇率都具有高度顯著性(P〈0.01)。隨著學歷水平升高,電腦閱讀選擇率也逐步上升,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讀者電腦閱讀選擇率最高,與其紙質書刊閱讀選擇率差異最小,他們對紙質書刊閱讀和電腦閱讀都很依賴,這部分讀者工作與科研中數字知識信息資源需求大。手機閱讀在高中(或中專)和本科(或大專)兩個學歷群讀者中選擇率相對較高分別為25.9%和28.5%。
表6 不同學歷圖書館讀者對不同閱讀方式的選擇情況
4. 不同職業(或身份)圖書館讀者閱讀方式情況
不同職業(或身份)讀者閱讀方式選擇率的卡方檢驗顯示(表7),排在閱讀方式前三位的紙質書刊閱讀、電腦閱讀和手機閱讀不同職業(或身份)之間選擇率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在其他所列的閱讀方式選擇率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各類職業(或身份)讀者中紙質書刊閱讀選擇率都是最高的,選擇率排在前5 位的依次是退休人員、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公務員、教師和學生。退休人員由于年齡高,如前面所講,這部分讀者缺乏電腦、網絡知識,形成其他閱讀方式障礙,使他們無法享受更為便利的閱讀方式而更多地依賴傳統閱讀方式。其他4 類讀者他們更注重知識的權威性、信息的真實性,因此他們對紙質書刊閱讀需求更多于其他各類讀者。電腦閱讀選擇率較高的讀者職業(或身份)主要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科技工作者、教師和公務員,由于工作的需要,這部分讀者主要是在知識平臺上下載資料等工作,這是由這部分群體的工作性質所決定的。手機閱讀選擇率高的讀者群體主要以青少年學生為主,手機閱讀容易養成淺閱讀的習慣,在繁重的學習之余他們利用手機閱讀享受著文化快餐的樂趣[3]134,其實這對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十分不利。過多地依賴搜索引擎,長期非常方便地得到答案,卻縱容了思想的懶惰,弱化了思維能力。長期沉浸在淺閱讀中會不知不覺地形成一些不良品質,如不專心、浮躁、急功近利、膚淺、怕吃苦、只想走捷徑,不喜歡也不善于思考[4]25-30,40。對青少年適時地引導傳統圖書的閱讀和深層次的激勵已成當務之急。
表7 不同職業(或身份)圖書館讀者對不同閱讀方式的選擇
縱觀閱讀發展歷史我們發現,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閱讀工具普及,傳統閱讀方式受到數字閱讀、網絡閱讀強烈的沖擊。這股沖擊波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讀者形成了不同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也改變著人們閱讀價值觀。數字閱讀、網絡閱讀呈蓬勃之勢流行開來的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思考,一方面數字閱讀的方式便捷性、內容豐富性、過程互動性、環境開放性被人們欣然接受,另一方面網絡閱讀的快餐化、娛樂化、功利化的淺閱讀特征又引起人們的惴惴不安,閱讀的深度逐漸被閱讀的速度代替,人文性閱讀慢慢被信息性閱讀吞噬,閱讀體驗性的突出同時,閱讀思考也正在逐漸萎縮[5]1,這種閱讀形式上的極大滿足注定會形成思想上的茫然與空虛。經過一段的徘徊和思考之后,人們逐漸認識到,網絡閱讀、數字閱讀是傳統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傳統閱讀才是閱讀的基礎和根本,在閱讀方式多元化時代,傳統閱讀暫時冷落之后必然會合理回歸[6]13-15,[7]。
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新閱讀,使原本由于多種原因無法走進圖書館的人們能夠有機會閱讀,這對于推進全民閱讀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無疑巨大的推動作用。面對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要,圖書館一方面要加強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更重要的是,圖書館是讀者提高自身修養、完成自身繼續教育的場所,無論閱讀形式怎樣發生變化,圖書館都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之間內繼續擔負著引導社會閱讀的主要職責。圖書館應重視引導讀者進行思考、研究性的“深度閱讀”, 在提倡生態閱讀、紙質閱讀、深度閱讀、經典閱讀的同時,應正確引導時尚閱讀、淺閱讀、網絡閱讀,整合社會資源,優化閱讀環境,使全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利用圖書館資源完成學習和研究[8]75-78。
在“淺閱讀”廣泛流行的今天,圖書館應當堅守“深度閱讀”陣地,幫助讀者培養“深度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和幫助讀者由“淺”入“深”地閱讀和思考是圖書館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數字化、網絡化閱讀中,電腦和手機是讀者擁有率最高的數字化閱讀工具。針對電腦和手機閱讀讀者,面對網絡閱讀的負面效應,圖書館作為承擔教育職能的文化機構,具有構建良性閱讀環境的責任。如何提高網絡閱讀質量,建立安全有序的網絡閱讀環境,為讀者提供清潔、無污染的信息資源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重要任務。圖書館應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建立信息過濾機制,讓知識正確而有效地傳播,創造優質的閱讀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網絡閱讀社區。
新時代人們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使得人們對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應該更趨向于多樣化。圖書館讀者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的群體,閱讀習慣和需求有著很大的差異,圖書館應注重閱讀指導的層次性,圖書館應采取不同的服務和服務措施。面向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公務員、教師群體讀者,圖書館不用過多地宣傳閱讀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完善科技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讓他們及時了解更新情況,以便他們及時得到需要的信息資料。針對青少年讀者,圖書館應加大閱讀引導的力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淺閱讀時代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將有序和無序的信息聯系起來,形成多元信息體,同時積極導引讀者,使讀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資源,這樣也能更有效地引導讀者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
青少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們是新興的多媒介的數字化閱讀的主要群體,新閱讀的快餐化、娛樂化、功利化正影響著一代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然而,青少年時期正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期,德國有關教育研究中發現,如果一個人在15 歲之前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那么他就很難在以后的人生過程中尋找到閱讀的樂趣。因此,圖書館在閱讀理念的推廣過程中,應注重對青少年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加大對對青少年進行閱讀引導工作的力度,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和質疑。同時,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實現社會閱讀的一個關鍵,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內容就是要建立起系統化的閱讀推廣計劃。引導青少年讀者閱讀從淺閱讀走向深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重心之一。
當下的閱讀文化呈現多種閱讀形式并存的形態,利用各種閱讀資源的優勢,實現高效率的文獻服務,是現代圖書館的文化責任。圖書館在完善傳統的服務同時,要從信息收集者和保存者轉變為信息的產生者和處理者,從只提供被動的借閱服務轉變為知識導航和知識評價、信息咨詢、充當用戶的信息顧問,從文獻實物的占有變成電子信息的開發與傳遞。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發展,應用現代化技術,推進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圖書館建設,從封閉式服務轉向開放式服務,借助社會公共網絡設施,享受到快捷和完善的圖書館服務。
總之,圖書館要不斷研究社會各階層讀者群的閱讀特征,面對不斷進步的閱讀時代,重視閱讀學研究,不斷探索圖書館推廣全民閱讀的理論與實踐,用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導和改進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新閱讀空間。
[1]陸學藝,龔維斌. 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關曉麗,關大偉.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演變新視點[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3]賈大雷. 手機閱讀的內容與特征[J]. 新聞傳播,2011,(8).
[4]夏麗瑛. 網絡閱讀的影響及圖書館的使命[J]. 科技文獻信息管理,2010,(3).
[5]周志強. 新閱讀時代的焦慮[J]. 中國圖書評論,2011,(4).
[6]常凌翀. 數字視域下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的博弈探析[J]. 出版發行研究,2010,(4).
[7]聶震寧. 數字閱讀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閱讀[N]. 北京商報,2011-04-25.
[8]陳園. 圖書館要堅守“深度閱讀”陣地[J]. 公共圖書館,2010,(12).